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的8月12日,朱棣在榆木川卧床不起,生命垂危,只剩最后一口气了,却突然满眼悔恨,拼尽全力说了一句:“夏原吉爱(护)我!”然后带着遗憾离开了。
倘若不翻看史书查阅,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夏原吉是谁?他到底是何身份?也不明白朱棣临终前为何会对他念念不忘?
明朝历史上,夏原吉并不是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不过官也不小,当上了户部尚书。他也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传奇经历,履历非常简单,从洪武年一直到宣德年,历经五朝,均在户部任职。
纵观整个明王朝276年,夏元吉都算是一个奇迹,这二百多年间共换了127个户部尚书,平均每个就是干了两年多,有的只干了几个月,而夏原吉却干了27年之久,堪称屹立不倒的政治楷模。
最重要的是,夏原吉任职期间是在洪武和永乐年间,这才是奇迹的根源。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穷人出身,年少时吃尽了人世间的苦头,平生最痛恨贪官污吏。因此,他当上皇帝以后,对于贪腐行为零容忍,弄出了许多规定来防止朝廷官员贪赃枉法。其中有一条是但凡贪污六十两以上的银子,不用坐牢了,一律直接枭首(即砍头)。
却不料,这贪官污吏是越杀越多,弄得朝廷都来不及补充,许多地方政务根本无官员处理,最后只好让那些罪责较轻的官员带着镣铐去办案,搞出了“犯人审犯人”的千古奇观。
所以说,如果哪个官员能在朱元璋手下干过三年,都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夏原吉一直掌管着户部(相当于现在财政部),每天直接跟钱粮打交道,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夏原吉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夏原吉是湖南湘阴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幸亏他的老丈人招他入赘做女婿,才得以安身立命,考取功名。
23岁那年,夏原吉经由地方官举荐前往京师国子监学习。
有一天,朱元璋偶得空闲,突发奇想来到国子监,想看看在国子监念书的学子们。
走进国子监,他却发现里边空空荡荡的,连学生的影子都没见着,刚想发怒,又瞥见一个人正襟危坐在角落里抄写文章,此人正是夏原吉。
人们常说:“尽人事,听天命”。所谓天命大致是指运气,而人事则要依靠自律。
世间事就是这么巧,朱元璋可能一年都不会去国子监,而学生们出去玩也情有可原,偏偏这一次偶遇,就只有夏原吉这个自律的人在学习,真是说不明也道不清。
不久之后,朱元璋便钦点夏原吉在宫中担任文读官,后来转入户部任职。
夏元吉的过人学识,很快就得到了时任户部尚书郁新的欣赏,在他的栽培之下,六年之后,夏元吉升任户部左侍郎。
不过,即使人有机遇,以及领导的提携,还只是一个人成功的第一步,位居高位而长期不倒,跟一个人的心胸和性格也密不可分。
夏原吉一生当中,最严峻的一次考验是发生在朱棣登基之初。朱棣登基之前,此时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其实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旧臣。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原本就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上抢来的皇位,对于他的旧部自然不想重用,何况夏原吉还掌管整个朝廷的经济命脉。
至于朱棣最后为何还会重用夏原吉,背后的原因史料并没有记载,只能从后来发生的事情去推测。
朱棣交给夏原吉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往浙西治水。当时吴淞江发大水,弄得老百姓颗粒无收,苦不堪言,这是一件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朱棣对于夏原吉的一次考验。
毕竟夏原吉是前朝旧臣,如果他的才能值得信任,品行廉洁,办事勤勉的话,就姑且留下来,倘若他的工作能力不行,也就直接扫地出门了。
夏原吉当时并没有想得太多,皇命难违,赶赴浙西,仍旧以一贯的勤勉,兢兢业业的作风做事情。
有一天,夏元吉正在浙江治水的工作中,突然有人给他送来了一堆水利书籍,说是朱棣派专人给他送来的。
当时,夏元吉很纳闷:我不缺水利书籍,皇上为什么要给我送书来呢?经过几天苦思冥想之后,夏元吉最终明白了朱棣赐书的真正用意。
那就是,朱棣心里其实一直带着一个篡位的包袱。所以他在很多形式上要做得更加极端,更加果决一些。他要竭力表现出来自己是一个能干的帝王,他一定想要后世留名……
最终,夏原吉效仿大禹治水引三江入海的办法,一举根治了江南水患。
通过这件事情,夏原吉也对朱棣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看法。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谋”。夏原吉虽为臣子,可以给帝王服务,但是这个朝代要是不符合他的预期,他大可以辞官而去。现在如此操劳政事,廉洁奉公,也是想为国家和百姓做点实事,既然现在朱棣也有同样的想法,就最好不过了……
同时,夏原吉也明白,朱棣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有为之君,登基不久就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朝贡、赋税、劳役等制度,并且这些制度都非常简便易行,为明代初期著名的永乐盛世拉开了序幕。
而通过浙西治水,让朱棣和夏原吉这对君臣有了默契,对彼此的政治理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事实上,朱棣的大名之所以能够彪炳青史,也正是因为夏原吉这个幕后功臣。
因为朱棣的皇位在世人眼里,怎么都有些不那么“名正言顺”,所以他要拼命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皇帝,比别人干得更好,这样一来,那就必须做成几件大事,足以影响后世的大事。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大事需要花大钱,这时夏原吉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比如编修《永乐大典》,全书共计22937卷,11095册,大概三亿七千万字,可以说把天下各种各样的书都要归集起来,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为了修订永乐大典,朱棣投入了多大的成本呢?光是购买图书就近8000种,动用人员2000多人,前后总共花了六年时间。至于总共要花费多少银两,恐怕没法算清楚。
还有就是著名的郑和六下西洋。据史料记载,郑和下一次西洋就要耗费白银六百万两,这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且还不包括造船和修船的费用。
当时郑和的宝船,那可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巨轮”,它比哥伦布航海的旗舰足足大了100倍,如果现在要仿造一艘这样的宝船,造价得上亿人民币。
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迁都。当年朱棣迁都,无数大臣都表示反对,因为当时南京的明王宫,无论是规模还是精美程度,跟北京故宫相比,都毫不逊色。
按照一种流传广泛的说法,朱棣迁都北京,是为了加强明朝帝国对于北方的防卫,为了更有效地遏制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即所谓“天子守国门”的版本。
众人皆知,长城在冷兵器时代,可是中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防卫工程。但是在明朝,除了在位时间极短的几任皇帝之外,只有朱棣没有修长城,为什么呢?
因为朱棣认为北方没有所谓的防线和国境,那都是咱中华家的领土。他希望的是亲自肃清北元的残余势力,统一大漠南北。
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理解朱棣的伟大的报负,然而夏元吉却从心底里边认同了朱棣的想法。
夏原吉作为户部尚书,工作压力根本无法想象,但是他一直咬着牙想方设法保障紫禁城建设的开支用度。而修建紫禁城先后历时14年,所费钱粮难以估量。
为了尽可能的节省开支,夏原吉也是殚精竭虑,用尽了洪荒之力。
当年郑和从大西洋回来,夏原吉就曾经把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胡椒、苏木等之类的物品折合成月俸禄,然后发给了官员。
夏元吉这么做,第一是国库确实没钱了,钱都被郑和用去下西洋了。
第二是郑和从国外带回来的很多货物,有些稀罕物品,国人从来都没有见过,官员们可以拿去市场换钱,而国库也因此节省了不少开支。
所以说,夏原吉以实物发工资,只是将货物转卖到民间的一种方法,也是在为国家理财。
当然,夏原吉对于朱棣的执政理念有认同的地方,也会有不认同的,并不是一味地唯命是从,也有自己坚持的原则。
当年浙西水患平定之后,有人提出趁河水泛滥,淤肥成田,可以让百姓立即开荒耕作。朱棣听了自然高兴万分,让户部立即执行,可是这个命令却被夏元吉给马上劝阻了。
夏原吉认为因为水患问题,当地百姓已经疲惫至极,不宜加派劳作,而且当时已经过了耕种时间,强行开荒于国于民都不利,反而会让老百姓产生怨恨情绪,导致社会不安定的情况发生。
朱棣把他的话听进去了,这件事情后来才不了了之,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话,就能看出夏元吉的为官原则。
朱棣在位20年,还干了一件大事,曾五度进击漠北,所用军费那也是不计其数,还是夏元吉要兜底。
夏元吉是朱棣坚定的支持者,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和理想。不过,朱棣要第五次出兵之时,夏元吉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一直坚决表示反对。
一来是因为连年征战的确给百姓增加了不少沉重的负担,二来则是朱棣已经60多岁了,身体大不如前,如果要有个三长两短,对于国家的未来走向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这一回,朱棣听不进去了,就在驾崩之前一年,发动了他一生当中的第五次北征,也是最后一次北征。
夏原吉或许是实在兜不住了,以前连办了那么多件大事,大明朝国库早已空虚,于是便苦苦谏阻。
朱棣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最后龙颜大怒,一气之下,就把夏元吉下了诏狱,还派锦衣卫去抄了他的家。
锦衣卫到了夏元吉家里,个个都不由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堂堂户部尚书的家里,只有布衣瓦罐,压根就找不出一件像样的东西来,更别提值钱的物件了,甚至家里边连个佣人都没有……
要知道,此时夏原吉执掌户部近二十多年了,每天从他的手里出去的钱粮那都不是小数目。
一个人一时不贪很容易,可是要一生都清廉却难如登天,夏原吉却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肥了朝廷,瘦了自己,跟钱粮打了一辈子交道,却从不占半点便宜。
或许,也可以说,这就是夏原吉能够在明朝政坛长期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比较可惜的是,朱棣直到临终之前才终于明白夏原吉的良苦用心。因此,他才会在弥留之际,说出那句“夏原吉爱护我”的遗言。
不过也好,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肯定是听进去了,就在朱棣驾崩三天之后,立刻着急忙慌地去了一趟监狱。
朱高炽虽然是太子,也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可是也有朱高煦这个实力强劲的对手,同样也在惦记着皇位。自古皇权之争,一子落错,就是满盘皆输,即有可能沦为臣子,或者人头落地,谁都不敢丝毫大意。
所有的亲信都以为,朱高炽这一次跑去监狱,一定是去释放自己的老师杨璞,令人意外的是,却是去释放夏原吉!
听到朱棣病亡的噩耗,夏原吉大声哭倒在地,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觉得天都要塌了……
朱高炽安抚许久,诚心与他商议丧礼事宜,再三询问赦免诏书该写什么,随后将他释放出狱。
不久,夏原吉官复原职,还被朱高炽赐以少保兼太子少傅的头衔,再次得到重用。
夏原吉认为,目前朝廷应该赈济饥民,减省赋役,停罢下西洋的取宝船……朱高炽全部一一听从了。
正是因为夏原吉提出并开展的一系列惠民利国的良策,才有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繁华实现。
《明史》记载,夏原吉在任五朝户部尚书期间,“吏治修明”,“民风和乐”,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也就难怪朱棣一直对夏原吉另眼相看,青睐有加,总是对其如此信任和赏识,甚至临终前也都念念不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