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三月三十日

玉见沈华文评 2024-03-31 01:17:17

1673年3月30日 康熙御门听政制止“套话”

康熙皇帝是清代较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他办事讲求实效,不喜虚套。在御门听政时制止“套语”就是一例。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其务实的特点突出体现于他的勤于政务;尤其是御门听政,不仅成为康熙在位时的一项严格制度,而且细节周到。除了因病或遇大典等特殊情况,康熙几乎每天清晨都要至乾清门东暖阁(或懋勤殿东暖阁)听取部院各部门官员面奏政事,从不间断。

此记载出自《康熙起居注》康熙之口。关键是康熙紧接着这句话说出的下一句话:“不必陈述。”“套语”即套话,务实的康熙视套话如空话、废话,这些话没必要向他“陈述”。

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将尽,料理黄河堤岸清水潭一带重要工程的河道总督王光裕没有奏报工程进展情况。这使年仅二十岁的康熙帝十分着急。当时黄河堤岸在清水潭、七里沟决口,影响了漕运,如果春季不能完成堵口筑堤工程,汛期一到,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于是,康熙帝派遣工部郎中苏立泰前往王光裕处,视察河工进展情况。

二月十三日(1673年3月30日)早晨,康熙帝在乾清门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

苏立泰奏报说: "臣奉旨宣谕总河王光裕毕,光裕奏云:臣本微员,蒙皇上殊恩,特擢受兹重任。”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康熙帝打断了: "此皆套语不必陈述,尔即将河工程情况具奏。”

苏立泰连忙送上随身带来的工程绘图,并报告自己在现场所看到的工程进度及预计的堵决口日期。他还报告了与此相关的修筑东堤,疏浚江都、仪真河道等情况。

康熙听政不允许大臣们说空话、套话,但是他鼓励后者在政务要事上善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打消官员们怕说错的顾虑,康熙一再告诉他们,“部院诸事,朕向与诸臣商酌之”。并强调只有充分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他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决断。

所以他希望大臣们“凡公事皆宜尽言。言之而当固善,即言之不当,亦复何妨”。大家在政务要事上一定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对了固然好,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朕不会怪罪你们。反之,康熙对那些为求明哲保身,采取缄默不言,或依违随众者,则严厉批评道,用这些人,如“用一无用之物,于国家何益”。正是由于康熙鼓励,因此不少官员在康熙听政时,不仅敢于大胆直言,甚至在康熙面前勇于坚持己见的也不乏其人。

康熙自己就披露过,下属杜立德坚持己见时的“廷诤之状,即如与朕抗衡一般”。但是即使像杜立德这样与之如“抗衡一般”,康熙也丝毫没有怪罪。除此之外更厉害的,是有人还敢给上谕“指谬”:“李霨、卫周祚若有所言,亦不让步。张玉书、熊赐履凡有上谕,一字未妥,必行改正,不肯草率放过。”说严重点,“改正”上谕——这简直就是与“圣旨”过不去呵!可结果也没见康熙拿他们是问。

说到底,康熙有一点非常自警:“人主势位崇高,何求不得,但须有一段敬畏之意,自然不致差错。便有差错,也会省改。若任意率行,略不加谨,鲜有不失之纵佚者。朕每念及此,未尝一刻敢暇逸也。”惟其如此,他才十分排斥属下在大事、要事上讲空话、套话。“此皆套语,不必陈述。”——这话在当今或许也有警策作用吧。

0 阅读:0
玉见沈华文评

玉见沈华文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