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及其下辖的县区,在历史的长河中拥有着丰富的古称,这些名称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一、苏州市的古称及其历史信息
1. 吴
• 历史由来:吴国,也叫句吴、勾吴、工吴或攻吾。《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亦称泰伯)南奔,自号句吴。”约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始祖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禅让王位给弟弟季历而奔吴,在长江下游建立吴国。原址在今无锡的梅村镇,太伯十九世孙寿梦,将都城迁到苏州平门西北二里地。寿梦之后,诸樊又将都城南迁到今苏州市中心位置,再到太伯二十一世孙,即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即今天的苏州城。自此,“吴”这个国号,便一直是苏州的代称,沿用至今。各朝史料中,吴地、吴人的说法四处可见。
• 文化意义:“吴”作为苏州最古老的称谓,深深植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之中。它不仅代表了苏州的地理位置,还体现了苏州作为吴国都城的重要地位。
2. 阖闾城
• 历史由来:据汉赵晔《吴越春秋》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为称雄东南“安君治民”,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吴地建新筑大城,史称“阖闾大城”。苏州城由此称为“阖闾城”。
• 文化意义:阖闾城不仅是苏州城的重要历史名称,还体现了吴王阖闾对苏州城市建设的重视和贡献。这一名称在后世诗人的作品中时有出现,成为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吴城
• 历史由来:所谓“吴城”,就是春秋吴国都城。
• 文化意义:吴城作为苏州的代称,流传极广。它不仅代表了苏州作为吴国都城的历史地位,还体现了苏州在春秋时期的繁荣和昌盛。
4. 姑苏
• 历史由来:“姑苏”的提法最早见于《墨子·非攻》中,吴王夫差“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根据建设时间“七年不成”,可说明这个“姑苏台”实为居所,为都城。《墨子》之后,《荀子》《韩非子》《国语》《史记》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姑苏”的提法。比如《国语》中的记载,即“入其郛,焚其姑苏”,说的是越国攻入吴国,焚烧了姑苏台。这里的“姑苏”或者说姑苏台,即是吴王居所,就是都城“姑苏”。
• 文化意义:姑苏作为苏州的别称,自古及今最受文人墨客所青睐。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已成千古绝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名称不仅体现了苏州的地理和文化特色,还成为了苏州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
5. 鹤市
• 历史由来:关于“鹤市”这一别称的来由有两种说法。其一,“鹤市”与吴王阖闾之女有关。据汉赵晔《吴越春秋》载,吴王将吃了一半的鱼给了最爱吃鱼的宝贝女儿滕玉,小公主认为父王将吃剩下的鱼给她是在侮辱她,于是就自杀了。吴王痛心,将爱女葬于阊门外。出殡那天,吴王命人在街市上舞动白鹤,让老百姓观看,然后把他们都引到墓道里送葬。据说自此即以“鹤市”来代称姑苏。《吴地记》中记载一座因吴王葬女舞鹤而起名的桥:“鹤舞桥,夫差女胜玉,出葬日,仙鹤舞引,群鸣于市,因号桥曰鹤舞。”其二,“鹤市”与苏州自春秋至唐以产鹤闻名有关。据现有资料,西晋陆机的《毛诗草木虫鱼疏》中“鹤鸣于九皋”条下有相关记载:“今吴人园囿中及士大夫家皆养之。”到唐代,苏州人养鹤风行。
• 文化意义:“鹤市”作为苏州的别称,虽然在现代知名度不高,但在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苏州作为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和人文情怀。
6. 会稽
• 历史由来:据《汉书》载:“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战国末,公元前222年,秦平定江南设会稽郡,其郡治在今苏州。当时所辖范围在长江以南吴越两国的故地,到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东汉中期,会稽郡分为两郡,新置吴郡,会稽郡治所也移至山阴县(在今浙江绍兴城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苏州有“会稽”之称。
• 文化意义:会稽作为苏州的古称,见证了苏州在秦汉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繁荣。它不仅代表了苏州的地理位置,还体现了苏州作为江南地区重要城市的地位。
7. 泰德
• 历史由来:有一段历史时期,苏州称为“泰德”,时间极短暂。王莽篡汉建新朝,公元9年,改吴县为泰德县。王莽新朝覆灭后,东汉光武帝于公元25年复改泰德县为吴县。
• 文化意义:泰德作为苏州的短暂古称,虽然在现代知名度不高,但它却见证了王莽新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和历史变迁。
8. 金阊
• 历史由来:金阊为苏州代称,源于金阊亭。金阊亭建于汉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里记载有金阊亭与朱买臣相关的故事。本是苏州人的朱买臣出任会稽太守,他不坐轿马、不穿官服,来到郡府。但是群吏不知他是新太守,“与买臣争席,买臣出其印绶,群吏惭服”。后来官吏们知道与朱买臣争座次是一种十分失礼的行为,大家凑钱了建一座亭子来谢罪。南朝诸多史籍中都有“金阊亭”的确切记载。《辞源》《辞海》中都收入了“金阊”条,主要是据南朝《宋书》所载,称“金阊”代称苏州,是因金阊亭而得名。
• 文化意义:金阊作为苏州的代称,不仅体现了苏州的地理特色,还体现了苏州作为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名称在后世诗人的作品中时有出现,成为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吴郡
• 历史由来:作为郡名,吴郡是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始置,从原来的会稽郡分设而来,其治所在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即今天的苏州的姑苏区。
• 文化意义:吴郡作为苏州的古称,见证了苏州在东汉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繁荣。它不仅代表了苏州的地理位置,还体现了苏州作为江南地区重要郡县的地位。同时,吴郡这一名称也成为了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东吴
• 历史由来:东吴即三国时代的吴国,亦称孙吴,是孙权建立的政权。其都始建于吴(今苏州),后来政治中心多次迁徙。当时孙吴政权中心在东南部,居于三国之东,所以称“东吴”。《晋书·食货志》上载有这一提法:“东吴有齿角之饶,西蜀有丹砂之富。”
• 文化意义:东吴作为苏州的古称,见证了苏州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繁荣。它不仅代表了苏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还体现了苏州作为江南地区重要城市的地位。同时,东吴这一名称也成为了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二、下辖县区的古称及其历史信息
一、姑苏区(古称姑苏)
姑苏,是对江苏省苏州市的别称,自古有两个简称,吴国的“吴”和姑苏的“苏”,别称众多,如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等。
“吴”的来历: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到江东,随乡入俗,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
“苏”的来历:夏代有位谋臣叫胥,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舜王把江东册封给胥,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周朝时,“胥”义为狱卒,不祥,且吴王觉得该字不吉利,因“苏”与“胥”发音相近,且由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故将“姑胥城”改为“姑苏城”。
姑苏区是苏州的中心城区,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平江路历史街区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由城河、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遗存所构成的街区历史风貌集中体现了苏州古城的城市特色与价值,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二、虎丘区(古称海涌山、虎阜、虎邱)
虎丘,作为吴文化地名的重要地标,在历史长河中,见证着苏州城的起源与更迭,并以一种沉寂包容的姿态继续着吴文化数千年来的璀璨文明。
虎丘之名始于春秋。东汉《越绝书》载:“千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即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死后葬在山上,三天后精气化为一只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也有说“丘如蹲虎,因以为名”,谓虎丘山门是虎头,门前双井是虎眼,两边的风墙是虎耳,进门的山路是虎脊,虎丘塔是虎尾,酷似一只老虎。由此,虎丘起初实系山体名称。相传原为海中小岛,后历经沧桑,海陆相连,山就像是从海上涌现出来的一样,故又名“海涌山”。唐时,避唐太祖讳,改为武邱山,后又避唐敬宗讳,改“武”为“虎”,故为虎邱,后通称虎丘。
虎丘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苏东坡曾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清康熙、乾隆两帝都曾六次游览虎丘。虎丘占地不大,山也不高,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
三、吴中区(古称吴县、吴郡)
吴中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吴中区原来是吴县市的一部分。吴县市原名吴县,是秦置古县。汉代至隋唐,吴县先后隶属于会稽郡、吴郡、吴州、苏州等。宋代,吴县属平江府(苏州府)。元代,吴县属平江路。明代,吴县属苏州府。清代,东山、西山建太湖、靖湖两厅。1912年1月,废上述二厅,改设太湖县,不久易名为洞庭县。同年7月,废县,其地并入吴县。
吴中区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如兵圣孙武、草圣张旭、塑圣杨惠之、绣圣沈寿、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主持营造北京故宫的建筑大师蒯祥等。
四、相城区(古称元和)
相城区历史悠久,因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而得名。
相城区地处苏州市域东北部,东依阳澄湖和昆山,南接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西邻太湖,北连常熟、张家港。相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秋时期,相城地区属于吴国。随着历史的变迁,相城地区先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在明清时期,相城地区属于元和县。民国时期,元和县并入吴县。新中国成立后,相城地区先后隶属于吴县、苏州市郊区等。1993年,设立苏州市相城区。
相城区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阳澄湖、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等。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相城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五、吴江区(古称吴江县、松陵)
吴江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吴江之名,始见于《吴越春秋》。东汉永建四年(129年),析吴郡置吴兴郡(治所在今湖州),郡治由吴(今苏州)移治乌程(今湖州),隶扬州刺史部。吴县南部地域由拳县(今嘉兴)改隶吴兴郡。汉末孙吴政权割据江东,析吴郡置吴兴、丹阳两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析吴郡置吴兴郡,治乌程(今湖州),领乌程、武康、东迁(今余杭)、阳羡(今宜兴)、永安(今武进)、余杭(今杭州余杭区)、临水(今临安高虹镇)、毗陵(今常州)、无锡、毗陵(丹徒)、曲阿(今丹阳)、丹徒、阳羡(故城在今宜兴西南)、长城(今长兴)、故鄣(今安吉)15县,吴郡领丹徒、曲阿、武进、吴、娄、无锡、海盐、由拳8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析吴县南境置吴江县,隶吴郡。这是吴江建县之始。
吴江境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湖位于其西,东望上海,南接浙江,西濒太湖,北连苏州主城区。吴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同里古镇、黎里古镇、震泽古镇等。
六、常熟市(古称琴川、虞山、海虞)
常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熟之名,始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言“虞仲封于虞,故曰虞仲,是为虞公。虞公,即周武王克殷,未得朝周,武王崩,成王封其后于虞,在河东太阳县境,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六十里,为虞国。其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遂姓虞氏。又吴有虞县,秦为虞乡,汉为虞县,属河东郡,后魏置虞城郡,隋废,故城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亦虞氏旧国之地也。至周成王时,封仲雍之后于吴,是为虞仲,为吴国之始祖,子孙世居吴之虞山,故又姓虞氏,后子孙繁衍,分居常熟、昆山、句容诸县,皆仲雍之后也”。
常熟市地处江南水乡,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尚湖风景区、沙家浜风景区等。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常熟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其中,虞山为常熟市境内的一座名山,因商末周初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死后葬于此而得名。虞山东南麓伸入常熟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森林面积126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6%,山中古木参天,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森林景观多姿多彩。
总结
苏州市及下辖的各县区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称不仅反映了各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背景,还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通过了解这些古称的历史信息,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同时,这些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也是苏州市宝贵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