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曦言说人间 2024-08-06 19:24:41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可是书中一高潮存在,这一剧情将诸葛亮的个人形象彻底神话,其故事性和趣味性,也最令人值得传颂。

不过,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的那样,整个曹魏军队,尤其是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明显不合理。

如果真如文章中所言,司马懿担心诸葛亮城中有诈,那么完全可以令弓箭手将诸葛亮及书童射杀,那么缺乏主心骨的蜀军自然退却,再或者是派探子前往,何至于直接退军?

从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来看,这明显就是羊入虎口的做法,吃与不吃全在司马懿一念之间。而司马懿能够被称为冢虎,自然不可能连这都看不出,那为何剧情上还是如此安排了?

整件故事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理战?

一、为何北伐

说到整场战争的起因,还要回到波诡云谲的三国时代。

三国鼎立局势之后,蜀国被魏国牢牢的锁在了西南边陲,虽然山多林密,魏国难以进攻,却也严重限制了蜀国的发展。

当时益州人口虽然是天下中最多的一个,但蜀国终归只占一州之地,若将战争拖成消耗战,蜀国自然不是对手。

诸葛亮深知蜀国究竟有如何大的危险。另外更加要命的是,蜀国经过开国元勋凋零之后,后备武将实力不济,无法担当其大任,于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经济不济的时候,诸葛亮开启北伐。

此举实际上是反其道而为之,诸葛亮北伐也不过是以攻为守,所以蜀军经常因为粮草退去,北伐过程显得虎头蛇尾。

其实本质上不过是诸葛亮为了给蜀汉争夺生存空间的做法。

昔日三顾茅庐,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对,不仅邀请了后者出山,还奠定了蜀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在隆中对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就是以益州为中心,同时占据荆州,二洲互成犄角阵,进可攻退可守,逐步蚕食曹魏领地。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蜀国的军事实力短时间内一跃为三国最强,由此迎来了曹魏和吴国的联合背刺,最后蜀国只剩益州之地。

这时候国家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依靠对外扩张,但此时已经没有荆州互为配合,单靠益州无法蚕食魏国,于是就瞄准了汉中地区。

蜀国拿下汉中之后,同样可以形成犄角阵,只不过规模要相对较小。

二、马谡失街亭

当时三国鼎立后,刘备集团显然成为汉家正统,曹伟虽然明面上顶着禅让,但终归不为汉家老臣承认。

于是诸葛亮率从陇右地区一路进攻,连路收服,很快就将曹魏的陇右地区拿下,只要将这块地区守住,刘备集团就能够占据战略上的主动。

此时的陇右地区民心系于诸葛亮一身,而他又不得不随时进攻曹魏,以求吸引注意力,完成对汉中地区的吞并。那么在此时必须有一员镇关大将,在危急时刻抵挡住曹魏的进攻,给蜀汉争取消化土地的时间。

这个机会他交给了马谡。

那么为何要守在街亭呢?

街亭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关卡,进可攻,退可守,山林多密易守难攻。

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诸葛亮出其不意的迅速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驻守的魏军被击溃。

张郃深知,自己率领大军正在和时间赛跑,如果晚于诸葛亮抵达汉中,那么汉中地区就会彻底失去,如果成功,不仅可以夺回关中,还可以截断蜀汉大军的归路,一举获胜。

而在这条追击的必经之路上,街亭是张郃绕不开的一关。可以说街亭的安危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关乎着整场战争的失败与否。

为了确保街亭安然无恙,诸葛亮才派遣马谡前往,这被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人才,诸葛亮相信其能够守得住。

按照诸葛亮的想法,蜀汉大军在峡谷之中列阵,抵挡曹魏大军的进攻,但他没想到自己钦定的政策,竟然被马谡给否定了,马谡竟是想伏击敌军。

原本山林多密的地区,居于山上,伏击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军令,只可惜街亭不同于以往地区,这里的水源全部位于山下。一旦山上伏击的敌军被山下敌人发现并团团围住,就意味着只能等死。

抱着侥幸心理的马谡没想到撞到了身经百战的张郃,这点小心思自然被撞破,后者正是通过控制水源,才让马谡的军队没有守住街亭。

最终,蜀汉的人数不如对方,后方两道均线不稳的情况下只能放弃第一次北伐。

由于事出突然,蜀汉军队必须给三个郡县的百姓留出撤离的时间,无奈之下诸葛亮才登上城楼,有了这出空城计。

三、两个童子

书籍中空城计原文,司马懿占领街亭之后,率领15万大军杀向西城。

西城中诸葛亮正和部下探讨如何抵挡,忽然得知15万大军蜂拥而至,但此时城中只有5000运粮草的兵马。

于是诸葛亮命令城里的人不允许外出,四下城门大开,并且把旗子全部都藏起来,每城门口放20个老兵扮成老百姓模样,洒扫街道,整个城楼一片寂静,不许说话。

眼看着尘土飞扬的大军越来越近,诸葛亮打扮好自己登上城楼,并带着两个童子喝酒弹琴。

司马懿来到阵前,远远看见诸葛亮满脸笑容,自顾自的弹琴,又看四下门户大开,城门里面隐隐绰绰。司马懿担心有诈,于是急忙撤退。

在整场表演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诸葛亮之外就是他身后的两个童子。

面对敌军15万大军,两名童子又无诸葛亮之才,却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又是为何?

要知道他们可不是城下那般百战精兵,能够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应对,这需要二人具有相当的胆魄。

可以说在整场表演中,但凡二位童子露出一丝害怕,整场表演都会功亏一篑,因此这空城计重点不在于诸葛亮,而在于这童子身上。

因为正是这两个童子的镇定,给了司马懿撤兵的理由,以至于这两个童子也就成了整场空城计心理战中最大的疑点。

那么作为身经百战的司马懿,对于空城计,难道真的看不出来吗?要知道类似空城计的首创,还是司马懿的老主子曹操最先操刀的,那既然如此,为何司马懿还是撤兵了呢?

四、背后的真相

从逻辑上讲,空城计并不难想,而且司马懿又是带兵之人,哪能不懂,所以唯一有可能的解释,司马懿在借坡下驴。

彼时司马懿虽然率领大军,但是在国内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曹叡用他但不信他,司马懿也清楚,如果自己一旦失势,自己一家将迅速遭到政治清算。

而在此时,司马懿的一家老小生死还被皇族掌握,所以他需要保住自己现在的地位,而要保住现在的地位,就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对手一直存在。

“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不是不懂,而当时整个天下唯一值得司马懿出手的敌人,非诸葛亮无二人。

而诸葛亮自然也是深知这一点。从这个视角来看,这一次空城计更像是两人的一次摊牌。

要知道如果直接使用计策,诸葛亮完全不用焚香操琴,童子相伴。

之所以如此,是他要和司马懿达成一场不为人所知的交易。

古时候琴声通人,懂音律者便能从中听出奏者想要表达的心意。而在这份琴声,司马懿自然听出了这座城是座空城,由此也就能听出诸葛亮的威胁。

与其说他被诸葛亮骗了,倒不如说是他被诸葛亮拿捏了把柄。

但是此时,司马懿想要撤军,必然得给全军一个交代,得找一个借坡下驴的机会,那么此时两个童子的作用就体现出来。

两名童子正襟危坐,眼神之中丝毫不惧,自然可以对将士解释为城中有兵,心中不惧,而且两名童子年纪尚轻,众将官自然不愿意相信二人胆识过人,由此城中有埋伏的说法也就说的通。

所以,整个空城计的过程,关键点全部来到童子身上,任何魏军可能怀疑的疑点,都能通过童子得到解释,二人可以说是空城计最大的功臣。

结语

回顾整个过程,难怪司马懿会最终决定撤兵,整个身家性命被诸葛亮攥在手上,岂能不乖乖就范。

相比较起全家老小的安慰,个人的荣辱得失与之相比是微不足道。

另外,此举也能够令司马懿在曹叡面前示弱,争取更大的转还余地,以他个人来讲,除了损失的面子,其他几乎全是收益。

对于这种结果,可能有人表示异议,但是要相信,能够取代皇家的人,不可能是等闲之辈。

在这关键的一战中,司马懿放了诸葛亮一马,司马家争取了发育的时间,才有了后来的高平陵之变,晋朝的建立。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1]罗贯中.空城计[J].小学生学习指导,2022,(15):8-9.

亲爱的读者,作者收入微薄,每天辛苦写稿也是为了养家糊口,因此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几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您的理解就是最大的动力!作者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0 阅读:0

曦言说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