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联手赵丽颖的新片《向阳花》上映前,制片方的官方预测票房在2.9亿,看起来好像是不少,但要知道这近三亿的票房背后是冯小刚和赵丽颖的联手合作,这个数字未免太保守了点。
是冯小刚导演懂得低调了,还是对于《向阳花》这个剧本即便是冯氏操刀也知道无法力挽狂澜呢。

赵丽颖这两年的影视事业混得风生水起,自从《第二十条》播出后,赵丽颖不仅为自己杀出了转型成功后的另一番天地,更为行业内正处在容貌焦虑、演技瓶颈的八五小花们指明了转型破局的方向。
无论是“郝秀萍”的衣不遮体、蓬头垢面的外表,还是“高月香”粗俗的方言,野蛮的行为,都让同龄的演员看到,上了四十岁的女演员也未必只能徘徊在小花中抢饭吃。

而另一方面,冯小刚一直都是行业内的常青树,从《我不是潘金莲》5亿的票房到《芳华》力挽14亿,冯导早已不是那个局限在《大腕》、《甲方乙方》固定幽默模式的导演了。
观众看到了冯导也在想要抓住时代洪流下“女性意识”这个话题。
因此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再来看片方上映前预测的那近三亿的票房,还会觉得不错吗?

一个是影视圈正顶流的小花代表,一个是行业内大腕导演,三亿的估值真的是过于低调保守。
更何况赵丽颖自从“郝秀萍”这个角色过后,就有央视亲自为其站台,赵丽颖和央视联手为当年台历做宣传的视频,仅一场直播就卖掉了几万册。
这次新片上映前央视也对其力推,冯导是否真的变保守低调先不说,反正央视力推《向阳花》时的动态可一点不低调。

然而当片子上映仅六、七天时间,网上却差评一片,连央视都要坐不住邀请专家亲自测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看过影片的网友纷纷吐槽,关注“女性意识”是好的,关注底层人群生活态度也好,犯罪人群回归社会后的现实状态也好,这些都是需要群体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然而仅仅是关注热点没有深度地触达核心,这才让观众有种隔靴搔痒的难受劲,如果是初出茅庐毫无生活经验的年轻导演,做出这样的流于表面的作品实在难以抵挡观众群起攻之。

《向阳花》所揭露的主题没有错,关注的热点没有错,错就错在表达方式上,底层的困难从来都不是挑战道德和法律的理由。
但是《向阳花》里却接二连三地以“生存”、“女性意识”为借口,不断在法律边缘徘徊。

这种表达方式不是单纯地贩卖苦难,而是诋毁苦难嘲讽苦难,不仅没有准备地表达出“向阳而生”的真正含义,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却像是对“向阳”努力挣扎的人群的无声讽刺。
为什么是“向阳”什么是“真善美”,不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保持与人为善的善意,而是在黑暗泥泞的现实沼泽里依然有面对黑暗的勇气。

了给孩子治病贩卖自己的青春,贩卖善良不是“向阳”,因为买不起卫生巾假扮警察骗人不是“向阳”,这些是妥协是对自我底线的放弃更是对现实的嘲讽。
社会群里每个人的生存都不是单独的个体存在,《向阳花》里过度夸大底层人群的现实的悲壮,而忽略的群体的作用以及社会制度的体现。

片子里的现实问题是存在的,但在现代社会制度下,社区的关怀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不是让片子沦为为社会大唱赞歌,而是影视作品绝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
无论是为了母爱也好,为了公序良俗也罢,挑战法律和道德都不该成为被弘扬的主旋律。

从《向阳花》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冯小刚作品的明显转型之路,冯小刚的影片善于利用独特的视角对突出现实的嘲讽,俗称冯氏幽默,表面上可笑但有时笑着笑着便会让人突然心头一热。
《甲方乙方》、《手机》、《大腕》等影片堪称冯氏幽默的巅峰之作,但冯小刚近十年的作品里,几乎不断地想要摸索出新的道路。

《我不是潘金莲》算是新的尝试,虽然相比较其他巅峰力作而言相当于扑街作品,但《向阳花》的结局扑街已经毫无悬念。
这暴露出顶流导演对底层人群生存的误解,或许有人会为冯小刚导演叫冤。

因为这部作品并非冯小刚主创,冯导只是执行导演,然而冯导是参与编剧的主要人员,失去生活理解,将底层人群的“挣扎”简单粗暴地用爽剧的形式呈现,难怪会遭到大多数普通观众的抵制。
有一种痛苦是无声的,像聋哑人“郝秀萍”的困境一样,明明没有声音却给人振聋发聩的警醒。
但在《向阳花》里,女性之间的友谊被包装成“拜关公”粗线条般的渲染,这依然是一种男性的视角在审视女性。

而剧中多处将镜头怼着年轻的身体拍,这仍是赤裸裸的男性视角的展现,冯小刚导演不是在揭露底层女性生活的困境,不是想让大家看到“向阳而生”的坚强,而始终还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怜悯以向下的施舍来对待女性的生存现实。
在过往专属于冯氏幽默的影片中,人们能够找到来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的幽默,以此慰藉在现实生存下的压力。

但是现在冯导的《向阳花》已经无法再触达到这批观众的内心,演员只是遵照剧本演绎的工具,真正应该自省的是冯导的创造力是否还能符合当下的精神需求。
这次被央视狠批的《向阳花》一点也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