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河南老农翻修房子,无意翻出一子弹壳,里面藏有红军的借条

擎苍谈历史 2023-04-21 08:39:02

2007年,河南卢氏县兰草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李明山准备对自家的老宅进行重新装修。

李明山家中的老房是两间夯土房,老房已经上了年龄了,在岁月的摧残之下,墙体早已斑驳。

由于年代久远,哪怕是村里哪怕最老的老人,也说不上来这间房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的,就连李明山也只清楚从他奶奶辈就已经生活在这里了。

李明山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老屋里也没有留下什么稀罕物,除了几件摇摇欲坠的木家具以外,再无其他。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工人们开始着手进行拆除时,却意外的从墙体缝隙里抠出了一枚子弹壳,看到眼前这一幕,包括李明山在内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更令人意外的是。当仔细研究了这枚子弹以后,李明山居然从子弹壳内部抽出来了一张纸条:

“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苞)谷五斗,食盐三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

看到这张纸条,李明山顿时愣住了,纸条中的李大娘正是他的奶奶项小翠,而且奶奶生前也曾经提到过,早年曾经借给红军粮食和盐,基本上可以断定,信中的李大娘就是自己的奶奶。但真正令李明山感到不解的是,对于这张借条的存在,自己居然丝毫不知情。这让人不由好奇,在这张纸条背后又有着哪些故事?

时隔73年的红军借条

推算一下借条上的时间,甲戌年是过去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2007年以前最近的甲戌年年有两个:一个是1994年,一个是1934年。

结合纸条中的内容不难看出,这张纸条写作的具体时间肯定是在1934年。距离李明山发现已经过去了整整73年的历史。

那么这支工农红军手枪连又是哪支部队呢?

根据历史资料的回溯,它大概是红二十五军下辖的手枪连,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准备进入陕南、豫西一带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为了围剿红25军,蒋介石派遣大军对其进行围追堵截,为了能够让大部队进行转移,红二十五军临时派手枪连转移到了到朱阳关东黄沙镇一带,在这里广贴标语,营造出大部队在此的烟雾弹,以此对国民党进行迷惑。

朱阳关东黄沙镇距离河南兰草村是很近的,由此不难推断,红军部队写下这张借条就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事。

二十五军手枪连来到豫西的正值冬日,无法在野外进行驻扎,因此每到夜晚,他们都必须寄宿在老乡家中,而这一次他们就恰好寄宿在了李明山的奶奶项小翠的家中。

25军手枪连来到兰草村时,借宿并不顺利,由于国民党当局对于红军极尽抹黑之能,再加上担心国民党报复,很多老乡都不敢给红军开门。

为了不给老乡添麻烦,红军战士们只能挨家挨户地敲门询问,那就在这时项小翠却主动打开了门,邀请几名红军到自己的家中。

对于红军部队,项小翠是有所了解的。由于她的大儿子早年曾经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死在了军阀内战的战场上,国民党当时在下乡抓壮丁,不但要人,还要抢粮,每次都惹得一番鸡飞狗跳。

而相比之下,红军队伍每次进村都军纪严明,非但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还经常会主动帮助做一些农活,这让项小翠对红军部队一直有所好感。

看到手枪连的战士们没有地方住,还有不少人身上都负了伤,项小翠顿时想到了自己死去的大儿子,心疼不已,因此她便主动提出要红军们住到自己的家中。

起初几个红军战士只表示住在牛棚就行,但是项小翠却态度十分坚持,执意要把几位红军请进屋里:“外面太冷,哪里怎么能住人呢?”最终在项小翠的强烈坚持之下,几名红军战士这才住进了屋,为了让红军们能睡个好觉,他不但把炉火烧得旺旺的,还找来了自家最好的被褥供红军使用。

军民鱼水情

在安顿下来以后,红军战士们就开始准备做饭了,当时红军部队由于忙于转移日夜奔波,断粮是常态,因此他们每顿饭都吃得格外“小心翼翼”。只见几个战士从一个扁扁的布袋里倒出来极少的粮食,再加水熬粥,最终分到每人手上的,只有一小碗几乎数得清粮食粒数的稀粥。

这一幕,被一旁的项小翠看在眼里,她的内心瞬间揪了起来,这一小碗粥连自己一个女人都吃不饱,又何谈几个青壮年呢?

此时的项小翠或许并不清楚红军在从事一项什么样的事业,但是她明白这些人是在为国家、为老百姓打仗,他们就是百姓最大的英雄,现如今怎么能够让他们这些人吃这么少的饭呢?

于是,项小翠没有任何犹豫,她直接拿出了自己家的苞谷面,熬了满满一大锅的稠粥,送给红军。

对于项小翠的热情,几个红军战士连连推脱拒绝,表示部队里是有纪律的,不能拿百姓一针一线。

项小翠却表示粥已经熬出来了,如果他们不吃那就浪费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浪费就是最大的犯罪,项小翠这一句话,成功地堵上了红军战士所有的托辞。

最终,盛情难却,几个战士还是接受了项小翠的好意。

项小翠的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在这里有饱饭、有一间温暖的屋子,身处于此,几个红军战士仿佛暂时忘却了残酷的战争,在吃完饭以后他们很快便陷入梦乡,这是他们奔波几个月来睡的第一个安稳觉,很有可能也是最后一个。

第2天一大早,红军部队就准备上路了,但等到部队集结完毕,准备走时。项小翠却突然跑了过来,手里还拎着一只沉重的大口袋。

原来在昨天夜里,他熬夜把自己家除了口粮以外所有的苞谷面,都做成了干粮,以此来作为红军部队赶路时的口粮, 除了这些宝贵的粮食以外,项小翠还拿出了另一样堪称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一袋食盐!

红军部队常年长途跋涉,所需要的盐分补充是极大的,而食盐的获取又并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很多地方压根就不产盐,红军身份特殊,在国统区也很难正大光明的去买,可以说,项小翠的一袋子食盐对于已经脱离了大部队的手枪连而言,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东西。

看着这满满两大袋东西,手枪连连长内心复杂,他知道这些东西自己是必须要收下的,这无关贪婪,因为,如果不拿的话,那么他们这支小部队就很有可能撑不到见到大部队的那一天。

但这些东西并不少,粮食约摸着得有五斗,食盐少说也有三斤。

要是真的收下的话,是肯定会给老乡带来巨大损失的,这是红军部队所不愿意看到的,就这样,几个战士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通常情况下,如果迫不得已要拿到老乡东西,红军部队是会进行一定补偿的,要么多给点钱,

要么留下点货物:比如茶叶、烟卷之类。

但此时此刻整个连全连上下,个个都是兜都比脸还干净,他们实在拿不出东西来交换。

虽然项小翠反复表示这些东西是自己自愿给的,不需要红军还。“你们是仁义之师,一定能打下天下,这些东西不需要你们来还。”

但最终思考再三以后,连长还是决定给项小翠打下一个借条,等到将来有红军部队返回时,项小翠可以凭借这一借条,随时到部队里去领。

起初项小翠是连条子都不肯收下的,架不住连长的态度却十分坚决,表示如果不打借条的话,那么就是违反纪律,上级是要惩罚问责的,直到这时项小翠才同意,只好收下了这张借条。

在纸条上,手枪连连长郑重的写下:“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苞)谷五斗,食盐三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

为了防止这张借条丢失或损坏,几个红军战士还特地找来了一枚子弹壳,将纸条卷好塞进弹壳里,再交给项小翠,做完这一切之后,红军部队便上路了。

红军部队走之后,项小翠便立马把这张借条藏到了自家房子的夹缝里并且用砖土封好,一来,现在正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如果被人发现,那么势必会引起国民党的报复,惹来不必要麻烦。

二来,项小翠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拿出这张借条去向红军部队要粮,但这毕竟也是红军留给自己的唯一物件,项小翠也不舍得扔掉,于是便索性把它封在了自家墙里,永远不拿出来。

此时的项小翠大概没有想到,在时隔七十三年以后,这张借条会因为一个意外,再度重见天日。

李明山的决定:无偿捐献

2007年李明山发现这张字条的时候,项小翠已经去世多年。

看到字条的一瞬间,李明山便想起早年自己的奶奶曾经讲过帮助红军的故事,当时的李明山以为这场帮助只是随便给做了一顿饭,没啥了不起的,更谈不上非要还这份“人情”回来,也就没放在心上。

但他想不到,自己的奶奶当年居然足足借给了红军五斗、70斤粮食!

七十斤粮食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1949年新中国时期的统计,当时的全国国粮食平均亩产仅为68.6公斤,也就是说,70斤粮食相当于大半亩地一年的收成。

李明山的爷爷早逝,当时家里只有奶奶项小翠一口人,对于一个寡妇而言,拿出这么多东西绝对不算少,相当于一次性捐出自己小半年的口粮。

但更令李明山感到惊奇的是,自己的奶奶居然从来没有兑换这张借条。

红军部队打下的借条时效性是有保障的。无论是八路军、解放军时期还是建国之后,只要借条能够证实真伪,那就一定会连本带利的还,就算实在见不到军队,找到当地人民政府换也是可以的,甚至比纸币还要保值。

自己家里不算富裕,从小到大遇到过不少的难处,但无论多么贫穷,奶奶从来没有提到过这张借条。

如果不是这一次修老宅,他恐怕还要一直蒙在鼓里。在李明山的眼中,自己的奶奶是一个很普通的老人,她裹着小脚,身材佝偻,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但是在这一刻,奶奶的形象却无比的高大。

李明山大致可以猜出,奶奶正是害怕子孙们去向政府要,给国家添麻烦,才一直没有透露这张纸条。

想到这里,李明山的眼泪就不禁流了下来。

李明山发现红军时期的借条,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村不少人都曾经跑到他的家里来,想要看一看这张借条。

有人曾经劝过李明山,让他可以拿着这张纸条到政府去要钱,现在要可就不是70斤粮食这么简单了,连本带利估计要个几千块钱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人建议让李明山把这张纸条卖掉,毕竟时隔70多年,这大小也算是一个文物了,运气好的话,卖个上万块钱都有可能。

无论别人怎么劝,李明山的态度都十分坚定,那就是打死也不卖,这可以算是奶奶留给自己唯一的遗物了,如果自己为了点蝇头小利就把它卖掉,那奶奶的在天之灵也会骂自己,这绝对不是用钱能够衡量的。

最终思考再三以后,李明山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把这张借条,连同这枚弹壳,一并捐献给博物馆,让后人们永远记住这段军民鱼水情。

幸运的是经过一番联络以后,李明山联系到了红军25军纪念馆,听到有老乡有红25军打下的借条,博物馆十分感兴趣,最终在确定这条真伪以后,博物馆方面就把这张借条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永久收藏。

在如今的眼光来,70斤粮食并不算多,但是这70斤粮食所承载的,却是那段沉重的历史,和百姓对共产党人的无限支持与信任。

0 阅读:30
擎苍谈历史

擎苍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