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粮食,这也不免引发了一些担忧的声音:“如果有一天,外国联手对我们断粮,中国人是不是就要饿肚子了?”
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但也绝非危言耸听,想要拨开迷雾看清真相,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
——【·水稻、小麦自足·】——»
世界风云变幻,粮食安全始终是摆在各国面前的头等大事。放眼全球,粮食短缺的阴霾挥之不去,随时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影响国际局势。
回望过去,中国粮食生产的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逆袭”史。
曾经,我们饱受粮食短缺的困扰,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最有说服力: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0亿斤,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960斤左右,远超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800斤)。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谷物产量也稳步增长,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中国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中国粮食增产的奇迹,不仅体现在广袤的田野上,更体现在科技创新的力量上。谁能想到,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竟然也能种出金灿灿的小麦?
在新疆麦盖提县,超过400公顷的沙漠试验田里,小麦喜获丰收,这无疑是沙漠农业的重大突破,就连一向对中国“挑剔”的俄媒都忍不住点赞:“中国开垦不毛之地种出小麦,端牢了饭碗。”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中国粮食充足,为什么还要进口粮食呢?
这背后其实体现了一种未雨绸缪的“广积粮”智慧。
——【·大豆需要进口·】——»
我国进口大豆,还与种子有关。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冬天吃的西瓜,夏天买的腊梅,是怎么来的?科技改变生活,在农业领域更是如此。现代农业早已告别了过去“靠天吃饭”的时代,工业化、机械化、科技化生产已经成为主流。基因工程的应用,让植物,尤其是农业植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这背后,一个巨大的“种子陷阱”也悄然形成。西方农业巨头,比如孟山都,利用基因技术和专利壁垒,将种子变成了“季抛产品”。农民年年都得购买新的种子,被牢牢地控制在产业链的末端。
更可怕的是,这些公司还利用协议收购的方式,控制了中国的粮食市场。
他们低价收购农民种植的粮食,再高价卖回给中国,不仅赚取了差价,还掌握了定价权。14亿人的饭碗,就这样被别人卡住了脖子。
而且,自主研发之路并非坦途。以胡萝卜育种为例,我们面临着育种周期长、种子库样本不足、育种技术积累不足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