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初,一位名叫馨扬的高僧告诉组织:
“我已经80多岁了,妙圆大师的事情不能再保密下去了。如果不说,等我去世后,将会成为党史上一个悬案,对党不利,所以我急着向上级交代……”
馨杨大师口中的妙圆大师本名叫钟循仁。
钟循仁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得罪了恶霸,在村学堂担任老师的父亲只能回家种田养家。
1926年左右,共产党员杨奇函同志回到家乡兴国县开展工农革命运动,钟循仁受到影响,走上革命道路。
1930年,国民党对共产党发动第三次“围剿”,兴国县成为敌人进攻的战略要地,在一次次的进攻中,遭受到极大破坏。
作为区委书记,钟循仁按照上级指示以及毛主席的教导,积极带领游击队员与敌人展开灵活斗争,有效的配合了红军主力的反“围剿”作战。
除此以外,钟循仁还迅速组织起担架队、运输队以及救护队,奔赴前线支援红军作战。
工作中,由于钟循仁能力突出、作风过硬、善于团结周围的同志,得到了上级的赏识。
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在党中央与毛主席的领导下,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经济建设亦或是文化教育事业,钟循仁都作出了不错的成绩。
尤其是在扩红工作上,钟循仁尤其出色,接连超额完成任务,摘获全省扩红工作桂冠。
作为领导,钟循仁并非那种只动嘴皮子的人,相反,他处处起带头作用,言传身教,非常注重培养全县干部的作风。
在钟循仁的带领下,兴国县成为中央苏区模范县,钟循仁因此多次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夸赞:
“兴国模范县事实上是在钟循仁的手上创造出来的!”
1934年11月,闽赣军区司令员宋清泉以及参谋长徐江汉、政治部主任彭祜,面对国民党的进攻,以“保存实力”为由,不发一枪,接连丢掉了清流、宁化以及泉上三城。
大约一个月后,他们又相继放弃了建宁、泰宁以及资溪三地,向江西苏区靠拢。
同时,他们却又向中央分局报告说正在打游击。
中央分局一眼看穿了他们的小动作,并提出严厉批评:
“你们看似是在打游击战,实则游而不击!处处损兵折将!”
基于此,中央为了加强闽赣省的领导,扭转惊慌后撤的局面,将作风过硬、英勇作战的钟循仁调去担任闽赣省委书记兼任闽赣军区政委。
当钟循仁突破重重阻碍赶到闽赣后,立即召开大会,向大家说明目前的形势。
同时为了让大家对革命事业提起信心,钟循仁告诉大家主力红军在湖南已经取得了胜利,中国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大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
1934年,中央红军决定战略性转移。就在他们离开于都没多久,于都就被国民党占领。
在钟循仁的带领下,地方红军跟随他在赣粤边的深山密林中与敌人打游击战。
1935年3月,钟循仁他们接到中央分局的一封电报,电报上说:“中央分局已经转移,以后不能再用电报指挥闽赣的游击斗争了,你们要独立自主的坚持斗争……”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本就意志不坚定、思想上已经腐化的宋清泉等人有了异动。
他们常常唉声叹气,悄悄聚集在一起商量要另谋出路,甚至还想利用手中的职权,带着队伍中的其他人一起投降敌军。
为了给投降做准备,宋清泉等人还在部队中散布投降言论,导致省级机关中被悲观气氛所笼罩。
虽然钟循仁察觉到了不对劲,并且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由于他到这里工作时间不长,部队的指挥权实际上是被宋清泉等人所控制,再加上对宋清泉两面派的嘴脸不够了解,钟循仁对这种情况也束手无策,一时间难以扭转。
在钟循仁带领大家艰难的进行着游击斗争的同时,宋清泉等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密谋,策划出了以一个团的名义投敌的行动。
就在他们派人下山和敌人谈判的时候,恰好被杨道明看见。杨道明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馨杨大师。
杨道明火速将这个情况汇报给钟循仁。
钟循仁立即集合部队带着大家向山上转移。
行军途中,钟循仁还专门找来宋清泉等人,质问他为何在这个时候三心二意。对此,宋清泉等人直接否认。
大敌当前,钟循仁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苦口婆心的教导宋清泉等人:“一定不能辜负党组织的培养!”
钟循仁不放心,又连夜召开省级领导会议,叮嘱大家一定要坚定立场,不能被眼前的这些困难所吓倒,更不能丧失革命气节。
钟循仁告诉众人:“我决心战斗到底,哪怕只剩下一枪一弹!”
虽然宋清泉等人没有当面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却完全没有将钟循仁的话放在心上,完全丧失了革命者该有的革命气节,第二天早上就将队伍拉下山投敌。
钟循仁一觉醒来发现山上只剩下省委工作团的二三十人,着急不已,马上找到杨道明紧急商议对策。
与此同时,一支民团武装上山包围了钟循仁他们的驻地。
随后,双方展开激战,钟循仁他们的20多名干部被当场打死,还有10多人被俘,只剩下钟循仁、杨道明等9人逃脱了敌人的魔爪。
在钟循仁的带领下,他们几人在夜色的掩护下向着永太方向突围。来到永太玉湖一座大山里后,天已经亮了。
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他们只好暂时停下前进的步伐,稍作休整。
再次启程没多久,他们被敌人发现,交战中,两名同志腿部负伤,只好藏身在当地百姓家里养伤,剩下7人冲了出去。
在商量去向的时候,其他五人提出要回江西,但是钟循仁考虑到他和杨道明在当地非常出名,是国民党重点抓捕的对象,所以他们就此分别。
钟循仁与杨道明结伴而行,准备寻找党组织,但是由于早已失去联系,没有任何线索,他们一时间也找不到,而且,杨道明因为身患肺病,无法长途跋涉。
当时,敌人正在大力搜寻他们,他们只能暂时找个地方藏身。
于是,钟循仁与杨道明辗转来到一个寺庙,剃度出家。
期间,为了不暴露身份,钟循仁他们很少与外人接近。1943年的一天,寺庙里来了两个人,经过简单交谈,钟循仁与杨道明觉察出他们应该是地下党的同志,准备找个机会表明身份。
遗憾的是,那两名同志因为有事在身,吃过饭后便匆匆离开。就这样,钟循仁他们失去了与组织上取得联系的机会。
多年间,他们虽然隐居寺庙,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尤其是钟循仁,有段时间,他常常喃喃自语:
“我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啊……我辜负党对我的重托……我没脸见党中央与家乡父老了……”
这样的痛苦,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多年后,钟循仁终于想通,内心恢复了平静。
不过,他也决定一直隐姓埋名,永远不公开身份。
虽然不在党内工作了,但是钟循仁他们对于党的感情并没有淡化,一直响应党的号召,一切行动听党话。
作为和尚,他们没有坐享香火,而是自食其力,带领寺庙里的其他人,开垦田地、育苗插秧。
多年来,由于钟循仁和杨道明一直隐姓埋名,再加上之前的叛徒为了邀功,谎称已经将钟循仁他们杀害。
所以,党组织一直以为钟循仁他们已经牺牲了,还将他们定为烈士。
1980年,病重的钟循仁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临终前叮嘱老友杨道明:
“我死以后,你要一直保守秘密,不要公开我的身份,我的家人也不要告诉,更不要向组织上反映,一定要记住!”
钟循仁去世后,杨道明谨记好友叮嘱,一直没有向外界透露这个秘密。
但是10年后,眼看自己也即将作古,杨道明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还是应该将这个秘密告诉党组织。因为他担心如果自己不说,一旦去世,他们的事情就会成为党史上的一桩悬案,这对党是不利的。
所以,杨道明将钟循仁的遗物等东西全部收集起来,交给了永泰县党史办。
与钟循仁一样,杨道明同样对过去那段革命经历难以忘怀。
杨道明的老部下钟国楚少将曾前去看望杨道明。聊天中,杨道明告诉钟楚国少将,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自己从未忘记过那段斗争历史,每到夜深人静,常常一个人想起那段历史,想起牺牲的同志们,默默流泪……
1999年,杨道明去世,享年90岁。
钟循仁与杨道明的经历令人唏嘘,如果没有叛徒,如果他们挺了过来,后来的成就不会低。
但历史没有如果,他们的遗憾也是无法改变的……
致敬英雄,致敬先烈,致敬本家钟姓英雄循仁。你是我们的英雄,我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