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盛的回忆录中,记述着这样一件事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巴基斯坦第三任总统,陆军上将叶海亚·汗将军访问我国,受到了高层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和高规格的礼遇,于是,他怀着十分愉快的心情,在我军一位大将的陪同下来到南国大都市广州访问。
在广州机场下飞机的时候,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丁盛在机场对总统到访举行欢迎仪式,此时,叶海亚·汗见到广州军区只来了个副司令员,而且军衔只是少将的时候,脸上顿时布满乌云,在欢迎宴会上,他板着脸,因为根据接待对等的原则,一般是认为被低看了。所以,在往后款待他的文艺欢迎会上,他竟然“迟到”,不高兴之意溢于言表。
我军陪同的一位领导人看到此情形,便在晚会的时候低声地对叶海亚·汗将军说,总统先生,这位在机场迎接您的人,您知道是谁吗?他便是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中,瓦弄之战率部全歼印军主力第11旅的指挥官,名叫丁盛。
一听此番介绍,不等翻译说完,叶海亚·汗脸上立即多云转晴,云开日出,还特地转过一侧对着陪同的丁盛点头致敬,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似有千言万语。随后,叶海亚总统顿时觉得狂喜加惭愧,宾主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共赏珠江美景,畅谈中巴友谊,并向我方提出接下来访问广东各地的行程安排中,唯一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丁副司令员能够全程陪同!那么,叶海亚·汗总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情绪变化呢?
原来,巴基斯坦自建国以来,局势一直就不是很稳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与邻国印度发生领土争端,印巴两国展开了为期数年的纷争,史称印巴战争,是二战以后南亚地区发生的一场较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由于印度军事力量上占有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大都掌握在印度手里。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虽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在许多方面却不无教训可言。在政治、外交方面,巴平息内部动乱后,在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在军事上,拘泥于阵地防御,缺乏正面进攻与迂回、穿插相结合,地面攻势与空中、海上行动相配合,未能针对印军的迂回迅速机动兵力,组织新的防御。总体来说多少年打下来是败多胜少。
在此基础上,印度便自以为军事力量很强大,因此,六十年代初在中印边境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不顾我国的严正抗议,反复发表声明的和平举措,进行猖狂的武装挑衅,为此,我军高层决定派出一支部队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教训一下屡次挫败巴军,号称二战时期曾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号称与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作过战,打遍欧、亚无敌手的劲旅印军第11旅。
这次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任务,便落在中印边境东线总指挥,全权负责东线对印反击作战指挥的54军军长丁盛肩上用丁盛的名字命名东线指挥部:“丁盛指挥部”,简称“丁指”。战斗打响之后,我军充分发扬能打恶战、能克强敌的特有作风,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率先攻占战略要地“07”高地,自“06”高地沿着“05”高地向瓦弄方向穿插。连续打退印军数次反扑,巩固了阵地,并迅速攻占该高地。经过十小时的激烈战斗,印军前沿主阵地绝大部分被攻克,我军控制了瓦弄扎公,割裂了印军部署,向纵深发展,直逼瓦弄。
随后,我军一阵穷追猛打,印军昔日不可一世的猖狂早已无影无踪,而陷入了慌乱和惊恐之中,在我军猛烈的进攻之下,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到峡谷、深山密林。印军11旅的老底子全部打掉了,只有旅长乘直升机跑掉了。我军夺回瓦弄,直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
是役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我54军成为了印度王牌的梦魇,对长期跟印度发生冲突的巴基斯坦军方更是大受鼓舞,特别是当时已经担任巴基斯坦军队高级领导人的叶海亚·汗,判断印度人根本无法抵抗大规模的边境武装渗透。于是就准备如法炮制出决胜手段。甚至在遭遇挫折的初期,依然加大力度,要与印度进行决战。
叶海亚·汗,出生于白沙瓦市,毕业于旁遮普大学和印度军事学院,后来还曾经在英国留学,算是一个正规的军事院校毕业的军人,后来在英国军队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俾路支团转战于埃及、苏丹、利比亚、塞浦路斯和意大利等地五年之久,参与对法西斯的作战,战功赫赫,曾在意大利领地作战时被德军俘虏,后凭借机智越狱逃出。
二战结束以后,才回到自己的祖国,入基达指挥和参谋学院学习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印巴分治以后,叶海亚·汗在巴基斯坦军队中逐渐的得到了升迁,历任营长、师参谋长、步兵旅长和军参谋长,晋升为少将,印巴战争期间,他担任陆军副总司令,晋升中将,后任陆军总司令,晋升上将。
在我国对印度自卫反击战瓦弄大捷的鼓舞下,叶海亚·汗领导和指挥了对印度反击的“大满贯行动”意在切断印度军队与中部地区的联系,同时孤立印军派驻在斯利那加附近的部队,进而对查谟大本营进行攻击。
当时,巴军除去陆地军队作战外巴军还出动F-104A和F-86战机各一架,与印军的战斗机相遇,那些战斗是赶来支援的,巴基斯坦军队战斗机性能是很好的,装备有“响尾蛇”导弹和火箭弹,可以从远距离击落军队。巴军以2对8,击落印军飞机4架,自己无一伤亡,取得战场制空权。印度军队虽然调来了坦克协助作战,但却由于没有空中的支援而节节败退。
接着,印军进行了反扑,派出大量的重型作战武器和战斗机坦克配合作战,战场形势异常严峻,叶海亚·汗面对如此情形,下令全军:坚守阵地,不能失败,同时发起了进攻。由哈密德率领的巴第11师开始代号为“暴力”的反击行动,转而向印度发起了进攻,在重武器的配合之下,军队当天便占领了印度的边境重地:克赫姆卡兰。
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战线上,巴印双方在查温达地区展开了一场以坦克为主的大战,巴第6坦克师约200辆坦克,对垒印军400辆坦克,巴基斯坦以绝对的优势赢得了地面的战斗。不久之后,印度的战机被迫从战场上离开,巴空军正好抓准机会,与地面的坦克部队协同攻击印军坦克,随后,双方进入接锯战,印巴战争陷入僵局。
印巴这次战役形成对峙之后,叶海亚·汗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当选为第三任巴基斯坦总统。所以,当年访问广东时,得知广州军区副司令丁盛,正是打败印军王牌师的“丁指”时,可谓是格外的崇拜,虽然身为一国元首的总统,却丝毫没有瞧不起一位副司令员,为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可以说正是他借鉴了我军的战法,成为战场上获得局部胜利的基础,也为自己在国内获得更大的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叶海亚·汗当选为总统以后,致力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还继承了前任和中国友好的关系,很快就访问中国,当然更重要的就是,为中国牵线搭桥,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当年,中美双方就开始通过相互之间传递各自的理念和追求,而叶海亚·汗是在中间充当牵线搭桥的那个人,基辛格访华其实就是走了叶海亚·汗这边所提供的道路。他虽然仅仅当了两年的总统,由于他迅速稳定了巴国内局势,继续中巴友好关系,努力为中美和解提供信息沟通的桥梁,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重要影响,后代历史学家对他评价普遍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