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教学生徐雯波学画,6年后娶她,送她一幅画卖了4377万

南篱旧巷里 2024-12-08 15:40:22

张大千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张大千画集》,这是张大千成为公认艺术大师的标志性事件。画集的序言由当时的艺术巨匠徐悲鸿撰写,他在序言中高度评价张大千的艺术成就,称其为“五百年来一大千”。

随后的1937年,随着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张大千居住的北京成为战争的前线。在这一年中,张大千因公开表达对日军的不满,结果被日军扣押。在拘留期间,张大千面临着极大的生命危险,但最终在1940年得以释放。在释放后,张大千决定离开政治动荡的北平,一个人南下至上海。

到了1938年5月,张大千成功抵达上海。上海作为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相对宁静的创作环境。然而,战争的阴影仍旧笼罩着整个国家,张大千感到必须寻找一个更为隐蔽和安全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带着家人继续向西迁移。

1938年底,张大千与家人最终定居在四川省青城山的上清宫。青城山以其幽静的环境和丰富的道教文化历史著称,成为了张大千及其家人的理想避难所。在青城山,张大千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艺术创作,他开始了对宋元时期各种名家作品的临摹工作。

敦煌后的孤独生活

1943年,张大千结束了在敦煌的两年研究,返回成都。这段时间,他在敦煌系统临摹了大量壁画,对古代绘画技法有了深入理解。回到成都后,他发现自己与过去的朋友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许多人因为战乱离开了城市,留下的则忙于各自的生计。张大千在成都的社交活动变得有限,甚至连可以交谈的熟人都寥寥无几。生活的重心逐渐转向画作,他几乎每天都在大风堂内创作。

在一天休息的时候,张大千正坐在大风堂中整理画具,准备一些新的绘画材料。这时,他的长女心瑞推门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张大千放下手中的毛笔,看着心瑞带着笑容跑向他,身后的女孩有些拘谨地站在门口。心瑞拉着同伴走到父亲面前,向他介绍说这位是自己的同学徐雯波。

徐雯波微微低头,向张大千行了一个礼,然后安静地站在一旁。张大千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女孩,发现她看起来比心瑞还要瘦小一些,脸上带着几分稚气。心瑞大大方方地告诉父亲,徐雯波从小喜欢画画,但是家里没有条件学习,她听说父亲是画家,一直很羡慕,今天特意邀请她来大风堂看看。张大千点点头,对徐雯波笑了笑,示意她可以随意看看。

心瑞带着徐雯波在大风堂里转了一圈,指着父亲的画作和收藏的一些名家作品给她介绍,声音里带着骄傲。徐雯波看着墙上挂着的几幅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和宋元名迹,不由得停下脚步,目光紧紧盯着画上的细节。她轻声问心瑞,这些画是不是她父亲画的,心瑞点头说是,还补充了一些关于父亲在敦煌临摹壁画的经历。

徐雯波的画画梦想与张大千的指导

徐雯波从小喜欢涂涂画画,但家里条件一般,买不起好的纸笔,更别提专门的画材和绘画指导。平时,她只能用铅笔在作业本的空白处画一些简单的图案,比如花朵、小鸟这些常见的题材。学校里也没有专门的美术课程,她只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想象来摸索如何画得更好。

开始向心瑞表达想去看看张大千作画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学习的机会。心瑞开始时有些犹豫,觉得父亲平时忙着创作,不一定会有时间教人,但还是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

张大千听了心瑞的介绍后,问了徐雯波的家庭情况,又看了她画的一些小作品。虽然这些作品显得稚嫩,但在笔触和构图上表现出了一些天赋,尤其是她对线条的控制和对细节的观察力。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头答应下来,表示可以在教授心瑞的时候,顺便指导徐雯波几句。

从那天起,徐雯波便隔三差五地跟着心瑞来大风堂。张大千一边指导心瑞练习,一边观察徐雯波的学习进度。他让她从最基础的线条和构图练起,先画一些简单的静物,比如桌上的果盘或窗边的花瓶。

徐雯波的学习态度很认真,每次张大千讲解的时候,她都站在旁边一动不动地听,时不时点点头。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她会趁张大千休息的时候,小声问清楚。张大千发现她的学习能力很强,每次指出的问题,她都能迅速改正。

除了绘画技巧,张大千也给她讲解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知识,比如如何用墨、如何掌握构图的平衡。他从自己的作品中挑选了一些适合初学者临摹的画作,告诉她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从师生到夫妻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雯波在绘画技艺上逐步提升。她从最初临摹简单的静物,逐渐尝试更复杂的山水和花鸟。在张大千的指导下,她的作品开始表现出更多的个人风格,对线条的掌控和对色彩的运用越来越娴熟。

在大风堂的学习中,徐雯波经常参与张大千的日常活动,有时帮他准备画材,有时陪着他整理临摹的敦煌资料。他们讨论艺术,谈及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内涵,甚至会一起翻阅经典画集。六年的时间过去,徐雯波从当初一个羞涩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在绘画领域颇有造诣的年轻人。

当他们决定结婚时,这一消息在张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张大千的长女心瑞,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她无法接受自己的好朋友成为继母的事实,多次试图劝说父亲改变主意。然而,张大千和徐雯波对此表现得十分坚定。他们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反对而放弃,而是努力向家人解释他们的选择。

最终,张大千和徐雯波携手步入婚姻。婚后,徐雯波继续陪伴在张大千身边,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事务中给予支持。

国际艺术舞台的辉煌成就与晚年生活

结婚后,张大千带着徐雯波踏上了海外生活的新旅程。他们先是定居在巴西的圣保罗,开始了一段充满艺术氛围的生活。在巴西,张大千建造了一座名为“八德园”的中国传统园林,徐雯波在园中经常为张大千准备画材,整理他的创作空间。

在国外的岁月里,张大千的艺术影响力逐渐扩大。他的作品不仅在亚洲受到欢迎,还逐步进入欧美的艺术圈。1957年,张大千的写意画《秋海棠》在纽约国际艺术学会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世界大画家的称号,同时荣获金奖。

徐雯波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成为他生活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筹备国际画展时,徐雯波常常协助整理画作、联系主办方,还要翻译部分外文信件。她逐渐熟悉了张大千的日常习惯,例如画作完成后的保存要求,以及如何处理画展中的细节问题。这些工作虽然琐碎,却让张大千能够更专注于他的艺术创作。

在一次闲谈中,徐雯波提到自己很喜欢张大千创作的肖像画,尤其是他对人物神态的捕捉和用色的大胆。张大千听后并未多说什么,几天后,他在画室中创作了一幅以自己为主题的自画像。这幅画中,张大千用他擅长的写意手法勾勒出了自己的形象,画作中既保留了传统工笔的细腻,又融入了现代绘画的自由感。

完成后,他将画亲手交给徐雯波,告诉她这是对她一直陪伴和支持的一种感谢。徐雯波对此格外珍视,妥善地将画保存下来。这幅画在多年后成为极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因其艺术价值和与张大千个人生活的联系,引发了收藏界的高度关注。最终,在一次国际拍卖会上,这幅自画像以4377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张大千在国外的画展逐渐增多,他的足迹遍布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地。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带着最得意的作品与当地的艺术家交流,并吸取新的灵感。徐雯波则负责记录这些旅程中的点滴,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为张大千的艺术生涯留下了详细的记录。

1969年,张大千和徐雯波迁居美国旧金山。在这里,他们建立了环筚庵,这座中式园林不仅成为张大千的工作室,也成为他们共同的家园。在环筚庵,张大千继续他的创作,而徐雯波则负责管理这座园林的日常事务。晚年的张大千在环筚庵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这些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屡屡引发轰动,而徐雯波始终陪伴在他左右,为他提供支持。

参考资料:[1]纪流.张大千和他的爱妻徐雯波[J].海内与海外,1995,0(5):34-35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