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豫剧的两大特色,在歌剧《花木兰》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铭桉看国际 2023-09-21 12:43:03
中国传统音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之间因文化背景、习惯、风俗、宗教等方面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不一样的艺术文化特色,也恰是因为每个民族的艺术之花都有着不同芬芳和色彩,才有了现如今百花齐放的世界艺术文化。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瑰宝自然是不在少数,而说到艺术文化瑰宝,地方戏曲和民歌就是典型的代表。

为了将民歌和戏曲的欣赏层面提升,作曲家关峡将音调和唱腔部分进行了歌曲化的处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大型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这部作品的作曲家关峡是河南人,而豫剧的《花木兰》是以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为素材的艺术作品中的典范,为了凸显中国地方音乐特色,《木兰诗篇》将豫剧元素巧妙融入。将豫剧的两大特色,声调和滑音在歌剧《木兰诗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豫剧是河南地区最具代表的戏剧形式,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特色,如从豫剧声调特色方面来看,豫剧中相同的字在发声时声调却尤其不同,而这与河南方言是大有联系的。

与普通话中的四声发音不同,河南方言具有阴平、阳平、去声、入声等不同的声调,而不同的声调相互作用也逐步形成了不同旋律音调的豫剧唱腔,换句话说,河南方言是豫剧唱腔形成的基础。

豫剧方言的声调有时并不全然体现在一个完整的旋律唱腔中,更多的时候是在一个简单、短小的小节、词语或字中体现出来的。

在歌剧《木兰诗篇》中,豫剧元素的声调的运用是较为常见的,豫剧声调如《木兰花》中的“娇”原本声调为一声,经过豫剧的艺术加工后,变为上声等。

这部歌剧中,虽然有着一般咏叹调的抒情旋律,但因抒情的咏叹调中加入具有河南方言的演唱语调,使得歌曲情绪的表达,更为符合人物情境,也使得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立体了。

其次,从滑音方面来看,演唱者在歌剧演唱中将装饰音、滑音等部分采用豫剧的艺术处理方法,在演唱演绎上运用了甩腔的演唱方法。

如在木兰的咏叹调《月亮颂》中就用到了滑音的部分,如“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中的“划”、“夜”、“寂”,而在演唱者在演绎中巧妙的运用了甩腔的演唱方法,使得演唱时吐字咬字清晰、唱腔有力、人物内心情感更为细腻,真正做到了将戏曲的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相结合。

可以说,中国歌剧和中国戏曲的关系,从历史、文化渊源来看,可谓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民族歌剧里的民族英雄形象大多的是在戏曲舞台呈现后又搬上了歌剧的舞台,包括中国歌剧《木兰诗篇》的创作也深受豫剧《花木兰》的启发,不管是在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在其音乐创作上。

这部歌剧作品将属于民族的音乐——地方戏曲融入到民族歌剧中,不仅彰显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又呈现出了与西方歌剧不一样的艺术特色风格,可以说,这是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一大创新。

演唱方法

歌剧《木兰诗篇》在剧本和音乐中运用了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元素,如剧本中运用了中国传统故事《木兰从军》的素材,音乐中融入了传统戏剧豫剧。

在演唱上,借鉴了西洋发声方法同时,结合了中国戏曲的发声、咬字、吐词、运腔等方面的技巧,形成了风格独特、字正腔圆的中国唱法,如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中演唱“让我的心感到好疼好疼”时,要将“好”字运用甩腔的唱法,将木兰不能向刘爽表明爱意时内心的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唱法与西方歌剧演唱中普遍运用的意大利美声唱法是全然不同的,它既能用美的音色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又能向观众们呈现中国语言特有的韵味。

从首演到之后的将近200场巡回演出,女主角木兰的角色选定从彭丽媛、雷佳再到谭晶,皆是选择最具代表的中国民族唱法的大歌唱家,这些歌唱家演唱的不论从音色还是唱法,都饱含了中国特有的艺术风格色彩。

民族唱法的声音需要更为明亮集中,这样的唱法与戏曲、民族曲调完美结合,呈现出花木兰作为中国古代女人所特有的婉转、亲切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音乐旋律委婉,优雅的风格。

在歌剧《木兰诗篇》中,演唱者运用民族唱法将歌剧中出现的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等形式完美的诠释出来,这是中国歌剧创作的一大创新,是中国的民族元素与西方歌剧完美结合下的优秀作品。

在本章节中对歌剧《木兰诗篇》体现的音乐民族性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因此,在本文的第四章节会再做详尽和具体的分析。

歌剧《木兰诗篇》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

歌剧《木兰诗篇》借鉴了西方歌剧的音乐创作手法,具体表现在器乐的编配和声乐形式的运用上,因此,本章节将针对这两部分来展开分析。

器乐

歌剧中器乐扮演着贯穿歌剧始终的重要角色,可见器乐在歌剧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可言喻的。大型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中,交响乐作为这部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器乐在这部歌剧中的作用也是尤为重要的。

歌剧《木兰诗篇》的序曲通过交响乐展开,运用有着鲜明中国民族特色风格的音乐动机和有着强烈对比的主旋律代入了战争、和平的主题。器乐是两幕之间连接的桥梁,它支持和推动着歌剧的发展,给整部歌剧铺上了背景。

第一乐章替父从军随着木兰舞剑演唱直至结束,此时虽然演唱部分结束但是器乐的伴奏仍然在延续,直到下一幕的展开,音乐风格也从抒情过渡到激烈,逐步拉开了第二乐章塞上风云的序幕。也正是有了器乐的烘托,承前启后,使得戏剧性的发展过渡更为流畅自然。

《木兰花》是这部歌剧的主题音乐,歌剧中将木兰塑造成了有着儿女情怀、英雄气魄的英雄形象。歌剧《木兰诗篇》中主题音乐反复出现,然而每每出现,曲作者关峡会将音乐材料不断的重新变化组合来刷新观众的记忆,这也是乐器编排的巧妙之处。

总而言之,器乐贯穿整部歌剧,使得歌剧中乐章间的衔接和歌剧中剧情的发展变得更为自然、连贯,其次,对于歌剧中人物情绪的抒发和烘托也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声乐

歌剧《木兰诗篇》在整部歌剧中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如歌剧中出现的独唱、合唱、混声合唱、混声二重唱、男生四重唱等等形式,而这些形式都为整部歌剧滋润、增色了很多,在这一章节中本文将侧重于合唱和重唱形式的分析。

一、合唱

在歌剧音乐中,合唱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烘托歌剧的氛围,增强角色的塑造,促进角色情感的变化,增强了情节中的冲突和矛盾,对推动整部歌剧剧情的发展乃至气氛的烘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序幕由男声合唱拉开,描绘出战场的硝烟四起、战士们奋战战场的壮丽场景,随后,再通过女声合唱诉说战争的残酷,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尽的萧条。

第一乐章“替父从军”通过女声合唱的方式来渲染烘托出战争即将来临时,花木兰女扮男装奔赴战场的内心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女儿情怀;第二乐章“塞上风云”中通过男女混声合唱,衬托出战场上的激烈紧张的感觉;第三乐章“巾帼情怀”通过男声合唱展现出了战争胜利后,战士们举杯饮酒、欢畅的喜悦氛围;第四乐章“和平礼赞”通过女声合唱,给观众们渲染出了和平、愉悦、美好的气氛,而这些氛围的成功呈现皆是通过合唱曲子的烘托来呈现的,让观众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合唱的作用和意义,并不单单局限于能塑造、烘托气氛,而最为主要的是,合唱可以完美协调歌剧中的各个要素,触发情节中的矛盾冲突,从而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幕中塞上风云中混声合唱给男主角角色进入做了铺垫,也塑造了塞上萧条、寒风欺凌的场景,而当男主角刘爽演唱完毕后,合唱再次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强而有力的声音渲染出了战场上紧张激烈的情境。

总而言之,歌剧中合唱形式的运用优化了整体音乐风格,让歌剧的戏剧性展开更为流畅,给人物角色情绪变化有个铺垫和缓冲,让整部歌剧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

二、重唱

重唱是歌剧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歌剧的发展史上,重唱亦是作为戏剧表现的重要手段。重唱在和声、合唱对位技巧的合理使用下,充分运用了不同的声部间的音色进行组合,将歌剧中的戏剧情节及人物表现呈现得更为生动形象。

男女声二重唱在音色方面可以选择各种不同声部的男声和女声,因此在声音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情,它可以展现各个人物关系间的矛盾和冲突。这部歌剧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重唱形式,包括男声四重唱、男女声二重唱等。

第一乐章中,用花父和花母的二重唱,表现了战事急,自己年事已高,没办法征战的无奈之情,也为后续木兰替父从军埋下了伏笔。男声四重唱以第四乐章中四位将军的重唱最为经典。十年征战结束后,战友们来看望木兰,于是唱到“告别了凯旋大典……欢声笑语也暗淡”。

通过重唱的演唱形式刻画了战友们急切的想与木兰相聚的心理,也侧面反映出了战友们与木兰的深厚友谊。而在明确刘爽与木兰的深厚感情时,男声四重唱又用调皮、谐谑的语气唱到:“两个小兔山下跑,一个蹦来一个跳……她究竟是男还是女,我不知道,我们谁也不知道!”

其次,男女爱情二重唱是混声二重唱中的较为重要的重唱形式,在任何一部歌剧中几乎都有动人心弦的爱情二重唱,正如舞剧中的男女双人舞一样,男女主角的二重唱是歌剧中表现美好爱情故事的最好方式,而歌曲中抒发和传递了缠绵悱恻、婉转悠扬的情感,也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

歌剧《木兰诗篇》第二乐章中,木兰在梦境中与刘爽相会,两人以轮唱的方式,打开心扉,互诉情谊,当歌曲进行到动情部分时,突然改为重唱的音乐形式,将感情立刻推向了高潮。在唱段的最后,尾音非常平稳的停在了主音上,体现了木兰和刘爽两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0 阅读:4
铭桉看国际

铭桉看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