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在感性和理性的无数次交锋中,抵达艺术真实

影视独舌 2023-10-23 11:39:40

剧评写作,高概念、类型化的剧目是容易切入的。光是概念拆解,就足以成为一篇评论的核心表达。再加上类型在先,对类型范式的呈现、戏仿和超越的高明与否,决定了剧的成色,也给了评论很大的解读空间。

但正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和腾讯视频双平台播出的《问心》,并不是高概念剧。虽然这个故事以医院为背景,但越是看到后面就越觉得,不能把它放到医疗剧的框架里裁弯取直。

它是把医院当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来拍,把医生当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来拍,把医疗当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来拍。

这是用辩证思维、身边视角和家常逻辑切入医疗现实的创作法。可越是辩证的就越难调动情绪,越是身边的就越难做出差异性,越是家常的就越难调配戏剧浓度。这是创作者的难题,也是评论者的烦恼。

《问心》的难得之处是在医患伦理关系家常化的同时,坚守了“疗愈”主旨和“信任是金”的金标准;在把医生当做身边人的时候,做到了“一体多面”和理想主义打底;在价值输出时,坚持以澎湃情感做引线导向理性思辨。

如果一定要把《问心》叫做医疗剧,它也是一种进化中的医疗剧,一种根植中国当下民生图景的医疗剧。它承袭了一些屡试不爽的类型表达技法,也努力调频与涌动的现实共振。

《问心》看到这会儿,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剧中无处不在的“回归”。

医院,会发生什么?

以医生为主角的戏,要在哪拍?

回看近几年的医疗剧创作,会发现这个答案不一定是医院,起码不一定是正儿八经的三甲医院。在这些剧里,医生可能会在医美诊所纠结于金钱和医德的天平,可以在救援现场不顾生死的冲锋一线,当然也可能会花大量时间在“客厅、餐厅、咖啡厅”谈恋爱……这些都算是医疗+的创新表达,都在类型叠加中探出了一些可能。

但生活不是类型,现实也不是叠加就能复原的。要想拍国民关心的医疗剧,就得直观日日夜夜跟病患打交道的三甲医院体系,就得拍明白综合性医院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

这也是《问心》的第一重回归。

《问心》把故事主场景放在了东江医院心脏中心。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医院,它是公立三甲,聚集了一群大拿主任和上升期的精英医生。这又是一个沿海发达城市的公立三甲,周边地区下级医疗机构处理不了的危重病情、疑难杂症,都会集中于此。

这又是一个有管理创新的公立三甲,它有一位魄力、能力和魅力兼具的崔院长,跨科室联动的心脏中心全国没几家做成功,但在东江医院她做成了。

沿海发达城市优质公立三甲医院,是中国医疗系统核心中的核心。《问心》以此为背景,既为故事酝酿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病例基本盘,又为主人公们的碰撞找到了心脏中心这个创新医疗平台,还为透视整个医疗系统的运作逻辑打开了窗口。

这里,先集中说说《问心》中的病例呈现。

治疗和照护是医院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的事,保证这两重功能的是包括门诊、急诊、会诊、手术、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等在在内的一套复杂体系。《问心》以大大小小的病例为载体,踏踏实实地呈现了医院的治疗和照护这两大基本功能,让观众在随着剧中患者病情心绪起伏的同时,也了解了三甲医院的基本运作逻辑。

比如,剧集开篇的第一个病例,就详细呈现了医院的急诊接诊制度。

王大爷因为胸痛被送到东立医院急诊,接诊的医生周筱风(赵又廷 饰)劝王大爷做进一步检查,但王大爷却自认体健自行离开了医院,由此导致了后续心梗病发的悲剧。对这样有恶化风险的病例,急诊医生会有怎样的处理机制?患者应该怎样对待医生下达的检查医嘱?患者自行离开医院后,医生是否有责任进行“追踪到底”?这些问题在此病例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再比如,刚刚播出的两个先心病病例,则在高难度的伦理探讨的同时,还表现了心内、心外跨科室配合手术和疑难杂症的会诊机制。

先心病患者彩云病情复杂,在综合考虑风险后,心脏中心为她制定了外科手术和内科介入同台的治疗方案。林逸(金世佳 饰)和周筱风组成了“尖刀队”在手术台上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圆满完成了这台手术。通过这个病例,《问心》展现了先进医疗理念和巧妙手术方案,如何能化腐朽为神奇。

同样面临先心病威胁的,还有护士长凌云(王柠 饰)肚里的胎儿。彩云(赵语彤 饰)这台手术给了凌云信心,她决定接受为胎儿宫内介入治疗先心病。而医院则为这个病例,跨院召集了包括心血管专家、胎儿医学科专家在内的顶尖团队,讨论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最终,在梦之队的通力合作下,这个探索性手术实施成功。

会诊机制虽然不少老百姓也有所了解,但通过《问心》中的这个病例,我们能很具体地感受到会诊的情感底色——大拿医生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携手对抗病魔,这不仅是一种机制,也是一件很燃的事。

了解《问心》这部剧的观众都知道,剧组为了复原三甲医院的真实感,在青岛搭建了了一座8000平的医院,各种高精尖医疗设备都严格按照实际医疗标准配置与采购。

主演们开机前全部到医院实习了一个月,学习手术器械操作的手法甚至是缝合手法。事实上,医院环境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角色在剧中自然而然的“手消”细节和流畅的医学术语使用中就能看出。

医疗剧注重专业性的不少,但在专业呈现上把细节做到极致的很少。在做到专业性的基础上,又更深一步探入医院运转逻辑的更少。《问心》在这一层面的努力,让故事更直接地嵌入了生活现实。

医生,你在想什么?

看《问心》的时候,常想起一本医生兼科普作家王兴的畅销书,叫《医生,你在想什么》。那本书里介绍的是医生诊疗的逻辑。在他看来,只有患者对医生的诊疗逻辑充分了解,才不会出现类似“医生一开检查就是想骗我的钱”这样的误解。

《问心》里的不少案例,也实现了类似的知识性输出。但实际上,除了医学常识层面的起跑线拉平,想要患者与医生共情,还有很多层面值得深挖。这不是科普书的任务,但医疗剧可以肩负起类似责任。

《问心》在塑造医生时,就做到了“一体多面”和理想主义打底。它把医生放在高强度、高难度的医疗实践中写,放在不乏矛盾的医疗系统中写,放在很难两全的家庭关系中写,甚至让医生也躺在手术台上成为患者。通过这四个层面的交错配合,《问心》塑造除了一群真实又具体,可信又可爱的医生。

拍好医生,这也是《问心》的第二重回归。

在高强度、高难度的医疗实践中,医生是帮助患者对抗病魔的白衣骑士。但医疗实践是复杂的,断清病情、做好手术是一方面,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配合是另一方面。

《问心》中,心外科天才医生林逸在这个问题上的成长弧光是最大的。一开始,他不屑于学习与难缠家属沟通的技巧,也不愿意在和同事的交往中留下中间地带,他靠着一把手术刀走天下,自以为是“对事不对人”。

来到心脏中心后,他在方筱然(毛晓彤 饰)身上,看到了沟通的力量不仅可以换回病人的好脸色,还可能因信任的建立让病人起死回生。在和周筱风配合中,他也更深刻地意识到医疗规则和指南对大多数患者的保护意义,以及内外科配合的必要性。

林逸的成长,不仅帮助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天才医生,也为荧屏之外的医患信任建立提供了感性力量。

在不乏矛盾的医疗系统,医生则变身需要应对多方压力的职场人。

身为医生,看好病是他的本职。但想要晋升,就要在临床医疗和医学科研之间找平衡,在和权威和导师的关系上花功夫,要会干也会说,要学会风险控制保护自己的职业生命。

当看好病和职业阶梯攀爬之间发生冲突时,一个医生该如何选择?《问心》在周筱风的塑造中,重点呈现了这一矛盾。

周筱风是一个天资很高、严谨勤奋的青年医生,他为向身为心内权威的母亲证明自己的实力,一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求很高。在临床一线,他医者仁心、任劳任怨。但当自己的导师同样也是科室大主任白及(房子斌 饰),在职业晋升中以师徒情谊、科室荣誉、论文发表机会来暗示他时,他要如何抵抗诱惑?

目标过于明确、太急功近利是成为不了一个好医生的。在底线被挑战时,必须要挺身反抗,不管对方是导师还是权威。周筱风悟透这个道理,靠的是自己的摸索和母亲方竹清(陈冲 饰)的点醒。

通过这条成长线,《问心》很难得地拍出了医疗的中间地带——影响治疗的还有很多模糊,甚至非医学的因素。而医生则要在医术精湛之余,秉持始终为患者着想的心态,与这些不确定因素对抗。

而作为家庭人和患者,医生就是跟老百姓一样的普通人。

在《医生,你在想什么》这本书里,作者王兴提到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想象,叫做“医学生综合征”,意思是医学生在课堂或书本上学习某一种疾病时,时不时地会把刚学到有关于某种疾病的症状往自己或他人身上套,从而得出患病的怀疑或结论。

如果换成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大概就是所谓的“医者不能自医”。再进一步说,正因为医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反而可能导致在面对疾病时的过大心理压力。

比如,有扩心病家族史的林逸,始终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虽然知道遗传有概率,但落到自己头上就是100%。”带着这样的认知,他活得始终包在壳里。同样,身为主任医生的赵瑜亮(陈玺旭 饰),在产检时得知胎儿有先心病后后,深知治疗代价的他,也逼迫着自己做理性选择。

把医生和患者的身份对调过来写,也拍医生躺在手术台上的情貌。这是《问心》巧妙的辩证表达,也是撬动观众共情的关键支点。

医患之间,问到了什么?

与教育一样,医疗也是当下民生实践的重大议题之一。

中国的医疗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到公立三甲医院体系这个核心上来看,它在硬件设备、病例数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日均门诊量过万,也导致了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医生过劳以及医患矛盾等实际问题。

漫长的寻医问药的求诊之路,对患者来说不乏痛苦;面对总是人头攒动的就诊大厅和走廊里总是加床的病房,过载的医护人员也有着难言的无奈。

以医院为背景的剧集,作为一种媒介文本,最大的社会价值便是能一定程度上,在医患之间搭起桥梁、建立互信、增进理解。

在对社会价值的回归表达上,《问心》做得很充沛。

在一个个病例演绎,一个个医护塑造,一段段医患关系刻绘中,我能深刻体会到《问心》这个剧名的另一层隐喻——问的是生老病死,得到的是从容之心。

这部剧中,有对观众的生死观教育,有对医学的有限性、模糊性的呈现;有对“信任是金,有的时候能起死回生”观念的强调;还有对医护群体理想主义精神的细描。这些价值输是关乎生死大事的,它不是圈层表达而是真正的全民议题。

《问心》是柠萌影视首部探讨医疗议题的现实题材创作,也是其继“小”字系列三部曲深挖教育议题后的再出发。

从教育到医疗,柠萌影视发起了向现实题材难度高峰的又一次冲击。在这次对医疗议题的打开中,柠萌选择了原创的路径,“回归”现实的方向。不做医疗+,而是以疗愈打底,透视真实的医院、医生和医患关系。

《问心》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的真实,反而让医疗剧跳出了专业性的窠臼,进入到了全民向的轨道。这种现实题材的切入路径,值得当下的剧集市场反复咀嚼。

【文/铁皮小鼓】

0 阅读:34

影视独舌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