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不仅不是文盲,还是个少见的高智商

帅帅说历史 2023-02-21 06:49:01

(明熹宗朱由校 画像)

很多人说,朱由校是个文盲。

这个很多人,还不指那些历史知识处于初期水平的网友,而是指相当一部分历史学家。

你比如,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认为,朱由校之所以是文盲,是因为万历皇帝惹的祸。

万历皇帝常年不上朝,对儿子泰昌皇帝的教育工作就不是很上心,这导致泰昌皇帝的文化水平就不是很高。

泰昌没什么文化也就算了,他本人在位时间不足一个月,对自己儿子天启皇帝朱由校就更是无暇教育,这才导致了朱由校成为了文盲。

这种看法,其实稍微有一点搞笑。

很多人总是认为,生为皇子,那就代表生来就站上了金字塔的塔尖,出生就在罗马,那基本上就不用奋斗了,每天是吃不完的大白馒头,想蘸红糖蘸红糖,想蘸白糖蘸白糖。

既然生来就是大赢家,那么皇帝肯定就不会再关心儿子的学业,再加上皇帝本人也没有时间,基本上就放任自流了。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你说万历没有时间教育儿子泰昌和孙子天启,这倒成立,但就算万历没有时间,万历也会找人来帮他教育。

翰林院的文化大牛一抓一大把,随便拉两个出来能耽误多长时间?

我们要知道,万历十岁登基,四点就要上早朝,上完早朝之后就要被李太后拉去学习,课程安排的满满的,入夜了还学不完,读书稍微不用功,就会被责令在宫中罚跪。

有明以来的皇帝,基本上都是这么度过的。

(明神宗朱翊钧 画像)

因为,越是出生在金字塔尖上的人,越明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道理。

所以,朱由校幼年时期不会缺乏文化教育,他只会比当年的万历皇帝课业更重。

如果说当年明月只是业余作家,他的话不足为信的话,那么一些专业的历史研究学者的话,倒是十分值得我们来参考。

比如,王桐龄说朱由校是“黄口孺子...既未教养于未即位之前”,朱东润说他“一字不识,不知国事”,而孟森则说朱由校“至愚至昧之童蒙”,反正总而言之一句话,朱由校是纯文盲,而且很有可能是那种一个字都不认识,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的顶级文盲。

在畅销书的巨大影响力,多位历史学家的加持之下,坊间甚至开始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朝廷里有一位叫做杨涟的左副都御史,某天早朝向皇帝弹劾大宦官魏忠贤的“二十四条大罪”。

魏忠贤,这是天启时期的权宦,性格狠辣,手段歹毒,坏事儿干了不少,而检举揭发贪官污吏是杨涟的本职工作,所以杨涟没有犹豫,一封奏疏很快送到了朱由校的案前。

杨涟是个很有见地,也很有文化的人,他这一封奏疏,罗列的都是魏忠贤极大极恶的罪过,所以只要朱由校不是傻子,看完奏疏之后也一定能明白,魏忠贤是大明毒瘤,肯定是不能留了。

魏忠贤虽然是权宦,已经能达到只手遮天的地步,但他对杨涟这种豁得出去,连命也可以不要的狠人,也是很怕的。

所以,当这一封奏疏到了朱由校案前的时候,老魏的心里,他也打哆嗦。

(杨涟 画像)

当时的情况是,朱由校刚要拿起奏疏查看,魏忠贤站在朱由校的身后,早就已经吓的面色如土,浑身发抖,就差屁股尿流了。

然而,朱由校把奏疏拿起来之后,却没有直接打开,而是交给了另外一位随侍宦官王体乾,让王体乾来帮他宣读。

这回,算是坏了菜了。

因为这位小王同志,他是老魏的人。

王体乾拿过奏疏,打开之后掐头去尾,避重就轻,只挑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宣读,朱由校听完之后认为没什么大不了,魏忠贤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呢?出自《明史》。

杨涟劾忠贤疏上,帝命体乾诵之,置疏中切要语不读,涟遂得遣。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开始脑补了,认为朱由校之所以让王体乾替他宣读奏疏,是因为朱由校不识字。

乍一听,你感觉这种说法很有道理,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考虑,就会发现这一点完全经不起推敲。

且不说《明史》被张廷玉删删改改好几年,真实性早已经不是百分之百,退一步说,就算这段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这段记载也只是记载了皇帝让宦官替自己阅读奏疏,而并没有记载这样做的原因。

这也就是说,所谓“因为朱由校不识字,所以让宦官替他看奏疏”,完全是后人想象出来的。

并且,朱由校不是平头百姓,不是流浪汉,也不是那种身份背景势力均无的三无人士,他是明王朝正儿八经的皇帝。

我们凭什么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之下,怀疑朱由校是个文盲,并且认为朱由校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的文化教育呢?

事实上,朱由校平时在经筵上所下的功夫,那是很大的。

所谓经筵,是指从汉唐以来,皇位为了谈论经史子集而召开的御前会议。

这种会议和早朝的形式差不太多,但是不聊国事,只聊文化,搞一搞风月。

会议通常由朝廷里德高望重的文臣主持,皇帝有时候也亲自下场讲两句。

(经筵)

我们只需要知道,这种会议的举办,和文盲皇帝是无关的,而朱由校从登基到晏驾,经筵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

根据史料记载,朱由校在位时,一共举行了十九次经筵活动,其中,公元1621年举办五次,1622年举办三次,1623年举办五次,1624年举办一次,1625年举办两次,1626年举办两次,1627年举办一次。

这,还是有史记载的经筵,而无史记载的经筵,则有可能更多。

这么多儒学大师教了朱由校这么多堂课,您要说他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我是打死也不相信。

所以,朱由校不仅不是文盲,反而还是一个高智商的帝王。

在政治工作方面,皇帝既任用了杨涟,左光斗这样的文臣,也任用了如袁崇焕,孙承宗这样的边臣,可以说,除了宠信魏忠贤这事儿办的不太地道之外,朱由校是很有识人之明的。

军事方面,朱由校积极防御后金进攻,还专门顶着满朝文武的反对,从葡萄牙人的手里引进了“红夷大炮”。

后来袁崇焕同志在宁远城挫败生平未逢一败的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用的正是这种武器。

外交方面,朱由校积极册封朝鲜国王,借此在明朝和后金的交战中拉拢到朝鲜的支持,转头又在厦门一带击退了过来搞骚扰的荷兰人。

(红夷大炮)

诚然,朱由校是很喜欢玩,喜欢做木工活计,喜欢看傀儡戏,喜欢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来,我们可以因此批评朱由校是一个玩物丧志的昏君,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质疑朱由校的智商,乃至于说他是一个文盲。

其实,鲁班界的天子朱由校,就如同南北朝时期南齐的末代君王,那个爱和嫔妃玩cosplay的萧宝卷一样,他们不是没有能力没有文化,他们只是,没有把心思放在正事儿上。

历史,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重要到什么程度?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记性不好,那他总会丢三落四,做事情也会颠三倒四,他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记性不好,那它要怎么吸纳教训,总结经验,那它要怎么向前?

所以,很多人学习历史的原因,是不想要忘记过去。

然而,另有一部分人,他们学习历史的原因,其实是为了满足心理上一种廉价的优越感。

正是因为后人读史时总是充满了优越感,所以每当他们看到古往今来的这些皇帝时(如朱由校这种),总会觉得人家是个傻子,然后发表一下如果我穿越回去我一定XXXX,逆天改命的言论。

老兄,其实你不用非要穿越到过去逆天改命,你要真有这本事,你在当代铸就你的传奇人生也是可以的。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朱由校病倒了,到了弥留之际。

临死之前,他上午召开了御前会议,对大臣们宣布了自己素来宠信的两位宦官,王体乾和魏忠贤是值得信赖的臣僚,以后可留其大用,下午又单独召见了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拉着弟弟的手,说了这么一句话:

来,吾弟当为尧舜。

(明思宗朱由检 画像)

说完之后没两天,朱由校就驾崩了。

虽然是意外病逝,但看得出来,朱由校死的很坦然。

他这辈子好事儿做的不多,混蛋事儿糊涂事儿却没少干。

认真工作,励精图治对朱由校来说实在太累,他并不算漫长的一生中,只有关上大门刨木头的时候,才能让他的内心得到片刻的欢愉。

作者在前文中曾说:越是金字塔尖上的人,越知道不应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他们一般把人生当成了一场比赛,认为只有率先跑到终点的人,才是赢家,才是胜利者。

然而,在当事人朱由校看来,人生不是一场比赛,人生是一场旅途。

那些不想输在起跑线上人奋力前进,结果总是草草的结束了自己一生,其中过程,个中滋味,就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什么都没体会到。

只有那些悠闲踱步的人,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泾渭分明和四季变化,品味这人生酸甜苦辣的滋味。

只不过,别人走的是康庄大道,而他朱由校,却是一条,穷途末路。

1 阅读:434
评论列表
  • 2023-03-16 17:04

    看看杀了魏阉的崇祯是怎么被那群文官一步一步的逼到煤山上吊的,就知道天启为啥重用魏啦![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 2023-03-14 13:09

    古代人说的没文化和现代人的没文化,是两回事。熟读四书五经的人才是有文化,光认识几个字就是没文化。

  • 2023-02-22 01:08

    说皇帝没文化,这个肯定是哪位砖家的骇世高论!

  • 2023-02-25 08:47

    然而,朱由校封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为宁国公,还加太师头衔。请问小编,魏良卿到底立下了什么功劳?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