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不是商品,但有人非要给她标价
2025年了,女人依然被明码标价地“卖”进婚姻。以“传统”之名,以“尊重”之义,但逻辑赤裸裸:出资的人拥有使用权。
讲的是尼日利亚的彩礼制度(bride price)。

在一个典型的家庭场景中,一部普通的电影、一句轻描淡写的评论,就能点燃一场关于“所有权”的沉默爆炸。
“不想要彩礼”不是婚姻主张,是对“买卖关系”的拒绝。而回应,通常是:“那我们白养你了?”
女儿不是家人,是投资。不是传承,是资产配置。彩礼不是象征,不是礼仪,不是祝福。是一张收据,是一份债权证明,是“你属于我”的法律背书。
这一逻辑在Efik族的“fattening room”传统中被推到了极致。隔离、喂养、抛光,从肤色到身形,从厨艺到举止——这一切不是为了女孩本身的成长,而是为了“抬价”。
一头“准备出售”的牛也会被喂得肥美。
你读书,是为了涨价。你长得白,是为了涨价。你有工作,是为了涨价。你没谈过恋爱,是为了涨价。
涨给出价的男人看。
所以,在尼日尼亚,女方越“完美”,越像商品。而不是越像一个人。
男人不是挑伴侣,是挑商品。女人不是找归属,是被转让。
彩礼付出之后,婚姻不再平等。不是感情绑定,而是债务合约。“我花了钱,所以你是我的。”这不是情感,是物权。
彩礼不仅让父亲得利,也让丈夫获得一种制度性豁免权。打你、骂你、限制你,甚至榨干你——这些都能用一句“我花钱买的”来正当化。
而女人的父母,作为“收款人”,天然获得了压制她自由的资格。
她不是不想走,是“还没还清”。
不还钱,就不能离婚。这种机制,确保了女人不仅进得去,还出不来。不是婚姻契约,是买断协议。
你若想逃,就得退钱;你退不了,就得继续“服役”。
谁最得利?答案显然不是女人。
男性社会收割了服从,父权结构收割了稳定,家庭系统收割了名誉。
而女人,只能“被拥有”。
更讽刺的是,这一切还被涂抹成“文化传承”。反对彩礼,不是反对传统,而是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他们说:“那是我们的文化。”可他们不说,“那是我们的工具。”
更离谱的是,现代版彩礼制度根本不是原生文化,而是殖民者强加的变形结果。殖民法律将婚姻合同化,把象征性的赠礼变成了实打实的买卖。
所以,当有人喊“拒绝西方女权”时,他口中那个“神圣彩礼”,本质上正是殖民法律移植后的畸形遗产。
他们反“洋思想”,但用“洋逻辑”给女人定价。
男人可以选择是否支付,女人却不能选择是否被定价。她甚至不能决定自己是否是“产品”。
你不能一边说这是爱的象征,一边在谈判桌上讨论她是否“值”这个价。
你不能一边说她是家庭荣耀,一边因她“年纪大了”就要求打折。
你不能一边说婚姻是平等,一边拿彩礼当作“管教权”。
你不能一边说尊重女性,一边让她在不能退钱的合同里煎熬至死。
如果她要走,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家人“退货”。
即便有人说,“我愿意不要彩礼”,那也只是个人拒绝,不是制度性解决。问题的核心从不是“收与不收”,而是“为什么这个制度还在”。
结婚不是买卖。女人不是商品。
但只要还有彩礼制度存在,她就永远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人。
2025年了,我们还在问一个本不该存在的问题:她,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