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刘备的印象都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人们普遍认同于刘备的仁德和忠义,但另一方面,关于刘备的个人能力,却颇受争议。
在小说中,刘备武靠关张赵,文靠诸葛亮,似乎自己只负责哭哭唧唧,便完成了三分天下,并最终登位称帝。
后来自己挂帅亲自带兵打仗,又在夷陵一战,被陆逊火烧连营,葬送蜀汉数万将士,实在谈不上是个英雄。
但是,这也引出来一些问题:历史上的刘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难道一个只会哭泣的中年loser,真的是能靠运气成为三国一霸吗?
三十岁的县级干部:刘备刘备的出身众所周知,他本是汉室宗亲之后,却家道中落,地位衰微,到了他的这一辈时,基本上已经和寻常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了。
幸运的是,在刘备年轻时曾经受宗族资助,拜入一代名臣卢植门下进行学习,在这里结识了日后称霸幽州的公孙瓒,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背景。
刘备最早起兵于黄巾作乱之际,从这时起,他便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根据史书记载:刚听说刘备起兵以后,涿县“年少争附之”,“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不单单是同乡的伙伴纷纷响应,就连大商人也慷慨解囊,愿意重金资助刘备。
这些人的帮助给了刘备创业的第一桶金。
刘备生涯的另一个助力,便是昔日的同窗公孙瓒,这时的公孙瓒刚刚升迁为涿县县令,来到了刘备身边,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可想而知,以两人之间的关系,公孙瓒的到来,对于刘备的作战是有着很大的助力的。
内有同乡响应,外有同窗帮助,随后,刘备顺利地参与镇压张纯叛乱,因为军功被朝廷封为安喜县县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刘备就此踏入仕途,刘备这个县尉当了没过多久,便因为得罪了当地督邮,将其怒打随后弃官逃亡。
这次失败对于刘备的影响很大,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刘备没能顺位晋升,而是继续停留在县一级打转。曾经担任过下密县丞、高唐县尉、高唐县令等职,只不过都未坐稳,下密县时期刘备很可能也受到了刁难,因故辞职,到了高唐县,刘备没坐几天,县城便被贼兵攻克,只得再度离开。
直到后来刘备投靠公孙瓒,才勉强拿到了一个“别部司马”的头衔,在公孙瓒麾下履历战功才又被任命为了平原县令,兜兜转转一大圈,居然又回到了老位置。
汉朝大概有一千个县,对于那些能够青史留名的诸侯名士们来讲,县令这一职务并不高,史书中很多人一出仕便能够举茂才,成为一县之主或担任县吏、县尉。
刘备再度任平原县令时已经三十岁,汉朝人均寿命不高,三十岁已经很大了,一些早逝的名士到这会都该转世投胎了,可刘备还在起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备早期生涯的艰辛。
但刘备强就强在他的心态始终很好,无论在外部遭受了何种挫折,他都能够一心一意地做好份内之事。
每到一地,他都能做到礼贤下士,体恤百姓,无论是在面对袁绍、曹操还是吕布等人,刘备都能够不卑不亢,这也为刘备收获了无数名声,曾经有人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但就连刺客都因为感动于刘备的仁义,不忍心下手。
哪怕是对于其他诸侯势力,刘备也始终以仁义相待。
公元193年,孔融被黄巾军围城,派太史慈向刘备发起了求救。
孔融此时的职务是北海相,地地道道的一方诸侯,在接到求救之后,刘备惊讶不已,说了这样一句话:“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难道孔融这样的名士,也知道天下有我刘备这个人吗?
随后,刘备立即救援,最终为孔融解围,孔融本是就是秋后蚂蚱,救下他,刘备当然得不到什么实质性好处,但是第一次没有,不代表第二次没有。
正应了那句“吉人自有天相”,因为刘备的名声在外,他气运和机会才在日后接踵而至。
刘备的中期奋斗:从刺史到州牧在刘备救孔融的同一年,曹操也发兵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刘备跟随前往,虽然徐州最终还是惨遭屠杀,损失惨重,但好歹最后曹操算是退兵了。
陶谦是个厚道人,在得知刘备身边只有几千余人杂兵以后,在自己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陶谦仍然拨给刘备丹杨兵四千人,并且上书朝廷,封刘备为豫州刺史。
汉末三国,刺史是一个准入门槛,只要有了这个头衔,就属于是诸侯中的一员了,无非大小问题。
如果说以前的刘备登上县令靠的是百折不挠,那么这一次登上刺史,就靠的是勇气了。
陶谦的大礼包还没有结束,没过多久陶谦病重,在临死之前,他正是看中了刘备的帝王气象,选择将自己的徐州和毕生事业交托给他。
至此,刘备收获了第一个高级官职,徐州牧。
汉末的州牧是十分具有含金量的,它的职权超过太守、刺史,是一州的真正领袖,汉朝满打满算也只有十三个州,可以说,去年还是颠沛流离的刘备,现如今已经跻身全国十三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刘备能够迎来如此跃迁,其付出的心血,难以言表。
刘备在领徐州以后,曹操也开始对其进行主动示好, 在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特地上奏汉献帝封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
只不过,在这一次命运再度和刘备开了玩笑,当时的袁术与刘备是对头,有一次刘备率大军和袁术交战,双方交战正酣时,后方传来消息,吕布造反了,趁着刘备不在的时候,吕布攻下了下邳,徐州易手。
吕布对于刘备倒也没有赶尽杀绝,只给了刘备一个小沛予以安顿,小沛只是个县城,一番倒腾之后,刘备再度回到了县令的地位。
但虽然如此,刘备的并没有被彻底打回原形,由于长年累月的名声,无数士人和百姓依然愿意归顺他,在小沛的这段日子里,刘备收拢了万余士兵,重新稳定了阵脚。
要知道,此时就连徐州名义统治者吕布也只有几千人,后来吕布与刘备再度交恶,曹操却又站了出来,拉了刘备一把,将其封为豫州牧,转眼间,刘备又卷土重来。
当时的豫州人口稠密,虽然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刘备只负责打工,但其所能调动的资源是远超吕布的。
刘备的人生就是这么神奇,每每陷入困局,他都能够卷土重来,并且以更加强大的面貌出现,或许在世人眼前,这其中固然有运气成分,但能够每一次都这么幸运,那本身就属于一种实力。
有人说刘备的忠厚是假装出来的,为的就是沽名钓誉,好让诸侯在关键时刻不忍下手,但正所谓“论迹不论心”,忠厚一天两天不难,一辈子保持忠厚却难如登天,如果刘备的品德得到了同时代全天下人的承认,这样的刘备不是厚道人,还是什么呢?
无论是猜忌的曹操还是凶残的吕布,都在刘备危难之际,选择给其生路,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可以说,刘备就是那个年代最为无限接近“圣人”标准的人,正因如此,他才能让其每每赢得机遇。
三分天下取其一但是,单靠仁义,刘备是赢不了曹操,结束不了乱世的。
想要实现大业刘备必须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在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彻底挑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指出,刘备想要抗衡曹操,就必须南下取荆州与益州,去偷去骗,去从同为汉室宗亲的刘表和刘璋手里接过地盘。
对于即将做出的这个决定,刘备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答案是不忍,在对诸葛亮的回复中,刘备表示:“此人(刘表)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然而,时局的变化没有给刘备更多的时间进行决断。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恰逢刘表去世,刘琮继位,当时的刘备屯兵樊城,然而刘琮却不顾通知先行投降。
等到曹军来到附近,刘备在得知消息,刘琮虽然是荆州名义上领导人,但是统治尚且不稳,投降的命令并没有下发全州,因此,诸葛亮再度进言,希望刘备能够先下手为强,趁机发难,抢在曹操前夺取荆州。
但刘备的回答还是:“我不忍心啊。”随后退守江陵,以孤兵抗曹,幸运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获得了胜利,刘琮投降,曹操也无力南下,刘备得以顺势接管了荆州,成为了荆州牧。
这对于刘备而言是幸运的,他跳过了在仁义和地盘之间的选择题,既对得住刘表的恩情,也拿到了地盘,算是皆大欢喜。
然而,在攻略益州时,刘备再度犯了难,对于刘备的到来,益州牧刘璋最初是相当欢迎的,无论在接待方面,还是礼数方面都做到了极致,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这使得刘备甚至包括其麾下的士兵最初很难下定决心与刘璋翻脸,但就在这时,另一个人站出来解决了刘备的困难,他就是张松。
张松曾经是刘璋的手下,早年曾经奉刘璋命令出川邀请刘备。张松本人对于刘备很有好感,曾经劝说刘备武力手段夺取益州,但最终遭到了刘备的拒绝。
后来张松这档子事就算是翻篇了,两人都没有再提,可偏偏在刘备驻扎益州数月以后,东窗事发,张松劝刘备夺取蜀地的事情被刘璋所知道,盛怒之下,刘璋怒杀张松,就此,刘璋与刘备之间原本和睦的关系,彻底出现裂痕,双方兵戎相见。
这场战争的结果当然是毫无悬念的,常年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刘备几乎没有费多大力气,便如同拎小鸡一般击溃了刘璋。
随后刘备正式宣布占领益州,自封益州牧,跌宕一生的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基本盘。
此时的刘备占据益州,外加有荆州五郡,兵强马壮,终于有了和曹操叫板的资格,因此,在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正式打响了汉中之战,将三国推向了最高潮。
在汉中之战里,老将黄忠于定军山阵斩夏侯渊,致使刘备在战争取得绝对性优势,随后,没经过苦苦鏖战,刘备最终成功赢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拿下汉中三郡,进位汉中王,此时的刘备,终于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最为辉煌的时刻。
这一年的刘备已经五十八岁,距离刘备走出涿县讨伐黄巾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在这三十五年的时光里,刘备曾经三次家破人亡,六次寄人篱下,足迹遍布天下八州。
刘备出仕时,汉室宗亲可谓遍布天下,他们身居高位,能够调动海量资源,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匡扶汉室的都轮不着刘备,但是,等到三十年后,四十年后,整个天下唯一还打着汉室旗号的,却只剩下刘备一人。
很多人认为刘备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斗争到头也只不过是混了个割据势力,倒不如直接趁早投降曹操,也好早点完成国家实质上的统一。
但是,这种观点实在是有些马后炮的意味,站在刘备的视角来看,他是根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刘备是一个真的认为汉室能够延续千百代的人,如果说刘备一生有什么效仿的对象的话,那大概就是汉光武帝刘秀。王莽篡汉之后,刘秀在极度劣势的情况下奋起抗争,最终将汉朝从历史的车轮下硬生生拖出,最终成功建立了又延续195年的东汉。
或许此时的刘备也一直想做同一件事,只不过他最终未能成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