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大花岭村引进大学建起工业园!下楼就上班,年底有分红...你羡慕了吗

地理鸽 2020-11-15 21:23:07

11月9日傍晚,47岁的大花岭村村民丁春荣,在村休闲广场,踏着音乐节拍和同村邻居们一同起舞。脚下是地砖铺设的广场,四周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繁华喧嚣的商业街。江夏区大花岭村,这个曾经的农业村,如今除了名字,早已不见乡村痕迹。“现在的生活,白天上班晚上跳舞休闲,大变样!”丁春荣感慨。

大花岭休闲广场

村里引进大学建起工业园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畔的大花岭村,在册1494户,版图面积7500亩,是武汉中心城区向南辐射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村庄。人生前半段,丁春荣一家一直是传统农民。

2003年,大花岭村启动土地腾退,村民上楼。“迁村腾地的4000余亩土地,成为村里发展的启动资源。” 大花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风辉介绍,腾退土地后,村集体怎么发展,村民们曾一度争执。

“村民代表大会,连开三天。”最终,全村统一思想:村里统一建造住宅小区作村民还建房,宝贵的土地“留白”,用于项目开发。随后数年,汉口学院、东湖学院等3所高校陆续落户大花岭,江夏区第一家村办工业园——大花岭工业园也在此崛起,当年就有数十家企业入住。

“不种地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东湖学院做宿舍清洁员。”丁春荣说。丁春荣的爱人陶创新,则学了水电维修技术,到家门口的另一所高校,担任水电工。两人每月固定工资,超过6000元。2013年,因为村里工作缺人,加上学校工作所需时间较少,丁春荣还回村担任村里的计划生育专干,一人肩挑两份工作。

如今,每天早上8时,丁春荣先到东湖学院完成早上的清洁工作后,再步行10分钟,回到村委会的办公室开始工作。“每天出门下楼就能上班,学校的事情早晚各一趟,加起来3个小时就完成,两边不耽误,下班后,还可以跳个广场舞。”

目前,大花岭村范围内高校师生万余人,遍布商业小区,商业门店409间,工业园区入住企业95家。在高校、企业落户效应叠加下,当地流动人口超10万,第二、三产业工作岗位需求旺盛。

“现在是就业岗位太多了,反而人手不够。工业园、学校都需要工勤人员,周边的商业门店也要人手。”林风辉打趣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大花岭的村民们,只有懒人才打一份工。漫步大花岭村小区,周边商业门店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

村集体单年分红超千万

2018年,大花岭村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试点改革,清点村级资产核算后,总额达到14.51亿元,成为“亿元村”,1222户村民则成为村集体股东,全村共6万余股,村民每年享受村集体分红。丁春荣一家,算上人数和地,占得84股。

林风辉介绍,得益于高校和村级工业园等产业带动,大花岭村所属的商业门店和工业园区等村集体资产,价值红利不断释放,村集体每年可获经济收入5600余万元。2019年,大花岭村向村民分红1000余万元。丁春荣一家,获得分红2万元,算上夫妻俩的日常工资,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元。

富足的村集体,也带动了大花岭村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根据村里的福利政策,学龄儿童小学至初中学杂费全免;孩子上村办幼儿园费用减免;考取一类大学奖励1万至2万元;村民在小区做生意,租金优惠10%;“鼓励子女积极求学,村民积极创业就业,不贪图享受。”林风辉说。今年经历疫情后,大花岭村还率先对村属工业园内的95家企业,累计减免租金3000余万元,支持企业重振。

“现在村里的人居条件,从生活到就业,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好。”2017年大学毕业后,丁春荣的女儿、“90后”陶玉主动回到了村里工作。在她看来,大花岭村现在幼儿园、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资源充足,商业、娱乐设施完备,还有地铁7号线连通武汉市中心,交通往来便利,“这里已经是城市的一部分了”。

来源:长江日报

0 阅读:17
地理鸽

地理鸽

专注于发布武汉南部地区社会时事,生活资讯,城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