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这个地方真的挺有意思的,从广州一路搬到台湾,好像跟着打仗的步伐在走,一开始就是个速成班,后来慢慢变成了大学,这里面藏着太多故事了。
那会儿的黄埔军校总是在搬家,从广州搬到武汉,又从武汉搬到南京,再从南京搬到成都,最后跑到台湾去了,每次搬家都跟打仗有关系。
这些搬迁的路线看起来乱糟糟的,其实跟当时的战局有密切关系,哪里安全就往哪里搬,就像是在跟着战火玩捉迷藏。
最开始在广州的时候,学校就在黄埔那个地方,用的还是清朝留下来的破旧校舍,条件确实不怎么样。
后来搬到武汉的时候,学校已经有点样子了,但是没待多久又得搬走,因为战事紧张。
到了南京,算是学校最风光的时候了,校址选在现在东部战区司令部的地方,环境和条件都不错。
成都的日子也不太平,虽然是后方,但是也没待太久,最后连考试都来不及就得往台湾跑。
现在想想,这些搬迁的经历,其实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民国史,每次搬家都是被形势逼的。
台湾凤山算是最后的落脚点了,在那边安安稳稳地待到现在,终于不用再搬家了。
这些年的搬迁历史,让黄埔军校变成了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个学校,更像是个历史的见证者。
刚开办的时候,黄埔军校就是个速成班,第一期才上了七个月就毕业了,那时候就是为了快速培养军官。
后来慢慢地,学制开始变长了,有的期数上了一年多,到了最后的二十二期和二十三期,居然上了一年半。
到了台湾以后,学制才算正经起来,先是变成两年制,后来又改成四年制,现在都快赶上普通大学了。
这种变化其实挺有意思的,从开始的赶鸭子上架,到后来慢慢变成正规化的军事教育。
现在的课程设置也变了很多,不光教打仗的本事,还开设了土木、电机这些专业课程。
学费也从原来的免费变成现在要交一年一万五的学费,这种变化说明军校也在往市场化方向发展。
毕业待遇倒是一直不错,现在毕业就能当中尉,这在军队里算是个不错的起点了。
这些变化说明军校在适应时代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培养打仗的军官了。
黄埔军校有两个同学会,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怪,但确实是这样的。
第一个同学会是1925年在广州成立的,蒋介石当会长,但是只存在了六年多就解散了。
到了1984年,又成立了一个新的同学会,这次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了。
这两个同学会的存在,其实反映了黄埔军校在历史上的分裂,一边是去了台湾的,一边是留在大陆的。
现在的同学会会长是林上元,他是成都中央军校第十八期的学员,现在还是民革的成员。
这些变化说明黄埔军校的影响力一直存在,只是形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意思的是,还有个黄埔海军同学会,但这个跟前面说的两个一点关系都没有,是清朝那会儿的事。
这些同学会的故事,其实就是一部近代史的缩影,里面藏着太多复杂的历史渊源。
这些组织的存在,让黄埔军校的精神得以延续,虽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