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5-02-21 04:58:30

赵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

王世国/文

宋代书法尚意而不尚法,因此,无论是像蔡襄、米芾那样强调古代笔法的“旧派”,还是像苏轼、黄庭坚这样的暗用古法的“新派”,都大大改变了晋朝以来的书法传统,而且愈走愈远。特别是宋高宗赵构以后,南宋书坛虽然也出现了薛绍彭、陆游、吴琚、张即之、赵孟坚等书法家,但是书风恣纵,流于放逸。

赵孟頫小楷《洛神赋》

元初仍沿袭宋代的帖学,纯是学唐而不知道宗晋。直到赵孟頫奇峰突起,成为元代书法复古中兴的中流砥柱,这才使在宋代遭到遗弃的晋代“二王”书体笔法终于得到恢复。赵孟頫书宗魏晋,学博才高,很快就成为元代书坛的盟主,影响了整个元朝的书法风气。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别号松雪道人等。他是宋太祖的儿子秦王赵德芳之后,即宋太祖的第十一代孙子,后来钦赐他第五代祖父湖州宅第,于是就成了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故人称“赵吴兴”。

赵孟頫行书《赤壁赋》

在书画诗文方面,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读书过目成诵,作文操笔立就。11岁时父亲去世,他年仅14岁就以父荫补官,授予真州司参军。这时宋朝已是风雨飘摇了。

1279年宋朝灭亡,正当青年的赵孟頫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政治抉择。他开始在家乡幽居,致力于诗文书画。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派御史程钜夫到江南“搜访遗贤”,这是缓和民族矛盾、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一项措施。面对来日方长的人生前途和改朝换代的无法逆转的社会现实,青年赵孟頫总不可能一辈子闲居直到老死乡里。

赵孟頫行书《赤壁赋》

所以,他经程钜夫的推荐出仕元朝,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可是,当时乃至后世的许多人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对此给予不遗余力的攻击,这在赵孟頫的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

赵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元世祖见到他后大喜,叫他坐在右丞相叶李之上。当时,刚刚成立尚书省,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于天下。忽必烈看了草诏后十分高兴,说:“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他本想重用赵孟頫,由于朝中许多人阻挠发难,只好罢了。

赵孟頫行书《心经》

1287年赵孟頫授兵部郎中之职,1290年又迁集贤直学士。这一年发生大地震,北京伤亡惨重。丞相桑哥派遣使者搜刮天下钱粮,害得民不聊生,很多无力交纳钱粮者逼得自杀或逃入山林。赵孟頫挺身而出,劝谏元世祖大赦天下,免除税纳,方能弥补地震灾害的损失。忽必烈听从了他的话,全国百姓才松了一口气。

后来,赵孟頫认为桑哥的罪恶甚于宋朝的奸臣贾似道,就极力鼓励秦御阿刺浑撒里向元帝揭露桑哥的罪行。忽必烈遂诛桑哥,并撤销了尚书省。赵孟頫终于为民除害。

赵孟頫《心经》

当时,赵孟頫享有自由出入宫门的特权,常与忽必烈讨论治国之道。后来他觉得久在皇帝身边,必定遭人忌恨,于是力请补外。

1292年,他出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以后他又迁知汾州,还未上任就被诏回京城书写金字《藏经》,完成后,他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1308年武宗继位,1310年赵孟頫被召回京城,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与其他学士一起撰写全祀南郊视文,后来在拟定进殿名称上,与他人发生分歧,赵孟頫遂请辞去此事。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

1312年仁宗即位,他在东宫时就对赵孟頫的才学、人品久已闻名,于是任命赵孟頫为集贤侍讲学士、中秦大夫;1314年又改任翰林侍讲学学士,迁资德大夫;1316年又任命赵孟頫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由此可见元仁宗对赵孟頫的器重和厚爱。

他每当见到赵孟頫,亲切地称呼“子昂”。他与侍臣们议论文学名人,将赵孟頫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并且认为赵孟頫品行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又精通佛学和道学,这些都是他人望尘莫及的。这时,赵孟頫年岁已高,曾一连数月不到宫中,仁宗问起缘故,有人回禀说赵孟頫因年老畏寒而不能前来。于是仁宗敕御府赐给赵孟頫貂鼠裘。

赵孟頫楷书《寿春堂记》

1319年赵孟頫辞官归乡。他的妻子管道昇曾作词一首,说道:“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这正道出了赵孟頫企盼退隐的心情。

从元世祖开始,经成宗、武宗、仁宗,直到英宗,赵孟頫可以说是“荣际五朝,名满四海”。然而,他心中始终充满着矛盾和痛苦。一方面,他不得已入仕元朝政府,并极力表现出自己的忠心,以免受到猜疑,尽管历朝皇帝都厚待和信任他,可他毕竟只充任一些无实权的文官;另一方面,宋朝的遗老遗少对他大肆攻击和讥讽,诋毁他的名声。赵孟頫曾写下《自警》诗:"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世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

这首诗典型地概括了他一生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书画艺术的眷恋。1322年夏天,他从大都“得请南归”四年以后,逝世于湖州家中,享年69岁。元朝廷追封他为魏国公,谥“文敏”。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 阅读:28
八公山人看文化

八公山人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