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11月,李渊攻破长安,尽废隋朝苛令,与民约法十二章,并打开监狱,释放囚犯。
囚犯中有一个人很特殊,李渊直接把他拉进自己的卧室,秉烛夜谈,并封他为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这个人叫夏侯端,不仅第一个劝李渊起兵,在新、旧唐书中,更是将他列在忠义传的首位。

一、首劝李渊
615年,李渊奉隋炀帝杨广之命讨伐义军毋端儿,奏请老友夏侯端为副手。
夏侯端当时仅仅是个从五品的大理司直,却一直非常关注政局变化和天下大势。
当时有神棍跟杨广咬耳朵,说:
“当有李氏应为天子。”
郕国公、右骁卫大将军李浑就折在这句谶语上了。
李浑当初为了继承父亲李穆的爵位(他排行老八,压根儿没机会),就找宇文述帮忙,承诺事成之后,每年会送上大礼包。
没成想,宇文述帮忙办成后,李浑却不认账了。
这下子可把宇文述气坏了,就趁机跟杨广说,谶语指的就是李浑,于是李浑一家32口都被杨广杀了。
同为李姓的李渊日子也阴晴不定的,除了奉命办事,其他时间只能喝酒纵乐,以自污来保全小命。
夏侯端就劝李渊:
“如今天下群雄并起,皇帝还到处玩耍,猜忌姓李的。李浑已经死了,你如果不早做打算,下一个就轮到你啦!”
从此,李渊就开始暗中谋划起兵。

二、关东形势
618年6月,李渊建唐,定下巩固关中、徐图关东、一统天下的战略。
第一步重点工作是搞定大本营关中,自然由最能打的李世民来完成。
李世民先后平定薛举父子、刘武周和宋金刚,到620年2月,关中打完收工。
而同一时期的关东,初唐暂无实力东顾,李渊做了三个稳中有进的动作:
1、尽可能拉拢各方势力,起码保证不和唐朝为敌。
比如,幽州的罗艺(620年降唐)、河南的瓦岗军李密(618年10月左右降唐)、河北的窦建德等。
2、因为李密的归顺,不少瓦岗军也投靠了唐朝,10月,李渊就派堂弟李神通节制山东各路人马。
3、瓦岗军被王世充打垮了,中原出现大片无主地带,李渊拜夏侯端为大将军、河南道招尉使,拿着唐朝的符节和招降书,招抚这些州县。
经过不断地互撕、兼并,关东逐渐形成三股最强势力搅拌在一起的复杂局面:
有关中来的唐朝李渊,河北来的窦建德,以及以洛阳为老巢的王世充,城头变幻大王旗,彼此犬牙交错,自己的地盘甚至连不成一片。
如此复杂凶险的招抚工作,想想头皮都发麻,夏侯端却毫无惧色,带上2000人就出去扫楼了。

三、2000人就剩30来号了
刚出发时,夏侯端手风很顺,凭借着瓦岗军李密的号召力,以及李神通的军事配合,很快就有20多个州县派来使者表示归附。
但王世充打败李密后,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讲真,王世充是个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大能人,但毁在品性不正,而且野心太大,老惦记着做皇帝。
此时的王世充还能礼贤下士,事必躬亲,很快就做大做强。
于是,那些刚刚依附唐朝的州县纷纷转投。
这下子夏侯端傻眼了,一觉醒来,自己一行人失去了落脚点,完全身陷在王世充的地盘里,不知进退。
粮草很快耗光,连战马都杀掉了,夏侯端放声大哭,跟手下说:
“你们把我的脑袋交给贼人领赏吧,我是唐朝使者,为道义必须赴死,你们都有家人,没必要跟着我一起了!”
说完,他就想自尽,却被拦住,这2000人说啥也不肯离开。
就这样,这支唐朝使团在中原大地上,和无头苍蝇似的游荡着,不久就饿死了三四成,又被贼军袭击,最后只剩30来人了。
每天,夏侯端靠捡拾野豆子充饥,手持着唐朝符节,叹息一声:
“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
然后继续漫无目的地前行,而那30多个随从一直紧跟着他。

四、李公逸的援助
幸运的是,当时在山东,还有一个州县效忠于唐朝,杞州的李公逸。
李公逸最初是李密的人,李密失败后投靠了王世充,不久就听从夏侯端的号召归顺了唐朝。
随着李神通被窦建德活捉,李公逸的杞州成了唐朝当时在山东唯一的孤城。
得知唐朝使者团的惨况后,李公逸赶紧派人把他们接到了孤零零的杞州,夏侯端一行人这才缓过劲儿来。
此时,王世充派人来招降夏侯端,并解下自己的衣服送上,以表诚意。
夏侯端当即严辞拒绝:
“休想!除非拿着我的脑袋,才能见到你!”
在杞州稍做休整后,夏侯端毅然重新启程,西归长安。
杞州和长安之间隔着王世充的地盘,夏侯端只好走山路。史载:
初,山中险峻,先无蹊径,但冒履榛梗,昼夜兼行,从者三十二人,或坠崖溺水、遇猛兽而死又半,其余至者,皆鬓发秃落,形貌枯瘠。
说一行人在险峻的山路中日夜兼程,随行32人,又因坠崖、溺水和猛兽死了一半,最后到达长安的人,头发都秃了,形如枯槁。
出发时的旌节早已断失,夏侯端就把旌节上的一束旄毛揣在怀里,带回长安向李渊复命。

夏侯端对李渊说:
“没完成陛下交给我的任务,很是惭愧。”
看着早已不成人样的夏侯端,李渊内心无比怜惜,就继续让他做图书馆长。
后来,夏侯端到梓州担任刺史,把俸禄全部资助给当地的贫民,627年死于任上。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还没完成好,却无愧大唐忠义之首。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忠义传里记载的,都是些“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