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留学“划水镀金”的年轻人该醒了

ECO新势 2022-02-15 10:14:45

2月14日,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新增七所高校。

母校是否在列“双一流”也将成为今年应届生找工作的重要加分项。近期,许多高校陆续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随着高中分流、考大学进入严字当头的时代,再加上疫情对就业、出国的影响,大学生“划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应届生对“卷中卷”、“大大卷”的调侃,也是其面对学业和自我发展众多压力的真实写照。

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的出国留学比例普遍有所下降。比如,2019年,北大毕业生出国(境)留(求)学人数为1155人,比例为14.79%;2020年出国(境)人数为1084人,下降至13.34%;2021年,该人数下降至793人,比例下降至8.17%。其中,本科生出国(境)人数从2019年的30.01%降至18.90%。

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为15.3%,2020年降至9.6%。2021年,该人数进一步降至517人,相比于两年前已经“腰斩”,比例降至6.9%。

感叹之余让人不得不思考,留学为什么突然不“香”了?

-01-

变味的留学潮

最早的规模化留学,大概出现在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旋即归国,后积极谋求机会劝进清政府选派儿童留学,在与曾国藩、李鸿章等的共同努力下,直到1872年才有第一批儿童30人赴美留学,这是所谓的“官派留学”。正如李鸿章所言:“赴美肄业,以求洋人擅长之技,而为中国自强之图。”官派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自强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晚清第一批赴美学子

到了1900-1911年间,留学规模扩大,人数总计近二万人,是第一代留学生人数的一千倍。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中国士子的传统出路,同时留学政策由限制转变为鼓励,由过去单一的官派转变为公费自费并举,留日学潮乃此发生。

改革开放初期,基于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公费派出的大量留学生依旧占据主流。直到2001年我国加入WTO,作为成员国,需要解除与留学相关的任何不合理限制。2003年境外消费进入无障碍时代后,自费留学成为主流。

不难看出,在中国“留学潮”的发展过程中,最早大多以派出国内优秀知识分子到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思想为主,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出国留学政策的逐步开放,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相比较国内看似轻松的学习环境以及归国后的“优待”不断吸引着中产阶级家庭们,有能力的家长几乎都想把孩子往国外,不知不觉中,“留学”也变了味。

前阵子#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话题登上热搜,关于“留学生”群体再次引起了公众的讨论。特别是疫情开始后的这几年,伴随热搜而来的网络舆论,以及各种影视作品中的“人设”,留学生群体不断被推上风口浪尖。

人们对留学生的印象逐渐从知识分子、高素质人才,变成了无所事事、花钱大手大脚、混文凭……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屡屡发生,背后的原因却很少有人探究。

-02-

暴富的留学中介,已成过去式

中国人可以说是地球上最重视子女教育的国家之一。

不少家长对于教育问题都能达成一个共识:“花在教育上的钱不是消费,是投资。”读书对很多家庭来说被看做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对于更富有的家庭而言,越好的教育资源意味着孩子的未来越光明。

因此,家长不断寻找优质教育资源,从公立到私立,从国内到国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家长们逐渐开始忽略孩子们真正的需求,“使劲砸钱”成了教育孩子的“王道”。即使说了好几年“海归的末日”,“垮掉的留学生”,家长们却还是挤破头的把孩子往国外送,好像真的“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留学教育展上这样的场景非常场景。

有的家长背着书包,各个机构四处搜寻资料,多家比较,拿着小本本记笔记,足以见得用心。夸张的是有的家长刚刚怀孕四五个月,就来教育展给孩子打听留学的信息,生怕输在了起跑线上。

还有的家长遇到教育机构就问,“有什么办法能给我孩子送出去?”“我管不了了,甭管哪儿,只要送出去就行。”

这些家长的行为直接解释了一大批“垮掉的留学生”存在的原因,仅仅因为管不了了就想要花钱解决孩子的教育,真的可行吗?

独立照顾自己的衣食起居、规划学习内容跟上学习进度、约束自己符合学校和寄宿家庭的规范、结交朋友有所依靠同时保护自己不被欺凌、尊重外国文化传统融入其中,等等,这些都是一个留学生需要的最基本素养,而激烈的竞争无疑在刷掉那一部分仅仅靠父母的钱出国混日子的留学生。

这其中,从各种考试培训和赶考到中介选择,再到夏校,跟留学准备相关的每一个词语都是人民币的味道。

出国前的语言培训,课程是最基础的花费,上完课还免不了考试费,托福雅思争相涨价,一些同学们还要考了一次又一次,把分数刷到满意为止。

如果说考试和培训可以通过搜集资料、自我努力省下一笔,中介费这个坑很难不跳。便宜一点的中介3万左右就能搞定,大多高端中介都是10-20万的水准。夏校,也就是作为背景提升、简历加分的出国实地生活体验,也是各大机构明码标价的项目,最基础的费用都要上万,这还没有算上到了国外吃吃喝喝买买的额外费用,属实不太便宜。

据《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统计,在留学预算方面,意向留学人群在留学期间的平均预算花费在52万元左右。

然而受疫情影响,整个留学产业遭受极大的挑战,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断崖式下跌,留学中介逐渐从暴利行业变成了高危行业。

根据《2020上半年留学机构生存发展调查》显示,44%的留学机构处于勉强维持的经营状态,其中2%濒临破产。

比如,几年前,“高端留学”“美国前招生官服务”的藤门留学,全年营收超过3亿,顶峰时期仅从事留学业务的员工就有600多人,是业界风头无两的明星企业。而如今,关于藤门最多的消息是“拖欠员工工资、学员退费无果、跑路”等爆料。一方面说明了留学产业链的鱼龙混杂,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留学业务的情况如今不容乐观。

-03-

垮掉的留学生,在豆瓣流泪

以前形容九零后喜欢用“叛逆”“自由”,如今“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理想却成为过去式。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越来越多名校大学生认可的就业方向。

从不少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也能看出,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以及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高。

例如,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毕业生赴国防科技单位及部队就业共342人,比2020 年增加32人,近5年校本部毕业生赴国防科技单位及部队就业人数总计1139人,呈逐年增长趋势;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超五成选择京外单位就业,200余人赴西部、东北地区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西安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不少同学主动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一线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例达49.61%;中国政法大学有271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单位工作。

与此同时,疫情导致更多海外留学生也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全球职业数据发展库Woksop的调查显示,2021年希望回国就业的人群相比2020年留学生数量增加了48%。

如此激烈的竞争下,以往被视为出国镀金的“海归”还香吗?

前段时间,一个叫“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豆瓣小组在留学圈火了,不到两年,“海归废物组”已经聚集了3万名留学生。

从“海归”到“海带”到“海废”,自嘲的背后是众多普通留学生的心酸与无奈。

有不少海归学生透露,在真正求职过程中,即使是英国排名靠前的学校,与清北、人大相比几乎没有竞争力,更何况国内的大佬们除了985、211的身份外,简历上还有一堆专业证书和实践经历。

也有不少人对“留学花了一百多万,工作多年还没赚回来”表示赞同。

“镀金”的海归正在变得“不值钱”,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没有实力和经验的候选人,就算是留学生,也很难获得企业认可,拿到心仪的高薪岗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UniCareer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回国求职海归数量暴增七成,达80万;近四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元;三成海归认为首份工作未达预期;过半海归认为疫情严重影响求职。

实际上当下内卷的时代,但但靠砸钱来的海归头衔,早就已经不吃香了,拼的还得是实力和经验,而真正能够将“留学”发挥最大价值的学生占比多少呢?这确实是当下值得留学生和家长们思考的问题.

-END-

ECO新势

0 阅读:13

ECO新势

简介:与你息息相关的新经济与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