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座位于江南水乡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拥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其悠久的历史更是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苏州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犹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一扇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苏州,古称姑苏、吴郡、平江。
1、姑苏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之名,如诗般优美,充满了江南的韵味。姑苏之名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吴地册封给胥。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在古代,“胥”“苏”同音,“姑”是当时的发语词,无实际意义,久而久之,“姑胥”就演变成了“姑苏”。
春秋时期,姑苏成为吴国的都城。吴王阖闾即位后,任用伍子胥为相,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了规模宏大的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苏州城的雏形。这座城周长四十七里,设有八座陆门和八座水门,布局严谨,规划合理,充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城市建设水平。阖闾大城的建立,使姑苏成为了吴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吴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吴国的统治下,姑苏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十分繁荣。吴国的青铜铸造业发达,所制造的兵器锋利无比,闻名于世。同时,姑苏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业也颇具规模,产品远销各地。
秦汉时期,姑苏依然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姑苏改为会稽郡吴县。虽然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姑苏的地位并未改变,它仍然是会稽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武帝时期,会稽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了今天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和福建全省。姑苏作为会稽郡的首县,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国时期,姑苏属于东吴的领土。东吴政权重视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在姑苏地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姑苏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东吴还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促进了姑苏地区的对外交流。
唐宋时期,姑苏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高峰。唐代,姑苏改名为苏州,成为江南道的重要城市。苏州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人间天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更是让姑苏的寒山寺闻名遐迩。宋代,苏州属于两浙路,是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苏州的丝绸、棉布、茶叶等商品远销全国各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也日益增多。苏州的园林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著名的园林如沧浪亭、狮子林等都始建于宋代。
元明清时期,苏州的名称和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江南重镇的地位。元代,苏州改为平江路,成为江浙行省的重要城市。明代,平江路改为苏州府,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等县。苏州府的经济继续繁荣,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之一。清代,苏州府的地位更加重要,它是江苏省的省会,也是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苏州的园林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拙政园、留园等著名园林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或修缮的。
2、吴郡
吴郡的历史同样悠久。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核心区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会稽郡,吴地成为会稽郡的一部分。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市),辖区包括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的部分地区。吴郡的设立,标志着这一地区在政治上的进一步整合和发展。
在三国时期,吴郡属于东吴政权的重要领地。东吴政权以吴郡为根基,积极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孙权在吴郡大力推行屯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东吴还加强了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发展水军,为其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占据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
晋代,吴郡继续保持着繁荣的发展态势。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吴郡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涌入,使得吴郡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文化方面,吴郡也成为了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
隋唐时期,吴郡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隋炀帝大业初年,复改苏州为吴郡。唐代武德四年(621年),又改吴郡为苏州。虽然名称多次变更,但吴郡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唐代的苏州,商业繁荣,交通便利,是江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3、平江
平江之名始于宋代。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平江府的设立,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在江南地区的政治地位。在宋代,平江府的经济十分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平江府的丝绸、棉布、瓷器等产品畅销全国,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
同时,平江府的文化也十分繁荣。宋代的苏州,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范仲淹、范成大等都出生或生活在平江府。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是宋代著名的学府之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平江府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
元代,平江府改为平江路,属江浙行省。元代的平江路,依然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经济方面,平江路的商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文化方面,元代的平江路也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许多著名的文化遗址和建筑都保存至今。
常熟,古称海虞、琴川、南沙。
1、海虞
海虞之名最早出现在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当时,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晋武帝司马炎分吴县虞乡立海虞县,县治设在海虞城(今虞山镇古城区)。海虞的命名,与它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这里地处长江之滨,是一片广袤的海滨之地,“海虞”之名,寓意着这片土地与大海的紧密联系。
在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海虞县成为了北方移民的重要聚居地之一。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海虞县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农业方面,他们推广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使得海虞县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陶瓷等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海虞县改为常熟县,这是常熟作为县名的开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充分体现了这片土地的富庶和稳定。
2、琴川
琴川之名,源于常熟独特的水系。常熟城内有七条主要的河流,形似古琴的七根弦,故而得名琴川。琴川的水系布局,不仅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用水和交通条件,还赋予了常熟独特的水乡风情。
在宋代,琴川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城市规划更加合理,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许多著名的园林和古建筑都始建于宋代,如曾赵园、燕园等。这些园林和古建筑,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常熟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同时,琴川的文化也十分繁荣。宋代的常熟,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陆游、范成大等都曾在琴川留下过足迹和诗篇。琴川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
3、南沙
南沙之名,源于常熟的地理位置。常熟地处长江南岸,是长江口的重要港口之一。在古代,这里是一片南沙之地,因此被称为南沙。
在南朝梁时期,南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为了加强对长江口的控制,梁武帝萧衍在南沙设立了南沙郡。南沙郡的设立,使得南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南沙郡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十分繁荣。
隋唐时期,南沙郡被废除,改为常熟县。虽然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但南沙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在唐代,常熟县的商业繁荣,交通便利,是江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昆山,古称娄邑、娄县、玉峰。
1、娄邑
娄邑之名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昆山地区属于吴国的领土。吴国在昆山地区设立了娄邑,作为吴国的一个重要城邑。娄邑的设立,标志着昆山地区在政治上的初步形成。
在秦汉时期,娄邑属于会稽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娄邑改为娄县。娄县的范围包括了今天昆山、太仓以及上海嘉定、青浦等地。在秦汉时期,娄县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初步的规模。
2、娄县
三国时期,娄县属于东吴政权的领地。东吴政权重视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在娄县地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娄县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东吴还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促进了娄县地区的对外交流。
晋代,娄县继续保持着繁荣的发展态势。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娄县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涌入,使得娄县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文化方面,娄县也成为了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
隋唐时期,娄县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隋炀帝大业初年,复改苏州为吴郡,娄县属吴郡。唐代武德四年(621年),又改吴郡为苏州,娄县属苏州。唐代的娄县,商业繁荣,交通便利,是江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3、玉峰
玉峰之名,源于昆山境内的玉峰山。玉峰山,又称马鞍山,是昆山的标志性山峰。玉峰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山上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文笔峰、紫云岩、翠微阁等。这些景点,以其精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在宋代,玉峰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范仲淹、苏轼、陆游等都曾在玉峰留下过足迹和诗篇。他们的诗词作品,不仅赞美了玉峰的自然风光,还表达了对昆山地区的深厚情感。同时,玉峰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
吴江,古称松陵。
松陵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以前,吴江地区属于吴县的一部分。唐代,为了加强对太湖流域的管理,在吴县东南的松江之滨设立了松陵镇。松陵镇的设立,标志着吴江地区在政治上的初步形成。
松陵镇地处太湖之滨,是江南水乡的重要城镇之一。这里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是太湖流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在唐代,松陵镇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初步的规模。
宋代,松陵镇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太湖流域的开发,松陵镇的商业繁荣,人口增多。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载:“松陵镇,在吴江县东南二十五里,临松江,古名松江镇。居民蕃庶,商贾骈集,有税务、酒务、巡检司。”这充分说明了宋代松陵镇的繁荣景象。
元代,松陵镇改为吴江州。吴江州的设立,进一步提升了松陵地区的政治地位。在元代,吴江州的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十分繁荣。同时,吴江州的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杨维桢、倪瓒等都曾在吴江州留下过足迹和诗篇。
明代,吴江州改为吴江县。吴江县的范围包括了今天吴江、苏州吴中等地。在明代,吴江县的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吴江县的丝绸、棉布、茶叶等商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同时,吴江县的文化也十分繁荣,许多著名的文化遗址和建筑都保存至今。
太仓,古称娄东、璜泾。
1、娄东
娄东之名,源于太仓地处娄江之东。娄江,是太湖的主要泄水河道之一,也是连接苏州与上海的重要水上通道。太仓因位于娄江之东,故而得名娄东。
在元代,太仓成为了重要的海运港口。当时,为了解决北方粮食短缺的问题,元政府大力发展海运,将江南地区的粮食运往北方。太仓作为娄江的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海运的重要起点。大量的粮食和物资从太仓运往北方,使得太仓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太仓的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元代的太仓,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定居或游览。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诗篇。太仓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
2、璜泾
璜泾之名,源于太仓境内的璜泾镇。璜泾镇,位于太仓市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璜泾镇的命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这里地处长江之滨,是一片广袤的水乡之地。在古代,璜泾镇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和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
在明代,璜泾镇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璜泾镇的商业繁荣,人口增多。明代诗人归有光在《震川先生集》中记载:“璜泾镇,在太仓州北二十里,濒大江,居民稠密,商贾辐辏。”这充分说明了明代璜泾镇的繁荣景象。
同时,璜泾镇的文化也十分繁荣。明代的璜泾镇,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王世贞、张溥等都曾在璜泾镇留下过足迹和诗篇。璜泾镇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
苏州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这片土地上千年的风云变幻和文化传承。从姑苏的阖闾大城到常熟的海虞古邑,从昆山的娄邑古县到吴江的松陵古镇,再到太仓的刘家港畔,每一个古称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苏州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这些古称,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苏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传承和发扬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续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