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真的能代表生活水平吗,最近几年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吗

杂菜斋说过去 2024-04-09 07:52:42

长期以来的宣传,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被抬高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和其他国家比较的时候都喜欢比GDP尤其是人均GDP,彷佛人均GDP就代表了一切,人均GDP高了,生活水平就一定高。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自然不是,GDP说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实主要说你这一年,注意,是这一年生产出来的东西总的价值。

我们这里要注意,首先是生产出来的东西的价值,并不是个人的收入,个人收入那应该看国民总收入,或者更准确的国民可支配收入,和GDP是不一致的,通常来说GDP是高于国民收入的,但是也有苏联那种国民收入超过GDP的特例,但总体来说GDP和国民收入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你生产的东西和拿到的收入就不一致。

其次,人均GDP是一年生产出来的东西,注意这是这一年,那么之前还有多年的GDP呢,那都是生产出来的,或者说是积累的财富。虽然有折旧等因素,那些GDP创造的财富会渐渐老化陈旧,但是也是多年的积累,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如欧美日本这些年很多基础设施陈旧了,但是人家这些基础设施都是几十年乃至更早就造出来的,从某个角度说他们享受了多年的财富了,再比如说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国家过得一般,即便是俄罗斯GDP也就是广东一省水准,基础设施很多年都没翻修了,但毕竟当年是超级大国,底子挥霍还能挥霍很久。

从上面的说法看,我们的人均GDP离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差得很远,加上他们多年积累,我们应该距离他们很远,追赶很难才对,可实际上呢,完全不是如此,虽然我们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乡村地区,但是在一线甚至二三线城市看基础设施,我们至少和次发达国家比起来并不逊色甚至有许多地方有所超越,这又是怎么个情况。

首先,先说财富积累这块,确实,国家的财富积累是很重要的,比如基础设施,我们国家为什么以前感觉不行,基础设施不行啊,前几天看了一个人的回忆,说出国的时候,就算北京机场,地面也是水泥地,去了东京是光滑的瓷砖,去了纽约是地毯。不管是不是事实,但当时的基础设施差距确实十分明显。

老牌帝国主义英国在19世纪就大规模普及了铁路,新一代帝国主义霸主美国在19世纪不光铁路普及了,在20世纪还修建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公路网,至今还在使用。至于高楼大厦地铁更是很早就出现了,比如帝国大厦是大萧条也就是接近一百年前造的,纽约地铁干脆运行一百多年了。

至于轿车家电普及率就不用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些很早就实现了接近百分之百,轿车美国则至今保有量是千人800左右,接近人手一辆,日本千人保有量也接近600,连一国GDP也就是相当于我们广东一省的俄罗斯,也因为前苏联的遗泽早早就实现了千人保有量近四百。

而我们呢?当年我们不管是公路铁路航空都不太行,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就是八十年代。坐长途车走现在的国道,(只是走的那条路线,那时国道实际上还没造好)那条路和现在的县级公路,或者说县级公路都不如,颠簸的要命。速度极慢,大巴条件也不好,没空调,一股汽油味,开得慢又颠,我每次都晕车。

至于铁路,那时根本没高铁动车,基本上都是绿皮车,缓慢拥挤,还分快车慢车,实际上现在的K字头在当时都是快车了。车厢环境也一般,根本没空调,天热就是靠开窗和上头的小电扇。到了九十年代列车有空调了,很多人还不习惯,当时可以开窗,他们还把窗打开,结果后面的车厢就享受不到空调,热的要命,乘务员也很纳闷,跑过来才发现问题所在。

飞机就更不用说了,就没几个人坐过。

当时高楼大厦很少,县城造个超过六层的楼房都是大新闻,甚至大城市如上海的高楼大厦都少见,上海的地铁要到90年代中期才拥有,之前全国只有北京拥有地铁,而此时欧美已经拥有地铁百年了。

至于私家车更是稀罕物,大多数人都是以自行车代步,九十年代开始许多人购买了摩托车,但私家车还是极少的,现在我们汽车产销量都是全球第一,但就是这样,千人汽车保有量也只是接近300,假如按照目前每年3000万的产销量来说,我们要达到千人600的汽车保有量还有5亿辆的缺口,大概还要15到20年左右。至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就不用说了,有辆车就是身份的象征啊。

所以说我们当时积累的财富和欧美比就是天差地别,当时流行出国很正常,物质条件差距太大了,基础设施尤其明显。

有些人说我们当时距离欧美百年或者几十年,就是用这个比较的,当时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确实就是欧美百年前或者几十年前就达到的,不过这个肯定是不科学的。

因为基础设施这东西吧,只要有钱,就能造出来,而且新的肯定比旧的强。

基础设施是会老化会过时的,而且一旦过时还挺难办,比如说欧美很多公路地铁已经很陈旧了,还是修修补补还在用,为什么?因为还能用的话,不管是政府还是资本家都不会把这些东西淘汰,造新的要钱啊,既然还能赚取利润,旧的能用为啥不用。

而后发国家就没这个顾虑,比如德国日本为啥战后发展快,一方面他们本来就有技术,另一方面他们二战的时候基础设施都炸光了,重建正好重新开始,用最新的技术。像日本很多东西,包括所谓的古迹,都是战后重建的。那时东京看上去也比纽约好多了。

而现在轮到了中国,中国多年的钢产量水泥产量都是世界第一,而且是接近全球产量一半的世界第一,都用到哪里去了?就是用到了基础设施上,很多人都会感觉到,90年代到现在,全中国就像一个大工业,每个地方都在不停的造造造,在建造的过程中,大家都会觉得好麻烦啊,马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还要绕道还要堵车,一造就是几年乃至十几年,都觉得麻烦,但是一旦造好了,就会发现真的方便,整个城市焕然一新。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尤其是2016年前后突然发现中国不一样了,尤其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二线城市,很大程度就是这些城市的第一批城市翻修有了成果了,基础设施的第一批成果出现了,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能沿用很多年,是最重要的财富,是能一下子提高生活水平的,比如高铁,比如高速。再比如爆发的汽车产销量,我们一下从马路上没几辆车变成就算小城镇都是一堆车,停车难成了大问题,这其实就是生产效果变现为生活水平的第一次展现。

这其实在历史上都是有先例了,纽约东京伦敦都走过,轮到我们了。

另外,因为时代发展的因素,最新的技术是可以弯道超车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基础设施比欧美要新,要好,比如高铁,比如高速公路,还有新能源车,还有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其实都是之前大力投入资金和技术在这方面的结果。

当然,要按照上面那个距离欧美几十年的比较来说,难道我们一下从落后欧美几十年变成欧美落后我们几十年了?那肯定也不是,从基础设施比较本身是不科学的,不过确实是一个参照物,基础设施能极大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当年我们和发达国家对比中,最明显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差距。

随着我们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新技术的运用,我们在这块不单不是短板,而是一个优势,这点是必然的。

其实基础设施已经算得上最大的积累财富了,随着科技和时间发展,很多以前积累的财富已经不再重要或者说过时了。

​举个例子,在当年电话机是一个很重要的家用电器,也是财富之一,记得当年装电话就要几千,而现在别说固定电话了,手机都不是稀罕物了,而大量的家电也成为日常消耗品,比如以前彩电是要几年的工资才能购买,就算欧美日本也不是便宜货,现在彩电价格基本上都可以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之前所谓积累的财富,比如家电基本上已经归零了,许多汽车在经历几十年后,也基本上归零了,甚至未来很有可能汽车也会成为快消品。

我记得小时候,东西都是很珍贵的,有些东西坏了都不敢扔,修修补补还能用,因为生产力有限,任何财富都不能浪费,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东西坏了就直接当垃圾扔,并不是他们本身浪费,而是生产力发展到这一步了,以前认为是财富的东西,现在根本不值钱了,我们这样,当年发达国家生产出来积累的财富也是如此。

目前看,发达国家早年修建的基础设施反而是留下最重要的财富之一了,不过目前看也陈旧了。

这点其实在历史并不稀奇,比如中国在长达千年的时间内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积累的财富也是世界第一,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这些财富的价值都急剧缩水了。

所以说,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发达国家那些积累的财富会越来越贬值,GDP这东西,只有最近五年甚至三年的东西才最有价值,因为相当多的东西在这几年就会价值归零。

当然,正如我刚才所说的,GDP不代表收入,生活水平和GDP也不一定是正相关,这点下一篇再说。

0 阅读:0
杂菜斋说过去

杂菜斋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