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中一幽人丨马良书

寻巧随心文化 2024-11-03 20:56:46

书画家简介

马良书,1966年生,湖北郧西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又见大秦岭之三》44x31cm

桃花源中一幽人

文 / 韩朝

认识马良书,是在我入清华园之前。那时他还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读博,导师是刘巨德先生。我们在国际艺苑的一个展览上初次相遇,后来在一位共同的朋友那里又一次见到,一来二往,便相识了。2006年我入得刘先生门下,良书兄算是我的同门师兄了。他长我几岁,见识自然在我的学习之列。写评论,写人写画,熟悉自然是好事,是下笔有的可言,有的可写,便于深入。我与良书,既是这样。

良书是湖北人,在湖北读书求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湖北美术学院任教。楚文化的浪漫与厚重,想必对他影响不小,他的画里亦是能够见到如此涵养。再后来他考博士到北京,算是有了兼容南北的契机。

第一次见良书,便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一脸看起来很有风度的胡子,是个不错的标志。我不知道他的胡须是何时蓄起来的,见到他时就已然浓密可观。我的另一个师兄张映辉,与他同时,也是看一眼就能够记住的人物。映辉头发少,绝顶,有点像列宁。良书姓马,又有像马克思的胡子。在校时就有人开玩笑说,一个马克思,一个列宁。这玩笑一传开便得到了认可和传播。总之,良书是一个容易被记住的人物。当然,人们也可以联系到民国时期的某些先生,良书似乎还有老派文人的风范,或许在他心中,一如在我心中,那是一个美妙年代。

良书早年画人物画,画的厚重实在,和他本人的形象有某种近似的气质。2004年良书从清华美院毕业后,逐渐从人物画转入山水画。这一转向,我认为是他从描画外在世界转入内心自我审美的一个开端。寄情山水,想必与他的性情更加贴近了。

每次见良书的作品,总有一些新的变化,总能够见出推进。他且行且悟,且行且画,用一怀安然清宁的心思去画。良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他有很好的理论洞察力,能够不断挖掘到深层的理念和精神推动自身的绘画创作。对于绘画形态、艺术传统、当代语境、现实生态和价值取向,良书有着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

读他的作品,不老派,有新意。良书的着力点在当代,这是他对传统与当下审视后得出的准确选择。他画的是南方的山水或风景,是他的故乡的真山真水。他的故乡,桃红柳绿,有股清新气息。他的画也是,清新自然,当代感强。他不囿于传统笔墨成法与山水样式,自觉地避开司空见惯的大山大水。他一边深入观照造化,一边进行意匠加工。他的山水画,造境别致,生意盎然。多采用方构图,以直线结构画面,在纵横交错间布置关系,下笔落墨简洁明确,操持自如。看得出,良书脱开传统程式,亦以构建新的笔墨关系为契机,于是选取相对平远的山水景色,利用房屋的直线结构与黑白关系,破除传统山水图示的约束,简化山石树木的某些细节,强化墨色的层次变化,淡化线条的传统样态,代之以浑然整体的艺术处理,以此凸显画家对于山水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表达。良书在写生与胸臆之间,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到了一种与自然对话的山水语言。他似乎更钟情于生活味显在的山水,这种山水,可游可居,负载着桃花源般的田园诗意和人类最美好的心理期许。在细节处理上,良书亦能觅得时代讯息,比如,用粉绿和桃红昭示画面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巧妙地切入到当代艺术情境。

良书用画笔描写着所见、所闻、所感,释然沛然,悉数呈现的好。良书山水的佳处,即在于此。而且,他善于建构一种符号化的意象,让人容易记住。和他的美髯公形象一样,那些柳绿桃红以及交错的田地成了他山水造境的符号和象征。行家感觉得出,良书对于自然形态和画面形态都能够了然,所以长于造境,自得血脉贯通、首尾照应之妙,心手两应,皆随其便,自得林泉雅致。观者的目光会随着山石树木田地水塘的陡转而移步易景,引发诸多沉思默想。

良书从小在山里长大。他的童年记忆、视觉经验皆以山水为本色、为根底。当他于几案展玩,触目便见山水空濛,恰恰是生命深处性灵的唤醒,与造化之神奇相互感应。因为是现实之景,故而他的画不见艰涩,但见质朴自然,换句话说,他是描画眼前美妙,不是冥想,而其手法与意境之新,却能够令观者领略心思的浪漫,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确是在朴素的情境中抒情表意,而又能遥接楚文化的脉息了。

良书兄近些年放下了不少东西,渐次远离尘世喧嚣,他有着清醒自在、喜乐平常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他的内心一定有林间清风,可以静下来,将满腹经纶齐聚笔端。在他的山水田园里,春风和煦,烟雨空蒙,雨露亦是静美的。我能够体味到他的山水画有种重返自然后的安静淡泊。驻足在他的作品前,一点一点,便能找回我们平常忽略了的美丽。在某个时刻邂逅马良书和他的山水,你一定会说:马良书,真是桃花源中一幽人。

/ 作品欣赏/

▲《在涠洲岛看海》50X60cm

▲《梁家坡村写生之四》44x31cm

▲《峪道河村写生》44x31cm

▲《荒垣》68x48cm

▲《冬天的大树》68x48cm

▲《守望》68x48cm

▲《万年青》68x48cm

▲《冷月梅香》33x34.5cm

▲《梅花双喜》33x34.5cm

▲《梅香相伴》33x32cm

▲《红梅映雪》57x22cm

▲《双喜临门》57x22cm



0 阅读:4

寻巧随心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