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容一生未婚,逝世后李敏、毛新宇吊唁,她跟毛主席有何关系

历史的小书生 2024-08-01 01:45:01

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周总理、毛主席逝世前,两位伟人在会见来访的各国政要和知名人士时,从媒体的镜头中,我们总能看到他们的身边有两位才女翻译的存在。可以说,她们见证了中国在70年代重要的外交时刻。

这两位才女翻译就是唐闻生和王海容。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王海容。

1938年9月25日,王海容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书香门第,爷爷王季范是当地有名的老师,曾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是毛泽东的表兄。

王季范和毛泽东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1951年,王季范应邀来北京与他见面时,毛主席是这样跟身边人介绍的:“这位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

毛主席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这就要追溯到毛泽东考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由于家境贫困,毛泽东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王季范在得知他的情况后,不仅在经济上提供帮助,还帮助他在学业上取得进步。

随着进步革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高潮,在湖南的毛泽东也深受影响。1915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要求每位学生缴纳十元学费。对此,有同学提出质疑,还有一些人得到消息,表示“这是校长张干为了讨好政府作出的决定”。

最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张干在得知带头人是毛泽东后,立即下达了“开除毛泽东等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

通知下达后,王季范很是不满,先后找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一起为学生说话,最终,在众多师生的强烈抗议下,张干只得撤回了针对毛泽东等17名学生的通知。王季范支持学生开展进步运动的行为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称赞。

或许正因如此,才有了毛主席在后来的感慨——“没有九哥,就没有我。”

王季范只有一个儿子王德恒,王德恒后来也参加了革命,并前往延安,进入了抗大进一步学习。学成后,根据党组织安排,王德恒准备回到湖南开展地下工作。

然而不幸的是,王德恒却被国民党的特务发现,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0岁。剩下了只有3岁的王海容和1岁的弟弟与母亲相依为命。

王海容出生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从小便浸润在这样浓烈的氛围中,自然也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报效国家、为国家作贡献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王海容在外公的鼓励下,给毛主席写去了一封信。当时,正担任校篮球队队员的王海容在信中提出,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个篮球。

不过,王海容并没有收到篮球,对此,她很是失望。这也成为了王海容和毛主席的第一次联系。

1951年,王季范来到北京,毛主席邀请他来家中小住,这次,随王季范一起来的还有王海容。

一天,王海容跟随几位亲戚一起来到了中南海,见到毛主席后,她好奇地打量起了眼前的人,并问道:“我应该叫他什么呢?”

同行的人跟她说道:“你应该叫他主席公公。”

王海容点点头,见大人聊天,她也听不懂,便出去四处探索这个新奇的地方。临走前,毛主席问她说:“你这是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

“为什么要害怕你?”

毛主席先是一怔,后哈哈大笑起来,他随即想起了之前王海容给他写来的信,又说道:“你之前给我写的那封信,我忙得没有时间回复你。”

王海容略带抱怨地说道:“我当时还跟你要篮球,你也没有给我。”

大家听到王海容的话后,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自从来到北京后,王海容便作为烈士后代留了下来。由于两家的关系,加之她跟李讷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王海容跟中南海逐渐熟悉了起来,有时候还会长住。

1958年,高考落榜后,20岁的王海容选择了进北京化工厂当学徒。这个工作并不轻松,经常晚上还要加班,由于当时工厂还没有完全建成,王海容跟其他工人一起住在寒冷刺骨的车间里。

虽然这段时间很苦,但对王海容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让她拥有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王海容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自己写成的文章——《我的经验》。

这篇文章发表前,王海容先将初稿送到了毛主席手中,可以说,毛主席是第一个读者。收到文章稿件后,毛主席不仅仔细进行了修改,还为她写了编者按。

不久后,王海容便结束了三年学徒生活,采纳毛主席的建议,重新进入了学校学习。先后在北京师范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精通俄语、英语。

在学校读书期间,针对校内的一些教学改革,王海容还曾写信给毛主席提出过建议,毛主席收到信后,表示“应该派人调查、纠正信中所说的问题”,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对王海容的欣赏,在信上批示道:

“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儿。你如果想找她谈谈,可叫我的秘书徐业夫送她去。”

除了给毛主席写信,她也有跟毛主席见面交流的机会,毛主席曾鼓励她可以阅读《红楼梦》《聊斋》《圣经》等书籍。每次与毛主席的谈话结束后,王海容都受益匪浅,这些教诲影响了她此后一生。

1965年11月,王海容被分配至中国外交部工作。这一年,她27岁,大家称呼她为“小王”。进入外交部后,她结识了担任英文翻译的唐闻生,两人逐渐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形势越发复杂,外交部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这一时期,王海容和唐闻生成为了外交部和毛主席联系的桥梁。

1971年到1974年,经周总理提名,王海容成为外交部礼宾司的主要负责人,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这两件大事上,接待工作的准备中都有王海容的身影。

1974年起,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她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副外长。

在这段特殊的时代环境中,毛主席虽然是她的“主席公公”,但她并没有利用这一身份为自己谋私利,更没有随便说话站队。

1976年10月,由于身份特殊,王海容一度被停职并接受审查,直到1978年才结束。

1984年,从中央党校进修结束后,王海容出任国务院参事副主任。期间,只要得知有同事生活上困难或生病,王海容便会提供帮助,或去看望。

由于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馆官员大多年事已高,因此,每逢开会,王海容会站在门口迎接。不过,她并不参加会议,只是中途会进来为大家添水。会议结束后,她便又站在门口亲自他们离开。

王海容在参事室工作了20多年,2004年离开后,她只参加或主办了几次纪念毛主席的座谈会,便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了。

王海容的晚年生活很简单,她一生没有结婚,也不太喜欢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更不会谈论与政治有关的任何话题。她最好的朋友便是唐闻生。

当时,身边有不少人曾向她提议写回忆录,将过去的历史见闻写出来让后人知道,但遭到了王海容的果断拒绝:

“我不写。我要写就写真话,我一说真话就得罪人。”

直到孔东梅来家中做客,向她提出“想写写关于您的故事”这一提议时,王海容才松口表示“可以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2017年9月9日,王海容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21日上午10时,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了王海容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许多国家领导人送来花圈。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嫡孙毛新宇、朱德的外孙刘建等纷纷前来参加吊唁。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0

历史的小书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