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说辛苦奋斗了五六年,结果房贷还不起了,车子不值钱了,变成二手老年车,那几年混日子的人,现在陆续买车买房了,住着新房新车!感觉心里好难受!那这自己这几年“996”的努力算什么,算能吃苦吗?
高价买房:
许多人在房价高峰期(尤其一二线城市)通过高杠杆贷款购房,预期房价持续上涨。但近年来,部分城市房价停滞甚至下跌(如三四线城市),加上房贷利率波动,导致房产增值预期落空。购房者面临“资产缩水+高额月供”的双重压力,若收入增长不及预期,还贷负担加剧。
朋友二线城市2019年购房者,如今房价下跌70%!但月供不变,实际资产净值为负。
未购房者虽然错失房价上涨红利,但也避免了高负债风险。在经济下行期,他们保留更多现金流,生活灵活性更高(如换城市工作、应对失业等)。
高峰买车:
汽车是典型贬值资产,几年前贷款购车者可能仍在偿还车贷,而车辆残值已大幅缩水。甚至还未还清的款都能再买一辆新能源车了!随着某迪“秦王扫六合”,现在某迪有些车型,裸车才7万多,如果以旧换新甚至5万多!功能、性价比一点不输以前的好车。
现在养车成本(保险、油费、维修)持续消耗收入,在经济紧缩期成为负担。 而且近年公共交通(如地铁、网约车)和共享出行普及,许多人发现“无车”反而更经济高效。
以前混日子的人:
以前“混日子”的人,其实是低物欲、没有非必要开支的生活方式。这类人群在经济波动中抗风险能力更强,尤其在失业潮或收入下降时,低负债模式使其更容易维持基本生活。
2020年后的转折:疫情冲击、产业结构调整(如教培、互联网裁员)、全球化逆流等因素,导致就业市场不稳定,收入增长放缓甚至下降。早期负债人群的“安全垫”被打破,而低负债群体反而压力小。
当然,有一说一,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点:
第一:在核心城市,早期购房者资产仍可能保值,甚至通过出租获得收益。 第二:当年那些看似“混日子”,实则通过副业、投资或家庭支持实现财务平衡,并非完全消极躺平,只是当年收入不高,通过这6年左右的时间可能攒到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最后跟大家说一句,随着经济波动,如何平衡负债与物质追求,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要预想:一旦发生失业降薪或者贬值,自己能不能承受得住?有没有退路?最起码的生活保障有没有?总不能一失业就失信,一降薪就借钱,一负债就离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