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春天有多卷?皇帝耕田、簪花游街、文人雅集、夫妻斗茶

润杨红楼笔记 2025-04-15 04:50:56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曾站在草堂前,闻着花香,听着燕子呢喃,看着鸳鸯双宿双飞。

他也曾经站在曲江边,望着那些簪花的贵妇、侍女迤逦而过。长安城里的垂柳刚刚抽芽,她们鬓间的金步摇便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像是要把整个春天的光彩都锁在云鬓之间。

千年后的我们翻开《全唐诗》,仍能嗅到那些褪色的诗句里飘出的淡淡花香,看见古人如何在春日的画布上,绣出春色的万般美好。

一、金殿玉阶春色早,皇帝亲耕。

岑参: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宫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

大明宫的檐角最先感知春意。当太液池的冰层裂开第一道细纹,司天监的官员便捧着玉圭疾趋含元殿。

帝王在春分日祭祀先农,扶犁三推以示重农,礼官高唱《藉田乐》的雅音回荡在天地之间。白居易笔下"千官暖热李令闲,百事康宁王母笑"的盛况,正是皇家对春日的郑重相迎。

《养吉斋丛录》记载,在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亲自耕了一亩田,吸引了1万多人围观。

直隶巡抚李光地命令在场的博野知县杜开铨在康熙皇帝耕地的边界处立碑,自己亲笔撰写了碑铭“皇帝亲耕处”,还写了一篇文章《皇帝亲耕处恭记》,毕恭毕敬地记录:“圣驾次于博野,因东作之兴,念稼穑艰难,躬秉犁器,即功竟亩……皇上宵衣吴食,必以务本力穑是先……”皇帝年年亲耕,但都是做做样子,这回耕一亩地,可谓亲耕。

康熙皇帝亲耕后,曾经赋诗一首《春雪》:“三冬望雪意殷殷,积素春来乱玉纹。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君。”

曲江宴上,新科进士们簪花游街,马蹄踏碎御柳的影子。这些青年才俊在杏园探花宴上挥毫泼墨,将诗稿系上彩笺投入曲水,任其顺流而下。

当年王维写下"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道尽长安春日的意气风发。那些被朱砂笔圈点的诗句,最终都化作宫墙内外的春风。

二、春日雅集,兰亭水畔墨痕新。

会稽山的修竹在细雨中舒展新叶时,王羲之正与友人在兰亭曲水流觞。文人雅士们解下春衫席地而坐,羽觞随清溪流转,停在谁面前便要即兴赋诗。这种源自上巳节的雅集,将春日宴饮化作流动的诗行。

千年后我们仍能从《兰亭集序》的墨迹中,触摸到那个暮春的温度。

宋代文人把春日雅趣推向极致。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赌书斗茶,碾茶声里掺着燕子的呢喃;

苏轼在黄州定惠院手植海棠,花开时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文人们用诗词丈量春天的深度,将寻常草木都点化成不朽的意象。

三、陌上青帘映日斜。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百姓们"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就连深闺中的女子,也能在寒食节这日踏青出游,素手折下带露的杏花。

江南水乡的春天在橹声中醒来。渔夫们唱着竹枝词撒网,新茶初采的香气漫过青石小巷。陆游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画卷,正是民间春日最生动的注脚。这些散落在田垄市井的春色,构成了整个民族记忆里的明媚底色。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见那些褪色的春游图卷,在古籍中邂逅泛黄的诗笺,仿佛能听见古人与春天对话的回声。

他们用诗酒丈量春光,将二十四番花信风都酿成岁月的醇酒。我们站在落英纷飞的小径上,或许仍能望见千年前那个在曲江边驻足的身影,衣袂飘飘,与春天相视而笑。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7
润杨红楼笔记

润杨红楼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