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顺德鉴海北路,以前的名称是叫海傍街陈村,这里旧时没有公路,多依赖纵横交错的水网运输,这里因水道方便,在水运交通发达的年代,作为航运要冲,曾出现千舟帆影齐聚,商贾云集,辐辏往来的壮观盛景,人称繁华锦绣之地。这里水光接天,碧波荡漾,古桥、古树倒影,让人远离纷扰。坐上传统的手摇摇橹船,感受岭南水乡的特色风情,别有一番韵味。在村子里,至今保留着一座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岭南地区的传统韵味的老建筑,当地人称其为陈家祖居地。
今天,我们站立此处,只见陈家祖居地的老建筑石材规整,砖雕精细,屋顶的封檐板雕刻精美,古香古色,灰塑、彩画装饰也不少,真的是恢弘大气,纵横规整,布局严谨对称,“厅堂则宏伟,廊庑则秀美,庭院则幽雅”,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风火山墙,正脊上为灰塑花鸟、博古文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石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文饰丰富,一看便知道这曾经出过一些人物。
果然,村里人告诉我,仓廪实而知礼节,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视,还有审慎严肃的修身、处世、治家的家风、家训、家规,言传身教培养后代,更有德高望重的祖辈悉心指导,耳濡目染,代代相传传统美德,造就了一代代品格高尚,三观端正,生机勃勃的优秀子弟,演绎了行商后代由商而仕而儒的时代变迁,其家风深远,泽被绵长,得到许多人的称道。其中,从这里走出最出名的人物,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铁腕外交部长、曾在列强手中收回汉口和九江的陈友仁。尤其是他一生中遇到的真爱更令后人一赞三叹。
陈友仁,(外文名尤金·陈),1875年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他的父亲名叫陈桂新,人称“阿陈”,客家人,是个贫苦的农民。他吃苦耐劳、倔强不屈,从小学得一门做木匠的手艺,因为手艺出众,在外出做手艺谋生的过程中,经常在外面仗义行侠,一手正气而远近闻名,不幸的是,有一次他因为在一个地方得罪了当地的地痞恶霸,而遭到黑恶势力的迫害,无奈之下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到离家千里之遥的广西象州谋生。正是在这一时期,同样的广东人花县的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领导了金田起义,他与后来成为洪天王的洪秀全又是同乡,很快便参加了太平军,一开始是担任木工营副指挥,他充分运用其出色的木工技术,创制出一些战绩。更让陈桂新载入太平天国史册的是,在攻打太平天国夺取的第一个省会城市武昌的战役中,他的出色表现从而得到提拔。
陈桂新刚参加太平军时,算是最早的一批老兄弟,那时这支部队在广西一带声势不小,但总体没有脱离“流寇”的局面,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象龙卷风一样刮过;二是没有固定的后方根据地,兵源都是靠打下的所在地裹胁一些民众;三是军饷供应基本是靠吃大户、打土豪;四是打下的城池大都是清军比较薄弱的中小城镇,影响力不算很大。尤其是此前全力攻打桂林、长沙两个省会城市受挫,还丢掉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军心和斗志也不算太旺盛,大家觉得跟着这支队伍前途还是渺茫,甘心卖命的并不是很多人。
然而,自从1853年1月,太平军攻占武昌之后,太平天国才真正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来武昌是清朝湖北的省会,地处长江中游,与汉阳、汉口隔江相望,统称武汉三镇。茫茫九派流中国,自古以来,此地财货充盈,为南北东西水陆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华中重镇;二来武昌还是清朝湖广总督所在地,配有重兵把守,除开皇城之外恐怕没有什么城市比这里更防备森严了,竟然被官僚辱骂为“粤匪”的一群“”乌合之众”轻而易举地成功拿下,当时可谓是天下震惊,人心思动,看来腐败无能的清朝气数将近,尤其那些当官的,一听说太平军来攻打,都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跑得比谁都快。自此太平天国很快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史料记载,太平军占领武昌后,洪秀全和杨秀清那喜悦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做了几件荒唐事至今过去172年,武昌当地人还在谈之色变:第一件是杀官杀富,凡属当官的、有钱的,均格杀勿论,为此攻入城的太平军将士,搜捕顽抗和藏匿的清朝文武官员,据名册抓到了不少官员,都满门抄斩,还有那些富户,家财尽抄没,送进圣库;第二件事是草木皆兵,所有武昌居民都全部参加太平军,设立“牌尾馆”“牌面馆”,意思是后勤保障与前方作战,不愿意者就地正法;第三件是充实后宫,当官的根据官职大小都按需分配妻妾,就连洪秀全当年才九岁的儿子洪天贵福,也在武昌给他娶了四个“幼娘娘”。
第四件是开科取士,由于早年间洪秀全屡试不中,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上,发誓要推翻清廷建立自己的科举取士,考试,要亲点状元,为了完成这一心愿,派出大量的兵短时间在武昌满城捉拿读书人,自己亲自出题做考官,还亲点了状元之类,着实过了一把瘾。当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便是在攻取武昌时立下功劳的将领,无论职务大小,全部论功行赏,晋升提拔。其中,时任木工营副指挥的陈桂新,由于他充分运用其做木工的突出技术,创造出了简易的木船,并为架设武昌到汉阳的江上浮桥出了大力,为此,得到重重的嘉奖,并连升几级,担任水军后三军军师职务,一战下来就升任高级职务。那么,此役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当年,太平军水陆并进直指武昌时,毕竟这里有强大的正规军守着,不仅军队的人数不少,战斗力也是相当的不弱,加上清朝当时指挥守城还是湖广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因此,清朝的武昌守军得用坚固的城墙,决定坚壁清野固守武昌。
史书上记载:太平军开始攻打武昌的那一天,是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前来攻城的太平军“皆涂面,竖雉羽”,意思是前面一大批人利用大雾蒙胧,能见度差,即用染料涂面,用羽毛插在头发上,目的是为了震慑和吓唬清军,采取的“装神弄鬼”术。果然,守城的清军一看这架势,全都惊呆了:莫非天兵天将杀来?便手忙脚乱地开炮轰击,还把烧得火热的桐油往下泼,太平军攻城士兵被烫伤无数,纷纷从云梯上坠落下来。接着,清军使用火攻,烧毁云梯40余架,太平军第一次突击城池失败,根本没有办法攻打进去。
正在这节眼洞上,杨秀清一看,这样硬的攻打还是不行,得另辟蹊径多个点同时进行攻击,只有将长江两岸连为一体才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办法。便当即作出决定,必须在汉阳、汉口建造浮桥两座,将武汉三镇连在一起,便于展开攻坚战,于是,找来时任木工营副指挥陈桂新等人商量,由于他木工做得出色,便担任了这一职务,他充分运用其做木工的突出技术,创造出了简易的木船,并以铁索系大船,铺设跨江浮桥两座。时值枯水季节,江中露出沙滩,便于浮桥铺设。
那天晚上,在灯笼火把照耀下,太平军大批船只驶进江中,将船以铁索紧锁,衔头接尾,横跨大江,直抵对岸。随之又将鹦鹉洲上的木材、汉阳城内的木板搬运上船铺为桥面,在江上很快搭起两座浮桥:一座从汉阳南岸嘴到武昌大堤口;一座从汉阳鹦鹉洲到武昌白沙洲。此时,清朝守军看到太平军的情况,由于领教过他们攻城时的猛烈攻势,根本不敢出城进行破坏,只能看着浮桥“竣工”,两座浮桥在陈桂新等人的指挥下,一夜搭成。
次日一大早,东王杨秀清一看到天堑一下变通途,大喜,立即下令大军过浮桥架云梯强攻武昌城,随后,太平军又在汉水搭设浮桥一座,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并用部分兵力堵截外围的清军,主力则猛攻武昌。太平军日夜环攻,坐困危城的湖北巡抚、湖北提督等清官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觉得正是这浮桥是心腹大患,为鼓励士兵卖命,不断悬示重赏:炸毁浮桥一座,赏银5000 两;炸毁浮桥二座,赏银 10000 两;毁船一条赏银20 两。
然而,清军中自愿出城杀敌立功者竟无一人。紧接着,太平军选择有利地形,挖地道埋炸药,轰开文昌门城墙,洪水般的太平军冲入城内,清军弃甲丢械,作鸟兽散。城外清军见武昌城失守,退避唯恐不及,无一前来救援。提督战死,巡抚自尽,武昌城遂为太平军占领。这件事情在清末《武昌纪事》的书中有记载“其连接三镇的浮桥岸晴川阁至汉阳门左岸,以巨缆缚大木,上覆板障,人马往来,履如坦途。太平军往来如履平地,水陆两军齐到,武昌城外旌旗遍野,舟楫连江,好不壮观。”
因此,太平军攻占武昌,这浮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组织建浮桥的陈桂新自然是首功,按照论功行赏规则,他连升几级,担任水军后三军军师职务,一战下来就升任高级职务。后来他还成了东王杨秀清身边的红人。不过,好景不长,接下来太平天国陷入自我陶醉的凯歌声中,继而发展成争权夺利和内讧不断,最终东王杨秀清被诱杀,陈桂新虽然是东王的心腹,但同时还是洪天王的同乡,加之职务不算太显赫,没有被株连清算侥幸捡得一命,但没了东王这座靠山的他被迫逃亡,先是逃到被英国割据的香港,在哪里开了一个小店,还联络一些逃亡人员指望在此处东山再起,谁知作事不秘,被港英军警追捕,他只好卖身为“猪仔”(契约劳工),登船逃亡,先到牙买加,后到马提尼克。
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陈桂新为了谋生成了一个剃头匠,靠手艺吃饭,他的勤劳谦逊,做事踏实,被同样来自广东深圳宝安的一名叫梁兴的商人看中,便招他为上门女婿,他妻子名叫玛丽,比他年轻20岁。婚后不久,他们就迁移到英属特立尼达定居,在岳父的帮助下,他们辛苦建立了自己的小农庄,并且一起养育了6个孩子,大儿子叫尤金,也就是日后跟随孙中山先生的民国外交家、担任外交部长的陈友仁。
生活在异国他乡的陈友仁,父亲从小就告诉他要落叶归根,对当年参加太平天国的事情经常对儿子提起,告诉他要铲除不平,自强自立。陈友仁在外国读书的时候,由于当时晚清受到列强欺负,风雨飘渺,积贫积弱,流落异乡他的常受到异族的歧视嘲讽,每一次受欺负回到家里,委屈地告诉父亲,他准会安慰他;"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比别人差"。陈友仁谨记父亲的教诲,带着倔强,从小努力读书,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出类拔萃,之后,他又进入了大学深造,毕业后,当地一位著名律师史密斯看中了他,愿意收他为徒弟,经过多年努力,他进入了白人精英阶层,不到几年,他就成为了中美洲知名的华人律师。
那个时期的陈友仁随即开设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敢作敢为,他在当地第一个雇佣了女秘书兼打字员。不久就以友好、有效及诚实的信誉赢得了客户的信赖,那里的大部分华人与印度人都成为了他的长期客户,他很快便成为一个成功的律师,经济上日渐富裕。他先后投资了几个种植园,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一跃成为当地的著名人物。他的儿子陈丕士追述道:“他在几个可可种植园投了资,也是首批购买拉不雷亚的一些油田的人士之一。他还在巴里亚的一个小岛上拥有一座别墅。”年纪轻轻坐拥不凡资产,有着巨大威望,陈友仁得到了白人的钦佩,可陈友仁并不开心,他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有朝一日报效祖国。
辛亥革命爆发时,陈友仁怀揣父亲未竞的事业,毅然放弃富裕安逸的生活,舍弃海外产业,回到祖国,并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斗争,先是担任英文《京报》总编辑,为革命事业摇旗呐喊,又担任他的外事顾问兼英文秘书,后来接替胡汉民成为国民外交部长。
在任期内,陈友仁干了一件最漂亮的事情,就是收回了汉口、九江租界。当时,列强横行,英国人的军舰肆无忌惮,非常嚣张,沿着长江封锁港口殴打民众,身为外交官的陈友仁先是向英国发出通电提出严正抗议,英国人不以为然,陈友仁立刻调动军队,他直接封锁了江岸,还调来一营炮兵,提出强硬警告。他先礼后兵,有理有礼有节有据,次序分明的抗争,无奈之下,英国人只好答应谈判,可陈友仁毫不退让,在一番铿锵言辞之后,英国人真的恐惧了,最后答应让出汉口和九江,正是陈友仁的“铁腕”外交,赢得了对英谈判的胜利,重振了中国的国威,找回了中国的自尊,迫使列强重新认识中国, 重新认识中国的外交。后人因此将他称赞为“铁腕外交家”。
然而,接下来陈友仁仕途坎坷,由于他始终不渝坚决站在反蒋的立场,还积极参加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失败后被通缉而流亡国外,这一时期陈友仁早就已经过了自己辉煌的时刻,不仅政治生涯的巅峰期已经过去,飘零异乡正过着非常艰难的流亡生活,而且年龄也已经是一个55岁的“老头”了。
1930年的那个春天,颠沛流离,亡命天涯的陈友仁,听说在法巴黎有一名亚洲女性画家非常出类拔萃,其多幅作品被入选杜勒利沙龙,其中一幅还被收藏在巴黎第如迭坡美术馆,供整个巴黎热爱艺术的民众欣赏,当时巴黎是艺术天堂,不少画家以此为荣。那个时代,一位知名的画作深受各国各地人士的喜爱,画家比如今的网红还要红,自然吸引无数人的青睐。那时穷困潦倒的陈友仁精神上急需慰藉,自然也要前往欣赏。
在这次画展上,陈友仁知道这名艺术成就可谓登峰造极的亚洲女性画家,是一位年纪仅24岁的美丽女子,她的名字叫张荔英,很快就被她美丽的容颜、出众的才艺、不羁个性自然爽朗的神气、潇洒大方的仪态,所吸引,在点评她作品的过程中,称赞她她运用中国水墨画的线条技法,融合西方油画的光影表现,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东西融合风格,开创了中国现代油画的先河。此时,尽管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但却有着相似的爱国情操和艺术追求,从而心心相印,相视而笑。彼此之间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在24岁的富家千金张荔英看来,50多岁的陈友仁并不是一个老头,而是一个极具修养的知音,哪怕只是和陈友仁聊聊天,她也会觉得倾心不已,尤其仰慕陈友仁渊博的学识和外交家的声名,并认定陈友仁是“中国第一美男子”,成为一对忘年交,当得知陈友仁是单身之后,很快从相识到相爱,张荔英的脑海里忽然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嫁给他,决定与他厮守终生。于是,迫不及待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征求父亲的同意,她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
“此次上书,有关女终身大事,颇望大人阅后亦乐意,而且赐以允可为盼。女自前年阳历十月间,孙中山夫人来巴黎时,承彼介绍,得晤陈君友仁,于是因意见相合,结为朋友,时相过从,继而由友谊转为敬爱。彼即有与女结婚之意。初女以自幼所受教育与众不同,拟终身不嫁,专心于美术,或可造成一身之幸福。本无更改之意。及至再三熟思,似原意尚属不对。缘女虽万难有意于平常之男子,然意出众如陈君者,若有意敬爱一女子,其女子当以为荣也。陈君之性情、才学,作为男子中之特色,可无异议。
……至于陈君别种长处,不胜枚举,女为美术学徒,而何为真美术,深知选择之故,决意将从前终身不嫁之意取消。……陈君意,一接到大人允许之答复,无论函电,即拟与女在巴黎成婚,后拟在巴黎居一二年,使女得继续学习美术,而彼亦得完成其所著作之书。将来归国,拟取道美洲,并于美洲各处演讲‘中国之将来’。务祈大人见信后速赐复音,以成全女终身美事,不胜盼甚,祷甚……”
接到女儿张荔英的这封信后,作为父亲的张静江一听到这个消息,当即气得脸都白了,表示坚决反对,原因有四:一是这老头比女儿整整大了31岁,还比自己大了2岁,叫自己爸爸这辈份不是乱套了吗?二是陈友仁与张静江本是“政敌”,张静江是老蒋的“二哥”,而陈友仁则,是个反蒋的“死硬分子”,与敌为伍咋行呢?三是他前妻本有6个孩子,自己的妙龄女儿一嫁给他就成填房,岂不委屈孩子吗?四是他一名身无分文的逃亡者,通辑犯,四处漂迫,没有一个安定的地方,如何养活妻子?
要知道,那时的张静江是一名妥妥的首富,他的祖上几代人都是有名的富商,到了父亲这一代时,成了江南丝商巨贾,张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南浔张家资产颇大,是南浔“四象”之一。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他是第一个在法国开商行的华人,在巴黎开办的通运公司从中国运销茶叶、绸缎、地毯、漆器,以及古董、字画,“获利之巨,无法估计”。张静江在老蒋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曾写过一封信称:“自遇恩公,中正犹如枯木逢春……栽培之情,犹如草木仰之泰山……”寥寥数语,道出蒋介石曾对张静江的感恩之深和推崇之高。蒋还称他为二哥。
张家本就是书香门第,张静江原配夫人姚蕙,是苏州城里的大家闺秀,擅长绘画赋诗,有着深厚的美学底蕴。他们生有五个女儿:蕊英、芷英、芸英、荔英和菁英,一个比一个漂亮,被人称“五朵金花”,五姐妹从小便跟随父母游历世界,既接受传统礼教,又留学于异国,上承古典闺秀余绪之外,又别具西方之新姿。让彼时的上海人眼前一亮,并被奉为时尚与摩登的典范,成为沪上社交圈炙手可热的名媛。四女儿张荔英在张家的女儿中显得尤为突出,是位很有个性的反传统的“侠女”。她是个画家,才华超群,也“侠气”横溢;她崇尚英雄,性格刚强,绘画之余还喜欢打网球、骑马打猎,全无一般豪门闺秀的文弱气。
据史料记载,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社交晚宴,名媛名单里就有张荔英,闻名的《良友》杂志封面上也有她的倩影。随后,24岁的张荔英不顾父亲反对,毅然嫁给了陈友仁,两人在巴黎举办了一场朴素的婚礼。从此开始了她漂泊动荡的生活。之后,张荔英随陈友仁回到了国内。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两人先是在香港度过了十年美好时光。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两人因为身份特殊,被日军拘捕。后转移至上海,又被软禁,陈友仁于1944年因心力衰竭去世,那一年,张荔英30多岁。两人只相处了短短的十年时光,正应了他父亲张静江的一句话,他们的结合肯定是不会长久的。
不过,张荔英是真正爱着这个大他31岁的丈夫,以她的艺术才华和深情厚意,为陈友仁画下了许多生动的肖像画。她以暗淡阴沉的色调,逼真写实地刻画了陈友仁在现实负担压力下的不安情绪和顽强心灵。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张荔英高超的绘画技艺,更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情厚意。后来为了纪念死去的丈夫,张荔英把自己的英文姓氏改做"Chen",这个姓氏却伴随了张荔英的一生,就像是陈友仁永远在她心里有一个位置。
1993年,87岁的张荔英在弥留之际,有人问她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时,张荔英坦言:“最大的遗憾便是只和我的爱人陈友仁生活了十余年。”眼神里仍然充满的是爱意,她希望相守的时间能够再漫长一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是自己永远感到悲伤的事情。后人评价,张荔英与陈友仁这对年龄悬殊极大的婚姻,虽然相遇太过匆忙,仅相伴一段时间,但的确是真爱,一生相爱真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