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称帝,经过4年艰难的靖难之役,朱棣要封赏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领们。
朱棣册封了4位公爵,分别是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张玉、泾国公陈亨,这四位功臣也被后世称之为“靖难四公爵”。
值得注意的是,在朱棣册封的时候,张玉和陈亨都已经去世,因此,他们两人的公爵是追封的。
陈亨拥有传奇的一生,先为朱元璋征战四方,帮助太祖建立明朝,后又为朱棣冲锋陷阵,帮助朱棣登基称帝,最终被封为公爵。今天就来了解这位明朝初期传奇将领的故事。
1332年,陈亨出生在安徽寿县,当时还是元朝统治天下。从年龄上来看,陈亨比朱元璋小4岁,跟名将徐达同岁。
《明史》记载,“陈亨,寿州人。元末扬州万户。”
意思是说,陈亨担任扬州万户。万户是元朝设置的军职,下面掌管千户、百户,一般来说,万户府的“一把手”是达鲁花赤,“二把手”就是万户。
从这里可以看出,陈亨在元朝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而且级别还比较高。
那陈亨为什么会投靠朱元璋呢?
元朝末年,义军张明鉴率众攻打扬州,元朝守将孛罗普化战败弃城,张明鉴的淮西青军非常残暴,屠杀城中百姓不计其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为扬州万户的陈亨不得不逃离扬州。
当时反抗元朝统治的义军众多,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知名人物,然而经过精心挑选,陈亨最终投靠到朱元璋麾下,仅仅担任铁甲长,后来才提拔为千户。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面对众位实力强大的乱世枭雄,陈亨在关键时刻竟然选择崭露头角的朱元璋,不得不说,陈亨具有识人的本领。
《明史》记载。“从太祖于濠,为铁甲长,擢千户。”
要知道,陈亨在元朝官职体系中是万户,掌管众多千户,投奔朱元璋之后,从铁甲长做起,经过提拔才到千户级别。相比之前,陈亨的权力地位是下降的,即便如此,陈亨也欣然接受、从底层做起。
自从陈亨投奔朱元璋后,他好像没有特殊的功劳贡献,直到公元1367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陈亨终于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史》记载,“从大将军北征,守东昌。敌数万奄至,亨固守,出奇兵诱败之。”
朱元璋在平江之战中击溃张士诚军队,张士诚选择自缢而死,随着方国珍等人相继投降灭亡,朱元璋决定派徐达、常遇春统率25万军队攻打元朝。
徐达在攻克东昌后,命陈亨负责留守城池,就在徐达大军离开后,元朝军队突然发起反攻,敌军人数多达数万人。
东昌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东昌被破,徐达、常遇春率领的明军将会被分割成两部分,首尾不能相呼应。
陈亨深知东昌战略位置的关键性,他指挥数量不多的守城士兵,加固城池、增强防御力量,随后选择合适时机,出奇兵引诱敌人进入圈套,结果大败元军。
东昌守卫战的胜利,让徐达深深记住了陈亨。1369年,徐达在山西大同击败元朝名将王保保,由于大同的地理位置特殊,这里将是明军继续收复秦晋地区的后援地,于是徐达想起守卫东昌的陈亨。
《明史》记载,“积功至燕山左卫指挥佥事。数从出塞,迁北平都指挥使。”
从陈亨镇守大同开始,因战功不断得到提拔,官至燕山左卫指挥佥事。后来,陈亨又多次跟随徐达出征塞外,最后被任命为北平都指挥使,在这里,他将迎来人生的第二次抉择。
可以说,陈亨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将领,不可忽略的是,在陈亨成长路上,徐达的作用非常大。
徐达和常遇春被视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左膀右臂,当时,徐达在明军中的威望非常高,而徐达也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的将领,因此,陈亨的成长应该离不开徐达的支持和帮助。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驾崩,登基的是皇太孙朱允炆,史称明惠帝。朱允炆在储君时期就时常感受到藩王带来的威胁,登基之后迅速着手削藩,半年之内就连续削掉5位藩王,尤其是湘王朱柏为了表示抗议自焚而死。
身处北平的燕王朱棣忐忑不安,在谋士的劝说下,最终决定起兵靖难,开始暗中准备。几乎与此同时,担任北平都指挥使的陈亨却接到朝廷调令,他被调往大宁卫任职。
陈亨这个调令的背后“大有文章”,自从建文帝准备削藩,他最忌惮的就是燕王朱棣,但是不敢直接削藩,于是采取迂回战术,先将实力相对弱的其他藩王逐个消灭,最后才准备动朱棣。
在建文帝的计划中,他首先调张昺担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谢贵、张信担任北平都指挥使。很明显,朱允炆不信任陈亨,故意将他调离北平,朱允炆相信的是谢贵、张信。
几个月后,朱允炆密旨命令张昺、谢贵、张信按照计谋活捉燕王朱棣,没想到,朱允炆信任的张信故意将密旨泄露给朱棣,朱棣果断将计就计,杀死张昺和谢贵,公开宣布起兵。
讽刺的是,明朝一般情况下只任命一位都指挥使,而朱允炆为了保险起见,一次性任命两位都指挥使,结果其中就有人背叛自己,投靠燕王朱棣。
燕王起兵的消息传来,朱允炆选派耿炳文带军讨伐,结果在真定之战中一败再败。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再派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此时的朱棣已经占领居庸关、遵化等地,为了进一步扩大实力,朱棣将目光瞄向大宁。
大宁城位于内蒙古,在北平城的东北方,朱棣选择进攻大宁,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解除后顾之忧,能够倾尽全力南下决战;另一方面,朱棣希望能够得到弟弟宁王朱权的支持。
大宁是较为复杂的城池,这里的军事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宁王朱权掌管的朵颜三卫,这些军事力量归藩王指挥,二是朝廷驻守在大宁的10多万兵马,这部分兵力归属皇帝指挥。
当朱棣取得永平大捷后,率军直接进击大宁。大宁指挥使名叫卜万,陈亨正是归他节制,按照朱允炆的诏令,卜万指挥陈亨、刘真在松亭关竭力抵挡朱棣。
《明史》记载,“燕师起,亨与刘真、卜万守大宁。移兵出松亭关,驻沙河,谋攻遵化。燕兵至,退保关。”
此时朱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老巢北平城正在被李景隆围攻,城中防守士兵老弱病残,长子朱高炽和妻子徐氏在苦苦支撑,随时有城破人亡的危险。
然而,朱棣进攻大宁并不顺利,被卜万、陈亨抵挡在松亭关。关键时刻,朱棣决定使用计谋离间敌人。
朱棣专门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把“一把手”卜万狠狠地夸赞一顿,反而把“二把手”陈亨痛骂一通,随后将这封信交给一位俘虏,让他带回去给卜万。
然而,这都是故意演的戏,朱棣让另外一位俘虏“无意间”看到这一幕,又让他逃回军营,结果第二个俘虏立即向陈亨、刘真揭发卜万暗通朱棣。
陈亨听闻佯装大怒,立即鼓动刘真把卜万抓起来,抄家打入监牢,禀告朝廷裁决。
为什么说陈亨是佯装大怒呢?因为陈亨早就有意投靠朱棣,只是卜万掌握军队调动权,陈亨始终不敢公开表示投降。
《明史》记载,“万有智勇,陈亨阴欲输款于燕,畏万不敢发。”
陈亨为什么会想要投降朱棣呢?
首先,陈亨与朱棣是旧相识,朱棣在北平就藩,陈亨在北平担任都指挥使,两人相互熟识。
其次,徐达对陈亨有知遇提拔之恩,而朱棣是徐达的女婿,陈亨不愿恩将仇报。
最后,陈亨对建文帝心存不满,当时故意将陈亨调离北平,摆明是不信任陈亨,这样更让陈亨产生不满情绪。
至于朱棣是否知道陈亨的心思,我认为他至少是不确定的,朱棣更想破解面前的困境,但是在制定离间计划时,朱棣既然选择了陈亨,而不是刘真,说明朱棣对陈亨有一定的把握。
在掌握卜万的兵权之后,陈亨又对刘真发动突然袭击,彻底控制大宁卫10余万兵马,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投降朱棣。
《明史》记载,“亨引军还援,竟袭破贞,率其众降。”
燕王朱棣看到陈亨带领大军前来投降,非常高兴,随后借助陈亨的兵马控制大宁,使用苦肉计胁迫朱权,最后将朱权的朵颜三卫收入囊中,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后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此,燕王朱棣既掌握陈亨带来的十万兵马,还有宁王手下战斗力强悍的朵颜三卫,朱棣组成了争夺天下的实力班底。
《明史》记载,“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明成祖朱棣能够赢得天下,关键在于大宁之战,而大宁之战的关键在于陈亨,最重要的是,陈亨选择主动投降。
这是陈亨做出的第二个关键抉择,从此受到朱棣的格外重视。
在《明史》中,用“累从破南军”形容陈亨的战果,比如在郑村坝之战中,朱棣决定兵分四路,张玉、朱能、陈亨分别担任先锋,丘福则担任后援,这四人就是朱棣靖难之役最大的功臣
陈亨归降朱棣时,已经66岁,老当益壮的陈亨展现出非凡战斗力,能够和年轻后辈同样担负重任,可见陈亨的本领。
在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和朱棣再次对战,朱棣起初并没有优势,先是被老将郭英埋伏,后来又遭遇悍将平安,他绕到朱棣大军背后,突然发动袭击。陈亨、徐忠两位部将急忙率军支援应战,结果全部都被平安所伤。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平安善用枪刀,所向无敌,北将陈亨、徐忠皆被创。”
就连老天都帮助朱棣,就在战场局势倒向南军的时候,李景隆的帅旗突然被大风刮断,南军顿时阵型大乱,朱棣才率领将士反败为胜。
在白沟河之战中,陈亨的伤势很重,差点死掉。后来,到了济南之战,陈亨坚持带伤出战,结果又一次被平安所伤。这一次,陈亨的伤势更重,身上血肉模糊,铠甲都不能脱下来,朱棣立即派人将陈亨送回北平救治。
几个月后,朱棣从济南战场撤兵回到北平,亲自来到陈亨府邸慰问,当时陈亨已经不能说话了,没过多久,陈亨就在家中去世,终年68岁。
对于陈亨的离开,朱棣非常悲痛,他亲自撰写祭文,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送别老将陈亨。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追封陈亨为泾国公。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认为张玉、陈亨两人功劳甚大,将2人配享太庙。
在朱棣论功行赏的时候,陈亨的儿子陈懋也被封为宁阳伯,但并不是因为父亲陈亨的缘故,而陈懋的确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拜官封爵完全是凭本事,不像常遇春的长子常茂。
永乐6年,宁夏发生叛乱,惊动明成祖朱棣,派遣陈懋率军前往,陈懋不仅将叛军剿灭降服,而且对投降将士宽厚以待,最终让北元国公阿滩卜花朵来归降,朱棣极为高兴,将陈懋晋升为宁阳侯。
朱棣在位期间,陈懋镇守宁夏很长时间,对于稳定北方边疆做出巨大贡献,陈懋还跟随朱棣5次北伐,其中有3次都肩负先锋重任。
明仁宗登基后,将陈懋的宁阳侯变成世袭爵位,从此之后,宁阳侯陈家跻身明朝勋贵圈。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明代宗朱祁钰登基接替皇位,立即将镇守宁夏的陈懋召回京师,陈懋接到圣旨后迅速率军解救京城。
后来,明英宗复辟,但是陈懋并没有参与到皇位争夺当中,虽然明朝皇权在更迭流转,但是陈懋一直保卫明朝江山。
陈家似乎有长寿基因,陈懋去世时,已经85岁,明英宗追封他为浚国公。
陈懋去世后,宁阳侯家族又流传9代人,每一代宁阳侯都忠君护国,尤其是在抵御外敌方面,宁阳侯一直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明朝崇祯时期,第九代宁阳侯陈光裕在京师保卫战中战死,宁阳侯一直守卫着明王朝到最后一刻。
回到“靖难四公爵”之一的陈亨,纵观其一生,从军功上来说,陈亨由于战死在靖难之役中前期,他的战功比其他三人都要少;从履历上来说,陈亨曾经是元朝公务员,随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然后是建文旧臣,最后才归降朱棣,没有其他将领干净纯粹,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陈亨在朱棣心中的地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攻取大宁时,陈亨的主动投降给朱棣带来夺取天下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