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津生命中最后的故事,三婚妻子在他病中与他结婚,感人至深

南篱旧巷里 2024-12-06 15:34:36

张学津的艺术之路和拜师马连良

1961年11月22日的北京,天气虽然寒冷,但在京剧艺术界内部却是一场温暖的聚会。这一天,位于市中心的一处宽敞的练功房被精心布置起来,准备举行一场特别的拜师仪式。房间内摆放着红色的横幅,上书“艺传千古”,几盆大红的绸缎花置于一旁,显得格外喜庆。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合中,京剧大师李少春和袁世海,以及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老舍、田汉等人都到场,为这场仪式增添了几分庄重和光彩。他们的脸上都带着期待和慈祥的笑容,目光时不时地转向即将成为弟子的张学津。

马连良作为当日的主角,身着一袭传统的京剧戏服,带着从容的表情坐在主席台上。仪式开始时,张学津身着简洁的灰色长袍,来到马连良面前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马连良微笑着接过礼物,随后伸手扶起张学津。

在简短的致辞后,马连良带着张学津及在场的所有人分享了一些传授艺术的心得与希望。他提到了《清官册》、《淮河营》等几部重要剧目,这些都是他计划传授给张学津的经典之作。他详细地解说了这些剧目的艺术特色和表演技巧,鼓励张学津要细致学习,将来能够独当一面。

救命之恩与深厚的师徒情感

张学津始终称马连良为马爷爷,。早年,张君秋因为一次误会被捕,那时的环境十分复杂,一旦卷入纠纷,往往很难脱身。当时的张君秋被带到了宪兵队,这一消息很快传回了家中,张君秋的母亲心急如焚。为了救出儿子,她四处托人打听能够相助的门路。

最终,张家人想到了马连良。当时,马连良不仅在京剧界德高望重,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声望。他接到消息后,没有犹豫,立即与夫人商量如何施以援手。他们通过关系辗转联系上相关人员,并动用了不少资源。为了解决问题,马连良夫妇甚至拿出了家中的金条,作为疏通关系的礼物。

几经周折之后,马连良夫妇的努力终于见效,张君秋得以被释放。当张君秋回到家时,他的母亲感动得泣不成声,对马连良一家充满了感激之情。张君秋也深深记住了这份恩情。此后,张君秋在生活中也经常登门拜访,两家的关系因此更加密切。

正因如此,张君秋特别叮嘱张学津,无论何时都要记得称呼马连良为马爷爷,并始终以亲人般的感情对待他。张学津从小便对父亲的教诲十分遵从,拜师后更是对马连良无微不至地照顾。每天练功结束后,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马连良家中请教。马连良不论是在传授艺术时的耐心,还是在生活中对张学津的关照,都让人感到这份师徒情超越了一般的关系。

后来,每当有人提起马连良时,张学津总是称呼他为马爷爷,并将当年的那段往事讲述给后辈听,叮嘱他们要懂得感恩。

艺术实践与创新

1964年,张学津在北京实验京剧团参与了现代戏《箭杆河边》的排演,这部剧目以革命题材为背景,内容新颖,对表演者的要求极高。当时年仅23岁的张学津担任主要角色,对整部剧目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

传统的戏曲唱腔通常是固定的模式,但在《箭杆河边》的排练中,张学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原本为“劝二癞子”设计的“反西皮”唱腔虽然流畅,但在情感表达上略显单薄。他提出,改用“反二黄”唱腔会更适合这一段情节,能够更有力地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为了验证自己的构想,张学津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偷偷带着父亲的一台袖珍录音机,每天在排练结束后独自琢磨唱腔的变化。录音机是当时非常昂贵的物品,但他没有丝毫犹豫。他反复录制自己对“反二黄”的改编唱段,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听,仔细比较与原唱腔的差异,调整每一个细节。

在一次排练中,他试探性地将自己的改编唱腔演唱给剧组的其他成员听。尽管一开始有人觉得太过大胆,但在听完完整的表演后,许多前辈和同事都开始对他的创新表示赞赏。尤其是当他将这段唱腔带到专家鉴定会上时,得到了许多京剧界老艺术家的高度评价。

随着剧目正式演出,张学津在舞台上的表现震撼了观众。他的改编唱段成为整部戏的亮点,甚至在首演结束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广播电台也开始播放这段唱腔,一时间风靡北京。观众纷纷对这一创新表示喜爱,很多人每天都守着收音机,只为再听一遍那段打动人心的唱段。

个人生活的坎坷

张学津的艺术成就让他成为京剧界的耀眼明星,但他的个人生活却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一生中经历了三段婚姻,每一段都有着不同的遗憾和伤痛。

他的第一段婚姻是与同剧团的一位京剧演员黄汝萍。两人因共同的职业和兴趣而走到了一起,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们是郎才女貌的一对。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像外界期待的那样美满长久。尽管两人在舞台上配合默契,但在生活中却因性格差异和各种琐事而产生矛盾。这段婚姻最终以离婚告终,让许多同事和朋友为之唏嘘。

在与黄汝萍分开后,张学津迎来了第二段婚姻。这一次,他的妻子是当时演艺圈的一位年轻明星宋佳。两人的结合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因为宋佳比张学津年轻许多,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而张学津则已经40多岁了。尽管年龄差距明显,但两人婚后生活一度非常幸福,还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有一次家中来了客人,宋佳忙着招待,而年幼的女儿也想帮忙端茶倒水。就在她提着装满开水的茶壶走过时,不小心被椅子脚绊了一下,滚烫的开水泼在了张学津的脚上。虽然伤势不算严重,但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建议输血治疗。在那次治疗中,张学津不幸被输入了带有丙肝病毒的血液。

丙肝的传染性极强,很快就对他的身体产生了影响。那段时间,张学津不得不频繁就医,宋佳也一度照顾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疾病对家庭的影响逐渐显现。由于医疗技术的限制,丙肝被认为是难以治愈的疾病,且有较高的传染风险。宋佳为了保护自己和年幼的女儿,最终选择了离开。

晚年的守护与逝世

2005年,张学津和京剧演员张丽敏的缘分开始悄然展开。当时,张丽敏已经是京剧舞台上小有名气的演员,她的表演功底扎实,是张学津父亲张君秋的得意弟子。张丽敏出生在辽宁鞍山,早年在鞍山艺术团工作,后来决定前往北京追求更大的艺术发展空间。

当张丽敏来到北京时,她与张学津的接触并不是刻意的,而是在一些艺术活动中逐渐熟识。张学津当时生活较为清苦,独自一人打理日常事务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张丽敏开始偶尔去探望张学津,帮忙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甚至亲自下厨为他准备饭菜。

们的交流渐渐增多,从舞台上的艺术探讨到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两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拉近。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彼此扶持,逐渐走到了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与此同时,张学津的晚年生活因癌症的到来变得异常艰难。

张丽敏听闻张学津罹患癌症后,她毅然决定嫁给他,并全身心投入到他的生活中。婚后,张丽敏承担起了照顾张学津的重任。每天早晨,她早早起床,为张学津准备适合病人的清淡饮食。她的厨艺并不复杂,但总是努力将每一顿饭菜做得精致又有营养。

张学津因病常常需要往返医院进行治疗,张丽敏总是陪伴左右。每次化疗前,她会提前与医生沟通病情,记下每一个治疗环节的注意事项。在医院里,张丽敏总是小心翼翼地扶着张学津,生怕他因为体力不支而摔倒。即便化疗后张学津的状态变得极为虚弱,张丽敏也从未抱怨,总是默默地守在他的病床边。

在那些日子里,张丽敏的陪伴让张学津的晚年充满了温暖和关怀。即使身体状况不断恶化,张学津依然能够感受到她带来的慰藉。这段婚姻或许短暂,但它为张学津的生命注入了一份特别的意义,也让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不再孤单。

参考资料:[1]丁明拥.张学津 年少成名的老生[J].国家人文历史,2013(2):71-7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