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刘伯温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之后果然应验

一位小兵的历史 2023-12-26 23:00:01
前言:

刘伯温在古来今往的中国民间,都有着很高的评论,其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形象,甚至可以和蜀汉时期的诸葛亮,相提并论!

作为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他的身份不仅只是一个谋士,而且还是一位有学识的文人,学术能力高超,资质文武兼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临终之前,告诉儿子一件事,预言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

那么,刘伯温的预言实现了吗?刘伯温预言的那个奇才子孙又是谁呢?

事件缘由:

刘伯温出身平民,但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他聪明机敏,勇猛无比,刘基的祖父刘庭魂,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担任元朝太学上舍。由于受到祖父的影响,刘基也博学精通经书史书,尤其精通占星术。

后来宋濂和刘伯温少时一起读书学道。到了科举之年,刘伯温以21岁的年龄高中进士,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因为按规定年满25岁的考生才可以参加科举,而刘伯温靠虚报年龄参加考试,并且一举中第,可以说天资极为聪颖。

当时他极力主张剿灭方国珍,他的立场是站在了元朝朝廷的立场,他是朝廷的立场啊,镇压下边的农民起义,不管你是海寇还是其他的起义,他都主张征剿。

但是他和元朝朝廷的看法不一样,朝廷主张招安,而刘伯温则主张镇压。朝廷不仅不使用他正确的观点,而且还总是指责他,他一气之下就官也不做了,回到家乡。

于是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刘伯温的“神机妙算”的称号已经在外宣传开了,各方势力都想要拉拢刘伯温,以此助自己一臂之力。

刘伯温隐居的时候,朱元璋却在为自己的事业拼搏。在李善长、徐达等人的支持下占据了南京,并以此为据点不断向四周扩展,就这样朱元璋的大军来到了浙江。这也为后边加入朱元璋埋下了伏笔。

加入朱元璋:

当朱元璋听说有刘伯温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如果朱元璋能得到这样一个人,那么他对朱元璋的未来发展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于是朱元璋,下决心去找刘伯温,就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即使刘伯温在山里边,朱元璋也一心要把他请出来。

在朱元璋的聘请和总制孙炎的多次反复邀约之下,刘伯温经过过仔细考虑,决定加入朱元璋的麾下,助他建立一番事业。刘伯温才上任,同时献上了时务十八策,倍受朱元璋的宠信。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候,老朱还未称王,不过是韩林儿手下的一员大将,这个时候老朱也没有想过要称帝,但自从刘伯温归附他以后,野心逐渐膨胀。

正当朱元璋犹豫不定的时候,刘伯温说他是真命天子,理当称王。老朱是苦出身,对卜卦、推命一类的象纬之学深信不疑,连刘伯温都说他是真命天子,于是正中下怀。很快老朱自称吴王。从此刘伯温开始在朱元璋麾下崭露头角。

崭露头角:

占据南京后,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已然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此时,想要打破这个僵局的时候,关键时刻,刘伯温给朱元璋提供了一个战略:“打陈友谅,示好张士诚,避免两线作战......”

刘伯温认为陈友谅是目前最危险的敌人,但他那一方民生凋敝,不得人心,实际不难取胜,只要集中力量除去陈友谅,定天下指日可待。

反之,张士诚一方没有太大野心,只图保住眼前的地盘,不足为惧,再加上如果先攻张士诚,对方采取坚守策略,到时候朱元璋容易腹背受敌,倒让陈友谅一方坐收渔翁之利。

老朱称王不久,便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一次大战,这一仗对双方来说都是事关命运的。

战役的第三天,朱元璋正在船上督战,坐在他身边的刘伯温赶紧起身,拽着朱元璋的衣服,让他赶紧弃船。朱元璋也来不及细问,就跟着他下了撤到另外一艘战船上。

朱元璋刚刚撤离,只见一发炮弹击中先前的战船,顿时就是一片火海。老朱大惊,心中十分感激刘伯温的救命之恩。

事后,朱元璋询问刘伯温何以未卜先知,料定炮弹会击中战船。刘伯温一脸深奥,说按照五行学说,朱元璋为金命,陈友谅为木命。这一天他算准了,刚好是金木相犯即金克木之日,选择这一天决战,陈友谅必败,但朱元璋也必有一劫。

听过刘伯温这么一说,朱元璋高兴之余却又心生敬畏,不过眼前正是刘伯温大施拳脚之时,老朱倒也没有过多的猜忌。但这也为后边登上皇位之后的猜忌,做了铺垫。

最后在鄱阳湖一带,朱元璋彻底击败了陈友谅。随后就全力开始对付张士诚。

对付张士诚:

由于张士诚占据苏杭一带,元朝海运实际已宣告停顿,至正十九年间元朝出现了断粮。不管士兵战斗力再强,武器装备再精,没有粮食怎么打仗,所以元朝皇帝只好向张士诚妥协,命使者赐张士诚御酒龙衣,求张士诚运粮。

正赶上张士诚暂时也拿朱元璋没有办法,为了避免多线作战,也就接受了顺帝的赏赐,并答应每年为大都运粮10万石以上。元廷与张士诚达成了这一同盟之后,双方可谓都没有了后顾之忧,顺便也增加了两方面苟延残喘的时间。

随着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对决,以陈友谅的失败告终。现在,朱元璋可以专心对付东吴的张士诚了。

到了1365年十月,朱元璋下令讨伐张士诚,这时候张士诚的势力范围,南到绍兴,北到济宁。

根据史料《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征讨的策略是:上欲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

于是朱元璋先进攻了张士诚的淮水流域的诸郡,等到淮东平定后,朱元璋攻打张士诚的中心地区,也就是江南地区。

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伐张士诚告祭大江之神,誓师征讨张士诚,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20万征讨张士诚。

朱元璋一步步蚕食了张士诚的地盘,张士诚的地盘所剩无几。朱元璋对于张士诚采取的是围困的策略,既然已经打到最中心了,苏州城总有粮草缺乏的时候。

张士诚见大势已去,他回到王宫里,自杀未成,后来被押到南京,随着张士诚的死亡,朱元璋征战的路上,就剩下最后一个对手了,到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终于完成帝业,基本与刘伯温所谋划的一样。

顺利登基: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刘基献上了《戊申大统历》。刘基观测日月星象,看到火星走到心宿的位置不动,于是请求朱元璋下达责咎自己的诏令。天大旱,刘基又请求判决积压的案子,朱元璋就命令他平反冤案。刘伯温还请求制定法律制度,制止滥杀,推行法制。

不久,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刘基上书请求建立军卫法,在指定各地税收标准时,各地税收均小有增长,唯独家乡青田县不增,因而在家乡留下美名。

建国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李善长、徐达等人被封侯拜相,刘伯温曾为朱元璋得天下而出谋划策,论功勋刘基不说排第一位,名列前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朱元璋对刘伯温不温不火,第一次大封功臣时,刘伯温仅仅封了个伯爵。

当上皇帝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堂堂的大明天子,朱元璋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掌控他的命运的。

事实上,开国以后,刘伯温的身份依然是高级顾问,这是朱元璋有意打压刘伯温,不能让他身居高位,权力中枢之地也断然不能交给刘伯温,有事的时候问问计策,没事的时候就一边待着去。

朱元璋对刘伯温反而戒心更重。虽然他没什么过错,但是这样一个把什么都看透的人,留在自己的身边该是多么可怕。这也为后边刘伯温的因病离世,起到了一定作用。

因病离世:

尽管刘伯温为大明王朝取得了卓越的胜利,但站在高处的人往往也容易跌得更重。他的功绩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这位君主对刘伯温的地位感到不安。虽然他依然需要刘伯温的智慧,但也害怕他的影响力。

刘伯温的地位在朝廷上受到了压制,他的才智被忽视,待遇不如其他功臣。这种情况让刘伯温在朝廷上孤立无援。

到了1371年,刘伯温被准许告老还乡。他性情刚直,嫉恶如仇,与许多人不和。回到山林隐居,只能独自喝酒下棋,他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勋。

在隐居期间,刘伯温又被朱元璋叫回来一次,但也仅仅是工作了两年,随后便彻底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大约是在回到家里两年之后,刘伯温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民间的大夫根本就无法医治。朱元璋听说这件事情后,立刻派宫中的太医去给他医治。

洪武八年(1375年)五月中下旬,刘基因染风寒不治,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在自己的最后关头叫来了儿子,曾特意嘱咐子孙不要入仕,一旦入仕会对自己和家族不利,同时也告诉后人不必过于担忧,因为刘家将会在九代后重新兴盛。

重新兴盛:

刘伯温的儿子自然也知道父亲的名号与实力,所以他便谨遵父亲的遗嘱,刘家也暂时离开了朝政中央。

在刘伯温去世之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当时的明朝朱厚照追封刘伯温为太师,谥号文成,并称赞其“学为帝师,才称王佐”。

此时的刘伯温从一个三等的伯爵,一跃成为一品的太师,正德皇帝给刘伯温的文成这个谥号属于很高的美谥,仅排在“文正”与“文贞”之后。

刘伯温死后,他的诚意伯爵位因为不是世袭,所以没有传给子孙。百年时光飞逝,刘家九代传递下来,真的又出现了一位名人——刘瑜。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因给事中吴士伟的推荐,被任命为处州卫指挥使。曾在四十岁时,考取嘉靖八年己丑科第三甲第七十二名进士。

直到嘉靖十年,通过刑部郎中李瑜建议和大臣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刘基所设计帷幄中策划的奇谋、夺取中原的大计,功勋之大,理应配享在高皇帝的神庙里,他的九世孙刘瑜应承袭他的伯爵爵位,并且世袭。后来皇帝亲自下诏书同意了这件事。

才由刘瑜续封为第三代诚意伯。嘉靖皇帝不仅恢复了刘家的爵位,还将刘伯温送进了太庙,对于古代大臣来说,死后能够配享太庙简直就是至高的荣耀。

时隔百余年,刘伯温的临终预言字字应验,一句“九世方兴”看穿了家族的未来,他的一生都不负神机妙算四个字。

结语:

从刘伯温崭露头角到最终配享太庙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刘伯温是一个尤为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明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策略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伯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刘伯温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勇气始终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他告诉我们,在命运面前没有绝对的从者,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史·刘基传》

《明太祖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1 阅读:1477

一位小兵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