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七日

玉见沈华文评 2024-04-09 14:04:07

《历史上的今天》4月7日

1885年4月7日 获胜而降 慈禧卖国事一桩

1885年春,中法两军在广西边境的镇南关(今友谊关)一带鏖战。爱国老将冯子材出任前敌统帅,率领军队在前线御敌。冯子材以自己的军事才能,身经百战。冯子材是个百折不挠的军人,因特别善战,冯子材受到重用,担任过广西提督的职务,对镇南关一带非常熟悉。

法国早在19世纪中期,就开始试图染指越南,通过武力控制了南越,1862年在西贡设立殖民政府。1885年3月下旬,法军分三路对中国的广西境内发动进攻。冯子材判断局势,认为法军傲慢自大,一定会孤军深入。

所以,他首先出兵扼守镇南关10里外的一处狭窄山谷,这是法军必经之路。

知道法军炮火猛烈,冯子材花费10多天时间抢修了长达3华里的胸墙和几百个地堡,作为防御工事。

冯子材以嫡系萃军和王晓祺的勤军,共18营1万人,固守正面攻势第一线。

同时,冯子材还将其他主力部署在镇南关两侧,准备夹击法军。中国军队英勇反击,经过三天激战,法军统帅尼格里身受重伤,法军损失惨重,全线溃败。

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使法国侵略军一蹶不振,战局有利于清军。

消息传到巴黎,执政的茹费理内阁立即倒台。

然而,以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投降派,在中法战争期间,畏敌如虎。她们认为:法军仍然占领台湾一部和澎湖,又用海军封锁中国沿海,还是屈服比较好。当镇南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他们竟在胜利的形势下,向法国屈膝求和。

李鸿章叫嚷“乘胜即收” ,于是,要求法军撤退出台湾和澎湖,清军则离开越南。赶快与法国“缔结和约” ,使其“不再妄求” 。

这种军事优势下,满清却主动让步,开创了近代的外交奇迹。

4月7日,昏馈透顶的慈禧颁发停战令,使濒临全军覆灭的法军脱离险境。

命令传到前线,英勇抗敌的将士们“拔剑斫地,恨恨连声” 。

许多爱国之士把慈禧的停战诏令,比作南宋秦桧命令岳飞从朱仙镇退兵的金牌诏,悲愤赋诗曰:“十二金牌事,于今复见之。”

6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和约,承认法国在我国广西、云南的特殊利益等。

左宗棠对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0 阅读:0
玉见沈华文评

玉见沈华文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