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采燕窝人:贵的一斤2万6,过上富足生活,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

溪声入梦乡 2025-02-11 22:46:29

四川一位大爷,一年就上一个月的班,还轻松实现财富自由。

这样好的工作,他的两个儿子却死活不愿意干。

除了两个儿子不愿意干以外,他的很多同事也都逐渐退出。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海子村的采燕传统

在四川凉山州冕宁县的深处,雅砻江畔静静坐落着海子村。这里,交通极为闭塞,距离最近的县城都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

村里的老一辈村民,大多一辈子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多来自偶尔路过的行商或是外出归来的年轻人的讲述。

除了农耕,海子村还有一项独特的生计——采燕窝。

海子村周边独特的地理环境,悬崖峭壁林立,这些高耸的崖壁,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难以攀登的天险,却成为了岩燕绝佳的栖息之所。

正因如此,采燕窝这一传统,在海子村悄然延续了许多年。

最初,燕窝在市场上并不为人所熟知,其价值也未被充分发掘,价格仅为2元一两。但对于海子村的村民而言,这已然是一份不错的额外收入。

毕竟,采燕窝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一年之中,抽出半月左右即可,且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农耕。

余成明的采燕发家路

余成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海子村的普通家庭。自幼,家中的经济条件便不宽裕,一家人的生活紧紧围绕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平淡且清苦。

年少的余成明,看着村里的长辈们采燕窝归来,心中满是羡慕,从那时起,一颗想要学习采燕窝的种子,便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16岁的余成明身形矫健,动作灵敏,一双修长有力的手臂,这些特质让他成为了采燕窝的绝佳人选。

在家人的努力下,余成明终于有机会跟着村里两位经验丰富的老人学习采燕窝的技巧。

起初,余成明跟着师傅们在相对低矮的崖壁上练习,熟悉工具的使用和攀爬的技巧。

他紧紧握着绳索,手心满是汗水,眼睛死死盯着上方的燕窝,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

师傅便在一旁耐心指导,告诉他如何寻找着力点,如何调整身体的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成明的技艺愈发娴熟,开始跟随师傅们挑战更高更险峻的悬崖。他逐渐适应了在悬崖间穿梭的感觉,仿佛与这片崖壁融为了一体。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余成明亲眼见证了燕窝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养生滋补的需求日益增长,燕窝,这种曾经鲜为人知的食材,逐渐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价格也从最初的2元一两,一路飙升至如今令人咋舌的高度,品质好的野生燕窝,甚至能卖到2万6一斤。

余成明凭借着精湛的采燕技艺,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他家中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曾经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村里少有的二层楼房。

屋内,崭新的家具一应俱全,这一切,都是他多年在悬崖上拼搏的成果。

然而,采燕窝这份看似能带来丰厚财富的工作,背后却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

采燕路上的生死考验

每一次采燕窝,余成明都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燕窝大多筑在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之上。

前往燕窝所在地,往往需要徒步穿越茂密的山林,脚下是崎岖不平的山路,荆棘丛生,稍不留意,就会被划伤。

到达悬崖底部,余成明便开始做准备工作。他仔细检查着手中的绳索,这是他在悬崖上的生命线,任何一个细小的磨损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

确认无误后,他将绳索的一端牢牢固定在粗壮的树干上,另一端系在自己腰间。然后,手持一根特制的伸缩杆,缓缓向悬崖攀爬。

攀爬过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崖壁上的岩石,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变得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踩落碎石,导致身体失去平衡。

余成明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寻找那些相对稳固的着力点。

他的双手紧紧抠住岩石的缝隙,手指因为用力而泛白,粗糙的岩石表面将他的手掌磨得满是血泡。

当接近燕窝所在的洞口时,危险系数更是直线上升。洞口周围的岩石更加湿滑,山风也愈发猛烈,呼啸着从耳边刮过,仿佛要将他从崖壁上扯下。

余成明需要借助风力和绳索的摆动,准确地荡进洞口,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技巧和精准的判断力。

2017年的那次采摘,至今让余成明心有余悸。

那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了一个三百米高的悬崖边,当他好不容易抵达洞口旁边,准备荡进洞口时,意外发生了。

或许是风向突然改变,又或许是他对力度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他不仅没能荡进洞口,反而直直地摔在了对面的岩石上。

巨大的冲击力瞬间袭来,余成明只觉得一阵剧痛,随后便失去了意识。

不知过了多久,他在剧痛中缓缓醒来,发现自己悬挂在半空,身体摇摇欲坠。

他强忍着疼痛,艰难地调整姿势,抓住绳索,慢慢回到了地面。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医生检查发现,他的两根肋骨已经折断。

幸运的是,没有伤到内脏。在医院的病床上,余成明回想起那一刻,心中满是后怕。

然而,伤愈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再次踏上采燕的征程,只是每一次,都更加谨慎。

燕窝市场的风云变幻

在余成明采燕的这些年里,燕窝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经,燕窝只是少数人知晓的滋补品,价格亲民,在市场上的流通量也相对较小。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健康养生的追求愈发强烈。

燕窝,因其具有滋阴润燥、美容养颜等诸多功效,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养生滋补的热门选择。

尤其是在一些注重养生的人群中,燕窝更是备受推崇。

无论是在高端的养生会所,还是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燕窝的身影越来越常见。

从最初的2元一两,到后来的几百元一两,再到如今品质好的野生燕窝能卖到近一两千一两,价格的涨幅令人瞠目结舌。

而像余成明采摘的这些来自悬崖峭壁的野生燕窝,因其品质纯正,更是成为了市场上的紧俏货,供不应求。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些人工养殖燕窝的产业也逐渐兴起。但野生燕窝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品质,依然在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价格居高不下。

这也使得像余成明这样的采燕人,在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采燕技艺传承遇阻

随着岁月的流逝,余成明渐渐意识到,采燕技艺的传承出现了问题。

他的两个儿子,在看到父亲多年来采燕的艰辛与危险后,对这份手艺毫无兴趣。

大儿子性格较为胆小,每次看到父亲准备去采燕窝,心中便充满了担忧。

哪怕只是让他帮忙在一旁放放绳子,他都会紧张得手心出汗,更别提亲自去攀爬悬崖了。

有一次,余成明带着大儿子来到悬崖边,希望他能尝试着学习一些基本的采燕技巧。

大儿子站在悬崖底部,望着高耸入云的崖壁,双腿不由自主地开始颤抖。

当余成明将绳索递到他手中时,他的手不停地哆嗦,眼神中满是恐惧。最终,大儿子还是没能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

二儿子虽然性格相对大胆一些,但他对采燕并不感兴趣,他渴望走出海子村,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他觉得,采燕这份工作虽然能带来不错的收入,但风险实在太大,每天都要在生死边缘徘徊,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村里的其他采燕人,也因为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吃不消,陆续放弃了这份工作,如今,只剩下余成明一人孤独地坚守。

余成明看着日益冷清的采燕队伍,心中满是无奈与失落。

他深知采燕技艺的危险性,但这门手艺承载着他的一生,是海子村独特文化的一部分,他不希望看到这门手艺在自己手中失传,却又对儿子们的选择无能为力。

海子村的采燕传统,余成明的采燕人生,都在时代的洪流中面临着抉择。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守护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0 阅读:0
溪声入梦乡

溪声入梦乡

溪声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