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带着一群徒弟,到处游历讲学。有一回,他们来到了一个特别贫穷的小国家。倒霉的是,正好赶上了春荒,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师徒们饿了整整三天,一个个眼冒金星,浑身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没有。
孔子急得不行,赶紧把二徒弟子路叫到跟前,说:“离这儿不太远,有个范家庄。我有个师兄叫范丹,就住在那儿。你快去跟他讲讲咱们现在的难处,借一个月的粮食,救救急。”

子路家里有钱,平时穿得特别好,这次也一样,骑着一匹大马就出发了。好不容易找到了范丹的家,他一看,心里就凉了半截。只见那里连个院墙都没有,只有两间破破烂烂的草房,歪歪斜斜地立在荒地上,感觉一阵风就能把它们吹倒。子路心里直犯嘀咕:就这穷样子,自己不饿死就算不错了,还能有粮食借给别人?可师傅交代的任务不能不完成,怎么着也得有个答复,好回去交差。
他下了马,走到窗户外面,大声喊:“喂!屋里有人吗?” 就听见屋里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谁呀?” 子路回答:“是我,孔子的二徒弟子路。我师傅让我来找范丹。”“我就是,等我给你开门。”
“嘎吱嘎吱”,两扇破木门慢慢打开了,一个白胡子老头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这老头穿着破衣服,手里拄着一根弯弯曲曲的拐杖,满脸都是皱纹,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
“找我有啥事啊?” 范丹问道。
子路把借粮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范丹抬眼看了他一下,不太高兴地说:“来借粮怎么跳墙进来,不走大门呢?”
子路这才发现,地上用小石子摆了个大方框,当作院墙,门口放着一根秸秆,就当是关着的大门。他一下子明白了,脸一会儿红一会儿白,赶紧解释:“您别生气,我刚才没注意脚下。”
“行吧,看在你师傅的面子上,不跟你计较。我出个上联,你要是能对出下联,就借给你粮食。要是对不上……”
“您快出题吧。” 子路没等范丹说完,就着急地催道。
“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欢喜什么恼?”
子路想都没想,马上说:“星星多,月亮少,娶媳妇欢喜,送葬恼。”
“哼!” 范丹哼了一声,转身就进屋,“砰” 的一声关上了门。
子路碰了一鼻子灰,垂头丧气地回去,把借粮和对对联的事情,都告诉了师傅。孔子听了,脸色不太好看,心里直后悔:“都怪我派错人了!” 于是,他又派大徒弟颜回前去借粮。

颜回家里穷,穿着简单的衣服和麻鞋就去了。到了范丹家 “大门” 外,他先认认真真地看了一圈,然后轻轻地拍着那根秸秆,喊道:“师伯在家吗?请您开开门。” 喊了好几遍,才听见屋里慢慢地说:“等着。” 颜回恭恭敬敬地站在秸秆外边,耐心地等着。
范丹在里面把秸秆挪开,就算是开了大门。颜回赶紧走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说:“师伯,您身体还好吧?我是颜回,我师傅孔仲尼让我来给您请安!”“进来吧。” 范丹说完,拄着拐杖,慢慢往屋里走。颜回进了门,还不忘把 “大门” 重新关好,然后快步上前,搀扶着范丹进了屋。
屋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土炕上摊着一套破破烂烂的被褥,旁边有个泥做的炭火盆,上面架着一个没盖子、没壶嘴的破砂锅。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整个屋子都透着一股穷酸的味道。
两人坐下后,范丹问:“你师傅还好吧?” 颜回连忙站起来回答:“好,多谢师伯挂念。”“好,坐下说话。走了这么远的路,你肯定饿了,我给你做顿好吃的 —— 包饺子!”“不敢麻烦师伯,我不饿。” 颜回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想:都穷成这样了,还说包饺子,肯定是吹牛。
“不饿?呵呵,什么都瞒不过我。” 范丹说着,从枕头底下掏出一个小纸包,哆哆嗦嗦地打开,捏出一点点面粉,放在砂锅盖上,加了点水,和成面团。接着,用手拍成一张薄薄的饼皮,又从墙角挖出一酒盅羊肉馅,包了一个饺子。然后,他对着炭火盆用力吹了一口气,炭火一下子就旺了起来,砂锅里的水很快就烧开了。范丹把饺子放进锅里,饺子在水里上下翻滚了三次,就熟了。
颜回看得眼睛都直了,又惊讶又奇怪,像个呆子一样,完全不知道师伯在干什么。

“吃吧,吃吧!” 范丹递过筷子,颜回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说:“请师伯先吃。” 心里却想:就一个饺子,还让别人吃,您自己吃吧。范丹再三让他,颜回怎么也不肯动筷子,范丹这才说:“那好,我先吃。” 说着,把饺子夹到自己碗里。颜回正看着翻滚的饺子汤,心里失望极了,刚要放下碗筷,就听见 “咕噜” 一声,砂锅里又冒出一个饺子。“哎呀,太神奇了!” 颜回正惊讶呢,范丹又催促道:“快吃啊,有的是,管你吃饱。” 颜回这才半信半疑地吃起来。说来也怪,砂锅里的饺子夹不完、吃不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颜回吃得肚子都快撑破了,砂锅里还是有一个饺子。最后,他打着饱嗝,放下了碗筷。范丹夹出最后一个饺子,这时,火也小了,水也凉了,饺子也不再冒出来了。
吃完饭后,范丹问清楚颜回是来借一个月粮食的,又出了之前那个对联,让颜回答对:“什么多,什么少,什么欢喜,什么恼?”
颜回可不像子路那样回答。他想了想,说:“小人多,君子少,借时欢喜,要时恼。” 答完之后,还很谦虚地请范丹指点。
范丹听了,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然后,他从炕席底下摸出一个小纸包,数出九十粒小米,递给颜回,说:“这就是你们师徒一个月的粮食,保证够吃。” 颜回一看,嫌米太少,又不好意思直说,就央求范丹:“请师伯教教我们做饭的方法,我们可没有您这么神奇的大砂锅。”

范丹说:“想吃多少饭,就放多少水,每顿饭只放一粒米,用木棍不停地搅锅,一直搅到饭熟就行了。”
颜回回去后,按照范丹教的方法做饭,果然很灵。这九十粒小米,解决了师徒们的饥饿问题,让他们顺利完成了周游列国的行程。
这个范丹,也叫范冉,字史云,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老家在陈留外黄(就是现在河南杞县东北那一带)。他对五经非常精通,尤其是《易经》和《尚书》。汉恒帝的时候,让他去当莱芜长,可他因为母亲去世,没去上任。后来,他在梁、沛之间靠给人算卦为生,家里穷得什么都没有,但他一点也不在意,过得很快乐。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乡亲们还编了歌谣唱他:“瓯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意思就是说他穷得锅碗瓢盆都长灰、生虫子了。可他这种虽然贫穷却很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成了民间百姓喜欢讲的故事,还把他说得神神叨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