最近内地医药企业到港股上市的越来越多,曾经“屡战屡败”的中药饮片企业新荷花也蠢蠢欲动。
4月3日,港交所披露,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递交招股说明书。这家公司因多次寻求在A股上市未果而出名,期间还被员工举报财务造假。此番冲击港股IPO,备受业界关注。
四川新荷花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第一家中药饮片GMP工厂,在招股说明书中自称中药饮片收入排名全国第二。中药饮片已经事实上开展了国家集采,新荷花在此背景下过去几年收入不断增长,表明在集采中是获益的。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多销往全国各地中医院、中医诊所、连锁药店和中成药工厂,还出口至马来西亚、香港和台湾等地。这次冲击IPO,新荷花做了十足的准备。
集采影响利润率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众多,追求的是品种齐全。四川新荷花能生产贝母、麦冬、黄氏、炒酸枣仁、黄连以及当归等760中普通中药饮片;还有清半夏、黑顺片、制川乌等毒性饮片,品类是比较齐全的。
2022年至2024年,四川新荷花实现营业收入分别是7.8亿元、11.46亿元和12.49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是7740万元、1.04亿元、8911万元,每年的波动较大。新荷花解释称:这是由于向医疗贸易公司及药店的销售占比增加,而这些渠道因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通常较低所致。

医院渠道显然是企业更理想的供货方向,但是这几年生意都不好做。四川新荷花表示:少数医院客户的要求固定定价。这在药材原料上涨的背景下很难实现。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原材料的成本分别是5.71亿元、8.813亿元以及9.74亿元,占收入的73.3%、76.9%及78.0%。
2024年,新荷花的医院和贸易公司合计的渠道收入达到72.5%,零售药店的渠道占比27.5%。对于医院渠道,原材料的涨价无法直接传导给下游,而且在集采的背景下,医疗机构的销售渠道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今年2月,在全国45种中药饮片带量采购中,四川新荷花中选29个产品。
集采订单越多,越考验新荷花控制成本的能力,也考验着新荷花越来越紧张的现金流。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储备仅为1.44亿元。这可能是四川新荷花希望能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原因之一。
曾遭员工举报财务造假新荷花已经不是第一次冲击IPO了。早在2011年,四川新荷花首次冲刺创业板IPO,并于当年11月过会。
不过,就在上市前夕,四川新荷花被证监会列为“终止审查的已过会首发企业”。根据多家媒体报道称,当时终止上市的原因是员工举报企业财务造假,涉嫌隐瞒关联交易、虚增企业利润等严重内控治理问题。

9年之后,2020年9月,四川新荷花二度提交招股说明书,再次向创业板发起冲击。当时深交所询问2010年申报IPO时遭员工举报业绩造假一事,四川新荷花回复称:公司时任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均进行了相应核查,发表了明确的核查意见,监管机构未就上述举报事项对发行人进行处罚。
四川新荷花表示:当时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较低,上市动力不足,在遭到举报的情况下萌生退意。但这一次上市新荷花依然没有成功,2021年4月新荷花又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到了2023年10月,新荷花再度在四川证监会办理辅导备案登记,准备继续冲击资本市场,但最终还是选择终止辅导。在连续三次登陆A股未果之后,此番四川新荷花转战港股。
多次冲击IPO失败,倒是让外界得以看到新荷花这十多年来的经营业绩表现。两次招股说明书显示:2010年四川新荷花年营收最高达3.11亿元,而2019年是3.64亿元。这意味着近9年间,公司营收仅增长0.53亿元,年均增速不足2%。
全国中药饮片的市场规模早已突破千亿,但行业集中度低,2023年拥有中药饮片生产资质的公司同样超出2000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新荷花虽然号称“全国第二”,但过去十多年基本属于随波逐流,并没有表现出行业领军者的姿态。
中药饮片全国集采进入常规化之后,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大批中小企业面临淘汰。而四川新荷花既要面临集采降价的挑战,同样可能会获得行业洗牌带来着机遇。
撰稿 | 小米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雾纪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