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对中国部分关键产业产品征收最高145%的关税,十天后,白宫明确表示:这只是起点,不设上限。
这是“关税战”,但不仅仅是关税战。美国正在撕毁自己主导建构的战后全球贸易秩序。从能源到制造,从地缘到资本,这是一次全面的全球权力重构。
表面上看,这是中美两国的对抗升级。但真正焦灼的位置,是欧洲。

中国清洁能源板块在此期间反而出现上涨,原因不是美国放松,而是中国市场早已完成战略转向。电动汽车、电池、光伏设备早就把美国从战略出口名单里划去。真正的增量来自全球南方。从2021年以来,这些国家已贡献了70%的中国清洁能源出口增量。
美国自我设限,全球订单外溢。中国企业绕过美国,加速整合拉美、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成为新全球清洁能源体系的枢纽。
美国的新能源计划因此失速。First Solar等本土企业在政策出台当日股价反跌。因为打击的不止是中国,更是整个上游供应链。而清洁能源项目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
美国用“去中国化”打造所谓“安全供应链”,但现实是:美国没有足够的本地制造产能,也没有能力独立完成绿色转型。高关税带来的,是组件价格飙升、项目成本上升、市场信心流失。
CATL虽然股价下跌,但并未停工。因为其海外产线正加速在匈牙利、印尼、泰国布局。这些工厂背后,对应的是比亚迪、宁德时代、隆基股份等一整条中国清洁能源生态链,正在全速绕开美国。
而美国,在自断经脉的同时,还要盟友站队。这才是这场风暴的真正核心:不是贸易,不是电动车,不是太阳能板,而是阵营选择。
副总统万斯在慕安会上的话很直白:“今天的欧洲,看起来不像冷战赢家。”财长斯科特·贝森特随后补刀:“谁要站中国那边,就是自己割自己的喉咙。”
拜登时代还在模糊应对,特朗普2.0的规则已经明确:跟我,还是跟中国,没有中间地带。
但欧洲,尤其是德国,不在剧本里。
德国制造业的半条命系在中国:奔驰有五分之一股份在中资手中,大众的未来靠中国市场决定。面对美方施压,德国不但没退缩,反而在西班牙、匈牙利等地开放工厂给中国车企。中德“互嵌”,已成现实。
这不是简单的利益绑定,而是结构性依赖。
德国经济过去20年靠三大支柱:俄罗斯能源、中国市场、欧洲一体化。如今能源断链,欧盟内耗,中国是最后的支柱。现在让它在中美之间选边,等于让它自废武功。
特朗普的算盘是通过经济围堵让盟友不得不重构产业链,把资本、技术、工厂搬回美国。但欧洲已经陷入“老龄化+高成本+低增长”的三重困境。它没有美国那样的财政赤字空间,也没有中国那样的基建速度。
换句话说,欧洲没有资本独立重启,也没有勇气彻底选边。
而这恰恰是局势最危险的部分:拖延、犹豫、试图“两边通吃”,可能导致全面误判。在中美双强极化重构下,任何国家、任何企业、任何产业链节点都不可能保持中立。
2025年是关键转折。不仅因为关税升级,也因为地缘板块的“断裂带”已经显形。墨西哥、印度、日本已经明晰靠拢美国。中东、东南亚、非洲则在快速接入中国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重心,从“中美轴”走向“双极嵌套”,出现了结构性脱钩。
全球清洁能源市场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但美国只占中国出口的4%。与之对比,中国整体出口对美比例仍有15%。这意味着:中国清洁能源已完成“脱美”,其他产业还未跟上。
这一点,美国很清楚。因此下手就选定了“未来产业”,目的不是打中国,而是断中国通向西方市场的渠道。欧洲若继续与中国合作,美国将“金融制裁+产业断供+安全压迫”三管齐下逼迫欧洲重新站队。
而一旦欧洲让步,中国制造将被迫向南迁移,加速与全球南方市场融合,最终形成“非西方清洁能源共同体”。这正是特朗普想打破的局面:不让中国拥有全球话语权,不让中国主导未来产业链规则。
所以,这是一次彻底的战略围堵,而不是一次“选战表演”。
这也是一次裂变:全球分工体系裂变为价值观驱动下的政治集团,国际经济秩序裂变为准军事联盟,技术合作裂变为阵营封锁。
回头看,关税只是表象。真正的战场,在认知、在制度、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