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唯二称得上雄才伟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也是明朝版图最大的时候。五征蒙古、七下西洋、修永乐大典都是划时代的大事,在历史中也都很难找到能在一代完成这么多大事的皇帝,换一个人可能做就造成国内崩溃了。但有一个人很有可能做到,甚至可能比朱棣做得更好,这个人就是太子朱标。
一些人对于朱标的死抱有遗憾,不是朱棣做的不够好,而是觉得如果是朱标的话可能会做的更好,一些由朱棣引起的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安置。朱标毕竟代理了那么多年朝政,也跟着朱元璋经历过战争,即使军事能力比不上朱棣也没大的关系,毕竟第二代皇帝会处理国家政务,不是那种军事文盲就行,打仗的事都可以交给那些藩王和武将。在多年代理朱元璋处理朝政可以看出,朱标也确实是封建王朝很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要比较朱标比朱棣能做得更好,就要从两方面去比较,朱棣做得好的,朱标不能逊色,朱棣做得不好的,朱标要能做得更好才行。
首先看军事上,朱棣最大的功劳就是五征蒙古。虽然自己也病逝在了第五次归国途中,但是五次征伐给予了蒙古各部落沉重打击,使其服从明朝的管辖,巩固了对北方地区的统治。但另一方面,对于刚建立不久的国家,又经历了靖难之役这样的内战,五征蒙古也确实劳民伤财。而且也没彻底解决蒙古问题,最后两次基本都没见到蒙古各部主力,蒙古各部当得知朱棣率领大军前来,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史书记载:“帝凡五出塞,士卒饥冻,馈运不继,死亡十二三”,“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
如果是朱标的话,征伐蒙古这件事要简单很多。首先,一些开国武将不会因为继承人问题被朱元璋处理掉。这样朱标即位后就有不少久经战阵的大将,不用自己领兵去征讨蒙古各部。其次,没有靖难之役,大量的精兵得以保存,国内经济也不会受到破坏。有足够的钱粮和兵力去对蒙古进行蚕食。没有靖难之役,那边疆也将会和朱元璋的设想一样,由藩王镇守。明初的藩王和明末那些混吃等死的可不一样,明初藩王都是由那些开国文臣武将培养起来的,而且都有自己的军队。尤其朱棣和宁王朱权,都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朱标如果是皇帝的话,他们就是很合适的镇守边疆的大将。相信有这些武将在,经过一二十年时间的经营,蒙古各部会彻底臣服。
其次是文治上的:
1、朱棣迁都北京,加强了北方防御。
2、经营边疆,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西南设立贵州布政司;西藏册封西藏三法王以及经营南海诸岛
3、开展周边外交展现大国风采,陈诚出使西域,为古丝绸之路增添活力;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实施友好的外交政策,对外来的访问团,朱棣都亲自接待,并给予丰厚的赏赐,才有后来万国来朝的景象。
4、编修永乐大典
如果是朱标的话,这些大部分也都会去做。比如迁都这件事,朱标就是因为考察迁都之事而病死的。如果没死大概率也是会迁都,但是否迁都北京就不得而知了。其实有朱棣这些藩王镇守北方就可以,朱标也就没必要迁都北京来镇守北方了,选择南方城市,控制住经济粮食更为重要。
其他对外交流,重新激活古丝绸之路或开辟新的道路,都是一个新王朝都需要去做的。唯一一点就是朱棣是为了找朱允炆,对于郑和下西洋更加支持而已。至于永乐大典这类书籍编修工作,朱标不会花那么大的功夫去弄。朱棣是为了他在位期间多做些大事来增加自己的功绩,用以掩盖他造反的影响。朱标完全可以把这件事让几代人去完成,毕竟这是个大工程,对明初也不是非做不可的大事。
还有一点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朱棣死了才25年,正在上升期的明朝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导致武将断层,文官掌权。虽然是朱祁镇导致的这一变故,但因为是朱棣后代,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毕竟中国两千年帝制,那么多皇帝中也很难找到他这样的了。
因为是造反上位的,合法性不够。所以为了防止再出现自己这样的例子,朱棣修改了朱元璋用藩王镇守边疆的方案,把藩王都圈养起来,不让其有造反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了到明朝后期,庞大的皇室家族成了朝廷的蛀虫,只拿钱不干事,给朝廷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综上,朱标确实有能力比朱棣做得要好,而且对后世一些坏的影响也要小很多。人们遗憾朱标也大概是感慨一个合格君主继承人英年早逝,没能看到他治理下的明朝会是什么样,再就是对现有明朝历史不太满意,希望在一个平行世界有不一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