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滨海白首乌病虫害:如何有效进行绿色防控?
陈 镭等
滨海白首乌为萝藦科鹅绒藤属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既是中国传统的保健中药材,又是一味滋补佳品,全国 95% 的白首乌产自江苏省滨海县。白首乌作为滨海特色的经济作物,亩产效益高,栽培面积逐年扩大。随着市场对白首乌的需求日益增加,生产过程连茬栽培导致的病虫害加重、品质和产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白首乌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对于农药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了解白首乌病虫害的关键防控技术对于推动保护白首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阐述了白首乌田间病虫害的发病种类、发病原因、发病症状,并提出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旨在为白首乌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白首乌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
1.1 褐斑病 褐斑病是白首乌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长见的病害之一,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该病全年都可发生,在夏季高温、高热、高湿的情况下最为严重。夏季降水多,田间湿度大,极易引发褐斑病。一般从植株下半部分叶片开始发病,病斑最初出现在叶子的中部或边缘处,病变中心的颜色为深棕色或灰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斑点开始不规则地扩大,并开始向上半部分的叶片传染。发病后期整个叶片边缘蜷曲,开始枯黄死亡,严重影响白首乌的正常发育。
1.2 根腐病 根腐病是影响白首乌整体产量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的种类主要包括腐霉菌(Pythiumspp.)、镰 刀 菌(Fusarium spp.)和 立 枯 丝 核 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复杂的病原体组成,加大了根腐病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难度。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根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病原体可以在土壤中越冬,来年从白首乌的根茎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通过雨水进行传播。在地势低洼、田间积水、排水不畅的田块多发,在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受到感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菌逐渐向主根蔓延。主根染病后,早期无明显变化,随着症状加重,逐渐表现出营养不良,植株叶片发黄、枯萎,直至整株死亡。
1.3 中华萝藦肖叶甲 中华萝藦肖叶甲是肖叶甲科萝藦肖叶甲属的一种甲虫,体型粗壮、长卵型,一般呈金属蓝或蓝绿色,背面具有金属光泽,是滨海白首乌的主要虫害之一。其幼虫通常潜伏在地下吸食白首乌的块根,成虫吸食白首乌的叶片。中华萝藦肖叶甲可以在地下越冬,待翌年天气回暖后开始活动,危害期贯穿白首乌整个生长期,严重影响白首乌的产量。
1.4 红脊长蝽 红脊长蝽是半翅目长蝽科昆虫,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为害。在白首乌生长过程中,红脊长蝽是主要的虫害之一。其成虫和幼虫聚集于白首乌嫩茎部位吸食汁液,刺吸处呈褐色斑点,严重时可导致白首乌茎枯萎。红脊长蝽一年两代,成虫在土壤下成团越冬,翌年 4 月中旬开始活动,其害怕强光,一般在 10:00 前和 17:00 后活动最为旺盛。红脊长蝽对白首乌的危害期较长,从 5 月份一直持续到 11 月份,若不及时治理,极易影响白首乌开花。
2 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控
2.1.1 品种选择 品种是决定白首乌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此在白首乌日常生产中应选择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优良品种,如苏乌 1 号、盐乌 1406 等。
2.1.2 播前处理 白首乌种植主要有育苗移栽和块根繁殖2种方式。育苗移栽 育苗床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地块。播种前将穴盘消毒处理,育苗土壤选择营养土和沙壤土的混合土,混合土中加入 0.2% 的多菌灵或 0.5% 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搅拌消毒。播种时选择形状完整、个体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可有效提高白首乌的抗病虫害能力。块根繁殖 选择无明显病虫害的白首乌块根作种,播种前在太阳下晾晒 2d,以杀死表面潜藏的病菌,然后将白首乌块根剪成 3~5cm 的小段,蘸草木灰进行伤口消毒,以防止病菌感染
。
2.1.3 合理轮作 连作障碍是白首乌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逐渐减少,而有害微生物逐渐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环境发生变化,病虫害源不断积累,导致发病率急剧上升。随着土壤肥力的下降,肥料使用量增多,导致土壤中盐分升高,大量的盐分累积在土壤耕层中,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壤板结,严重影响了白首乌的正常生长。通过水旱轮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病率,还能提高白首乌抗病性,进而提高产量。
2.1.4 水肥管理 白首乌是一种喜温、喜光的经济作物,耐干旱、瘠薄,但不耐水。田间湿度过大极易引起褐斑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因此,白首乌出苗期间应视土壤墒情及早沟灌窨水,并一次性灌透,速灌速排。遇到降水较多的季节,及时清理墒沟,保证排水通畅,防止烂根。同时,在追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一些微量元素如硒肥、硼肥等,可以有效提高白首乌的光合效率和抗病能力。
2.2 物理防控
2.2.1 冻土消毒 播种之前将田块深耕越冬,利用低温有效杀死田间的病菌和害虫,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消毒方法。
2.2.2 光能消毒 整地之后在种植田块覆盖 1 层可降解的黑色塑料薄膜,压实薄膜边缘,白天光照的时候可以吸收太阳能、加热土壤,有效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及病菌。此外,黑色地膜还能有效防治草害,利用高温将土壤中的草种闷死,有效降低人工除草成本。
2.2.3 性信息素干扰 基于性信息素的害虫防控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在预先设置好的诱捕器里释放人工合成的雌信息素,干扰雌、雄虫之间的联络,吸引田间的雄虫前来交配,将其诱杀在诱捕器内,使雌虫失去交配机会,有效减少田间次代害虫的虫口密度。
2.3 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主要是指使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学的方法控制或清除害虫,具有无毒或低毒、无公害、低残留等优点。常见的生物防控技术包括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
2.3.1 以菌治虫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近年来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杀虫剂,对鳞翅目、鞘翅目、短翅目等害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苏云金芽孢杆菌通过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来灭杀害虫。内毒素可以使害虫停止进食,最后因饥饿和细胞壁破裂而死;外毒素作用缓慢,在害虫蜕皮和变态时作用明显,这 2 个时期是害虫 RNA 合成的高峰期,外毒素可以有效抑制 RNA 聚合酶,从而达到杀虫的效果。苏云金芽孢杆菌在气温较高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7-9 月是使用的最佳时期。该药作用缓慢,用药 2d 后开始见效,在害虫低龄期使用效果较好。
2.3.2 以虫治虫 通过在白首乌田间引入昆虫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田间虫害。可引入瓢虫或者食蚜蝇有效控制蚜虫的发生;引入蜘蛛或者寄生蜂有效控制某些鳞翅目害虫。
2.3.3 以菌治菌 枯草芽孢杆菌是田间常用的微生物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西瓜枯萎病、烟草青枯病、棉花枯萎病等多种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枯草芽孢杆菌还可以提高土壤菌群的多样性,优化土壤菌群结构,分泌促进刺激植物生长的激素,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
2.4 化学防控 化学防控主要通过使用农药等化学药剂防治白首乌田间病虫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见效快、效果好。
郭树庆等研究表明,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6% 氯氟·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对中华萝藦肖叶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较好;40% 氧化乐果乳油、48% 噻虫啉悬浮剂和 26% 氯氟·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对中华萝藦肖叶甲地下幼虫的防治效果较好。红脊长蝽主要选择 52.25% 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或40.7% 毒死蜱乳油 1500 倍液进行防治。喷药时间以晴天 17:00-19:00 为宜,一般喷施 1~2 次,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白首乌田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使农药有效性降低,且白首乌作为药食同源作物,对农药使用比较严格。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该使用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并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则,以最大程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绿色防控技术是保障当前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绿色防控从农田整体生态系统出发,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调节互作,合理地施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率降到最低。白首乌作为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严格,必须坚持贯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从而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方法,促进滨海白首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