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赵王朝)
元熙元年,公元304年。
这一天的左国城,也就是山西方县,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一个叫做刘渊的匈奴人登基称帝,建立了前赵王朝。
有趣的是,前赵政权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尊奉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为先帝。
要知道,此时距离蜀汉灭亡,已经过了整整四十一年。
刘渊,货真价实的匈奴人,据说祖上还是西汉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
这个冒顿单于,是最早的匈奴帝国的建立者,将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一统北方草原,实力相当可以。
后来高祖刘邦建汉,还和冒顿单于歃血为盟,拜了把子。
两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武帝时期,因为汉武帝“砸锅卖铁也要打你”的军事方针,匈奴人一度销声匿迹,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才又死灰复燃。

(匈奴骑兵)
三国时,匈奴人已经很有实力,曹操掌握东汉朝政时,为了防止匈奴人在边境地区搞破坏,把他们分成了五个部分,以此来削弱他们的力量。
到晋朝一统,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朝廷更是把匈奴五部迁徙到了不同的地方,近一步遏制他们的发展。
当时的匈奴五部,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
左部居住在太原,右部居住在晋中,南部居住在隰县,北部居住在新兴,中部居住在大陵。
如果不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的确,庞大的匈奴部族被七零八落的分割到了不同的地方,然而如果你能仔细参照古代史图的话,你更会发现,五部虽然分居,但他们基本上都在山西境内。
刘渊的父亲,是匈奴左部的首领,兼任左贤王,身份地位十分显赫。
左贤王不是什么具体职位,而是一种匈奴人的贵族封号,在匈奴人的社会等级中,拥有这种封号的人,地位是很高的。

(刘渊 形象)
父亲有极高的社会地位,那么刘渊就不是那种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而是富家大户的高材生。
《晋书》:龆龀英慧....于是遂学武事,妙绝于众...
刘渊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学问很好,很有文化,但光是有文化还不算,刘渊骑马射箭也很厉害,可以说是个文武全才,小小年纪,那名气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
不仅如此,刘渊这个人的长相,还很奇特。
姿态魁梧,八尺四寸,胡长三尺,胸口上长有三根红色的毫毛,这毫毛更是蔚为奇异,光是长度,就有三尺六寸。
西晋年间有两位相士,一曰崔懿之,二曰公师彧,俩人都很会相面,懂得阴阳风水之术,但看到刘渊之后都连连惊呼:
《晋书》:此人形貌非常,吾所未见也。
刘渊相貌非凡,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长成这样的人。
这些记载,当然有神化刘渊的成分,但至少可以证明,刘渊的确不是一个泯于众人之辈。
我们知道,中原政权对匈奴人一直是持防备态度的,儒臣们秉持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态度,对待匈奴人都是将信将疑,所以无论是两汉,曹魏,还是西晋,朝廷对匈奴人都是严防死守,所以刘渊虽然在匈奴显贵,可在中原朝廷,日子可就不太好过了。

(西晋王朝)
曹魏末年,作为匈奴高层的儿子,刘渊曾经作为人质居住在洛阳,一住就是许多年,直到西晋开国时也不能回家,只能在中原朝廷里滞留。
洛阳繁华,长安浩荡,可无论异乡如何舒适,刘渊心心念念的,总是那一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虽然是质子,但刘渊在朝廷的名气还是不错的。
早在曹魏时期,权臣司马昭就对刘渊十分推崇,认为他文武兼备,是一块好材料,到了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西晋重臣王浑更是多次在晋武帝面前推荐刘渊,希望皇帝可以给这位优秀人才安排个活儿干。
可以说,刘渊的人生中,充满了无数个机会,他这个人也很懂得争取机会,抓住机会,然而西晋的儒臣们每一次都会在刘渊即将要出人头地的时候搞破坏。
朝廷的大多数臣僚们,对刘渊都是持怀疑心态的,只要王浑一找晋武帝,晋武帝一心动,想要给刘渊安排工作,大臣们立刻三五成群的跑去劝谏,说什么您要是重用刘渊,让他掌权,让他带兵,那就纯纯是放虎归山。
老实说,大臣们的劝谏,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晋武帝司马炎 形象)
你司马炎又不是诸葛亮,刘渊更不是那个笨头笨脑的孟获,你要把刘渊放了,他肯定是不会再回来的。
所以,尽管刘渊其人有大才,终晋武帝一朝,未获大用。
朝廷对刘渊怀疑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年凉州(武威)和秦州(天水)被鲜卑人占据,当地叛乱频发,朝廷屡次派兵征讨,都无功而返,王浑建议让刘渊领兵,因为虽然鲜卑人喜欢打游击,有骑兵部队,但论野外作战,匈奴人才是老祖宗,所以只要刘渊出马,一定是马到成功。
然而,朝廷宁愿秦凉二州的烂摊子越来越大,也不愿意委以刘渊重任。
大臣们理由很简单,刘渊能消灭鲜卑人,可他消灭鲜卑人之后,谁来消灭他呢?
不过,防来防去,最终还是没能防住。
一不说晋武帝不是长生不老,不能永永远远的提防刘渊,二不说晋武帝把皇位传给了他那个有智力缺陷,根本不适合做皇帝的司马衷,三不说后来西晋又爆发了极为严重的八王之乱,单说刘渊这个人,就注定会有不平凡的一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说:这个世界上,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过鲜亮了。
乱世来临,能文能武,心怀大志的刘渊不成大业,难道让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成大业?

(八王之乱)
晋武帝一朝病逝,传位晋惠帝,惠帝无能,智力有问题,无法捍卫皇权,结果引发了残酷的西晋皇室内斗。
西晋的这些皇族子弟本着“要杀就先杀自己人”的方针,一门心思抢皇位,而对西晋王朝岌岌可危的命运,却一点也顾不上了。
西晋朝廷的官员张轨到凉州出差,一去不返,之后其后代建立了前凉。
巴蜀地区的流民首领李特悍然起义,其后代建立了成汉。
对于这些,西晋皇室们已经无所谓了。
就算他们已经预知到了西晋在他们这种毫无节制的折腾之下迟早灭亡的结果,但他们仍然不会停止,因为尽管内斗就会灭亡,但灭亡也要内斗。
《晋书》:永兴元年,元海乃为坛于南郊,僣即汉王位………
终于,陷入疯狂内斗的西晋忽略了刘渊,而刘渊抓住机会,离开朝廷,返回山西,召集旧部,建立了前赵。
对于刘渊这么一个前半生一直活在挫折和困顿中的人来说,能建国称帝,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是不太容易。

(建国称帝)
我们叫他刘渊,其实他不姓刘,他是匈奴人,怎么会姓刘呢?所以就连他的这个姓氏,都是冒姓,是为了强行和汉朝皇室牵连上关系而起的。
作为一个匈奴人,他知道匈奴人的辉煌已经过去很久了。
他的老祖宗冒顿单于围高祖刘邦于白登山,已经是五百年前的往事,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也已经过去了三百五十年,就连自己,在西晋官场,也十分憋屈的过了三十年。
不过现在,自己的人生柳暗花明,迎来了新的曙光。
读史到此,不禁感叹。
谁能想到,谁敢相信,大汉灭亡八十四年,蜀汉灭亡四十一年之后,乱世之际,又有人喊出了兴复汉室的口号。
刘渊把东汉西汉叫得上号,说得出来的皇帝都搬了出来,设立牌位,庄严祭祀,甚至就连蜀汉末帝刘禅都被刘渊尊奉为了祖先。
然而,这位刘渊仁兄,却是个匈奴人。
《晋书》:文曰“有新保之”,盖王莽时玺也。得者因增“泉海光”三字...
刘渊立国后不久,前赵百姓无意间在田间捡到了一枚玉玺,玉玺上镌刻“有新保之”四个字。
有新保之的意思,新朝的命运,有上天保佑。
新朝,是西汉和东汉之间出现的政权,皇帝是篡汉专业户王莽。

(新朝皇帝王莽 形象)
如果说刘渊自认为是汉室后裔,那么他和王莽就是对立的身份,他就一定不会承认王莽的新朝政权,更不会承认王莽的玉玺。
然而,当百姓把玉玺献给刘渊之后,刘渊却非常开心,不仅欣然接受,还在玉玺上刻下了“渊海光”三个字,意思是,如今大汉天下,当由我刘渊来光复。
刘渊承认西汉,承认东汉,承认蜀汉,甚至连新朝他也承认,但他唯独不承认曹魏和西晋。
由是,前赵,成为了一个由匈奴人建立的汉帝国。
不仅如此,刘渊还对自己的行径振振有词:
我的祖先和高祖刘邦拜了把子,匈奴人和汉人就是兄弟,现在晋室篡权谋逆,兄长(指两汉刘氏)去世,弟弟接班,这不是很正常么?
这一番逻辑,实在有趣。
文章写到这里,也基本上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因为刘渊称帝的时候,大概已经七十岁左右了,他身体年迈,只在位六年就驾崩了,就更别谈什么政绩和成就了,然而,他所开创的匈奴大汉帝国,就如同西方的奥托一世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一样,作为古典蛮族帝国的标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奇特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