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78岁因病去世,留下2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南篱旧巷里 2024-12-09 19:43:55

钱三强的科学与行政领导事业

1954年2月,钱三强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任职之初,他迅速启动了一个关键项目:筹建学部。在经过数月的准备和讨论后,钱三强亲自主持了学部组建文件的起草工作,确保文件反映了广泛的科学视角并符合实际操作的需要。同时,他还负责拟订《学部暂行组织条例》,为学部的正式成立和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框架。

1955年的职业生涯对钱三强来说同样重要,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还在同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6年11月16日,随着中国原子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此领域重视的增加,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成立了专门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后于1958年2月11日更名为二机部。在这个新设立的部门中,钱三强被任命为副部长,与他一起任命的还有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等人。在这群政府官员和技术专家中,钱三强是唯一的科学家副部长。

在二机部,钱三强负责监督和推动原子能工业的多个关键项目,特别是那些涉及高端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项目。他的科学背景和行政能力使他能够有效地沟通科研需求与国家工业政策之间的关系,确保科研活动与国家发展战略同步进行。

钱三强在核科技领域的杰出贡献

1960年,钱三强在中国原子能研究所亲自牵头,组织了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这两个研究组分别承担了与氢弹预研相关的理论和实验任务,覆盖从基本粒子反应机理到爆炸效应模拟的多个关键领域。

在理论研究组的工作中,主要任务是对氢弹中涉及的中子反应链进行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这些模型需要极高的精度,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核聚变的触发条件是否能够被精确掌控。钱三强组织了一批熟悉高能物理和核反应理论的科学家,包括来自国内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这些学者通力合作,分工明确,进行反应路径的逐一分析,并结合实验数据不断修正模型。钱三强多次参与他们的学术讨论,在计算模型和理论假设的审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实验研究组则集中精力在实验数据的收集和验证工作上。由于氢弹涉及的技术复杂程度远超此前的核裂变武器,实验研究组的任务非常艰巨。他们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理论组的计算结果,同时对关键材料的性能进行测试。这些工作涉及高度精密的测量设备和仪器,而当时国内的实验设备并不先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钱三强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不仅争取到了一批进口仪器,还推动了国内相关技术的升级改造。研究组利用这些设备,逐步解决了关于聚变燃料效率、冲击波传播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研究工作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核心环节之一。实验组与理论组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每次实验完成后,实验组会将数据迅速反馈给理论组,用于验证和调整理论模型。钱三强对这种合作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保实验和理论工作能够实现无缝衔接。

在整个预研过程中,钱三强非常注重团队成员的技术培训。他邀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对年轻研究人员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快速掌握与氢弹相关的高难度理论和实验技术。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工作,这两个研究组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们成功完成了对氢弹中子反应机制的基本分析,设计了初步的聚变模型,并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条件的技术方案。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到三年后,1967年6月,中国的第一颗氢弹试验取得成功。

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的影响

1990年,钱三强在多次调研和交流中,逐渐意识到国内科技领域的人才断层问题正日益严峻。为了寻求解决方案,他撰写了一封署名信,直接递交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这封信措辞严谨,详细列举了科研领域人才不足的现状及可能对国家科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钱三强强调,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吸引并培养高水平科学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学术机构的支持和管理。

信件送达后,李鹏总理迅速作出回应。在6月的一次办公会议上,李鹏约见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专门就学部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中,李鹏详细询问了学部委员的选拔标准、学术资源配置、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以及学部在国家科技战略中的定位。周光召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学部工作存在的问题,比如增选委员机制不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以及缺乏吸引年轻科研人员参与的措施。

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国务院最终批准了一项增选学部委员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从1990年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将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钱三强对方案的落地十分关注,他通过科学院内部渠道了解到具体实施的细节,包括增选程序的设计和学部委员会的调整。

在增选方案实施过程中,钱三强继续发挥他的经验和影响力。他与科学院的领导层一同设计了学部委员的选拔标准,确保不仅学术造诣高的科学家能够入选,也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学部工作逐步规范化的同时,他建议将一些海外华人科学家纳入增选范围,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回国或参与国内的科研项目。

与此同时,钱三强还参与了对现有学部委员结构的调整工作。针对一些长期不活跃或与当前学术发展脱节的委员,他提出了改组意见,以增强学部的活力和影响力。他与其他委员共同商讨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通过定期评估机制确保学部成员能够持续为科研和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科学精神的传承

钱三强和他的妻子何泽慧以卓越的科学成就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两人在核物理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中国核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把科学精神深深融入家庭教育中。

钱思进出生于1951年,是钱三强和何泽慧的长子。早期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被下放到农村插队劳动,到了山西一带从事农耕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加上知识无用论的风潮,对许多年轻人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与父亲的通信中,钱思进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迷茫。钱三强在信中没有用复杂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他个人经历为例,强调独立思考和坚持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父亲的鼓励使钱思进逐渐调整心态,他利用插队的空闲时间阅读书籍,尤其是物理学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为重新回到科学研究铺垫了基础。

恢复高考后,钱思进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期间,他特别注重实验课的训练,常常花比同学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研究和记录数据。在本科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多位知名物理学家,专攻高能粒子物理实验和计算技术的应用。在研究所的学习过程中,他参与了一些涉及国际合作的大型实验项目,也对网格计算技术在高能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

钱民协是钱三强夫妇的长女,出生于1949年,与哥哥一样,她从小就在科学的氛围中长大。她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选择了化学作为研究方向。恢复高考后,她抓住机会,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由于对基础科学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她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并前往法国和德国的著名科研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国外期间,钱民协系统学习了现代分子化学和先进实验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学成归国后,钱民协加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成为教授并担任研究团队负责人。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成功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前沿研究项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她同时还积极推动国内外科研合作,为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参考资料:[1]钱三强简介[J].软件工程,2024,27(11):F0002F000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