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大乱之际,一支名为瓦岗军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崛起,规模达到数十万之众。
当此时,瓦岗军群星闪耀,秦琼、程咬金、魏徵、徐世勣,个个都是英雄豪杰。
领导他们的李密更是被群雄共尊为主,号称隋末第一枭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风光无限的起义军,却在势力达到顶峰后,突然土崩瓦解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瓦岗军昙花一现,最终树倒猢狲散呢?
说到瓦岗军,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翟让。
据史料记载,翟让是东郡韦城(今河南长垣东北)人,早年担任过东郡法曹,主管当地的司法工作。
后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翟让被判了死刑。
好在监狱的牢头看他不一般,悄悄释放,这才捡回一命。
大难不死,翟让一路狂奔到瓦岗。
恰在这时,因不满隋炀帝的暴政,各地起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见此情形,翟让心想自己本就是死刑犯,既然总是一死,不如死得轰轰烈烈,便在瓦岗扯旗造反。
很快,同郡的单雄信、徐世勣前来投奔。
由于他们以瓦岗为根据地,故称瓦岗军。
这就是瓦岗军的起义背景,看起来很草率,十分的抽象。
瓦岗军成立后,又吸引了邴元真、贾雄、翟弘(翟让的哥哥)等人入伙。
人一多,吃饭就成了问题。
为此,瓦岗军在附近打家劫舍,今天抢劫来往商旅,明天跑到老乡家里抢点粮食。
久而久之,徐世勣很不好意思。
他是富二代,史书称“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在东郡当地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
于是在一次会议上,徐世勣便对说翟让:“咱们总这么嚯嚯乡里也不是个办法,我现在都没脸回家了。荥阳、梁郡靠近永济渠,来往的运粮船和商旅行人非常多,足可自给自足,不如去那里抢。”
翟让认为可行,遂转移阵地,开始在永济渠沿岸抢劫来往船只,大发一笔横财。
有了钱,自然就要继续招人。
拜隋炀帝所赐,隋朝这会最不缺的资源就是人。瓦岗军很快就扩充至一万余人。
但随着队伍壮大,又冒出个新问题——翟让能力不足,瓦岗军始终是草台班子。与隋军几次交手,都被揍得狼狈逃窜。
这种情况持续了数年。直到李密入伙,才让瓦岗军脱胎换骨,继而名扬天下。
李密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是西魏柱国大将军李弼,祖父李曜是北周邢国公,父亲李宽是隋朝的上柱国、蒲山郡公。
李宽去世后,李密承袭爵位,任左亲卫府大都督,负责贴身保护皇帝。
按理说,李密这种出身没必要反隋。
但他打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
有一次,隋炀帝看到李密站岗的时候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便让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给李密重新安排工作。
宇文述委婉地转达了隋炀帝的意思,劝李密回家读书。
读书好啊,将来大有可为。
李密本来也不想站一辈子岗,便借病辞职,回家专心读书。
后来有一天,李密骑着一头黄牛,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着《项羽传》,牛角上还挂着一套《汉书》,准备去拜访国子监助教包恺。
恰好,权臣杨素带着儿子杨玄前往国子监报名。
杨素看到这幕“牛角挂书”,很感兴趣,便跟在后面问道:“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
李密认识杨素,连忙下牛拜了两拜,称自己是蒲山郡公李密。
随后一番攀谈,杨素认可了李密的学识。
也正是因为这场偶遇,李密和杨玄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公元613年,趁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杨玄感起兵叛乱。
李密得知此事,也跑去凑热闹,多次为杨玄感建言献策。
但由于决策失误,杨玄感最终兵败自杀。
李密也因为参与谋逆,沦为通缉犯,全家被杀。
不久后,李密在逃往潼关的路上被捉住。
隋炀帝当时正在高阳县,得知李密被擒,命人将其押到高阳,准备当面折磨。
李密心知必死无疑,遂与同伙凑钱贿赂押送官员,还怂恿他们每晚吃吃喝喝。
待官兵防备松懈,李密等人凿穿墙壁逃走。投奔了平原县的义军头目郝孝德。
李密此时多少还有点天真,居然向郝孝德提出了灭隋之策。
结果不出所料,郝孝德表示自己造反只是不想饿死,对灭隋毫无兴趣。
其实这也很正常,人家一个卖葱油饼的,你跟人谈上市,感兴趣就是有鬼了。
见郝孝德一心做山大王,李密只得带着同伴离开。
这一路上,众人无处安身,惨到要靠吃树皮充饥。
大家一寻思,还是分手算了,各求活路。
李密与同伴分别后,逃到淮阳,化名刘智远,在当地做起了教书先生。
这段日子,李密倒是安稳,不用东奔西逃了。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有一天,李密借酒消愁,即兴作诗一首。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如此有水平的诗,一般的教书先生能哪写的出来?
有人觉得不正常,便将此事汇报给淮阳太守赵佗。
赵佗闻讯,派人搜捕。李密只好收拾行囊,工资也不要了,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后来,李密来到雍丘,投奔了妹夫、雍丘县令丘君明。
丘君明不敢收留,便将其安置在了当地游侠王季才的家中。
王季才也是个不安分的主儿,见李密来投,不仅不怕,反而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颇似当年吕太公慧眼识珠,押宝刘邦。
娶了老婆,李密在王季才家住下,又过了一段安稳日子。
可好景不长,丘君明的从子丘怀义发现了李密行踪。
这个白眼狼当即向朝廷检举揭发。
隋炀帝下旨缉拿,恰巧李密当时不在家,逃过一劫。
丘君明和王季才就倒霉了,被朝廷以知情不报为由,处以极刑。
得知妹夫和岳父遇害,李密怒不可遏。
怀着对隋炀帝的切齿之仇。李密决定不躲了,誓要将自己失去的一切都夺回来!
这一次,李密没有再像无头苍蝇一样的乱转。而是有明确目标——投奔瓦岗军。
为了能面试成功,李密没有直接上瓦岗,而是先与瓦岗寨附近的几股反贼小团伙拉关系,宣扬他的“亡隋主张”。
这些小团伙的头目和郝孝德一样,没见过啥世面。所以起初嗤之以鼻。
李密没有气馁,继续游说。
加之当时盛传“杨氏将灭,李氏将兴”。
于是在李密的不断忽悠下,众头目中的王伯当被说动,认为李密“天命在身”。
后来经王伯当引荐,李密拜见翟让,入伙瓦岗寨。
不过,李密加入瓦岗军之初,也不受待见。
这倒不是瓦岗军不识货,而是李密名气太大了,大家担心引火烧身。当时有人还怂恿翟让杀掉李密。
翟让虽然没同意,却仍然将李密关押在了军营之外。
就在李密身陷囹圄之际,又是王伯当帮忙带话,将翟让比作刘邦、项羽,反问翟让难道就安心当个土匪头子吗?
翟让毕竟做过高级公务员,不同于一般反贼头目。便释放了李密,派他去收编瓦岗寨附近的小毛贼。
接下来的几天,李密单枪匹马,游说“列贼”,顺利完成任务。
见李密确有本事,翟让将他引入到瓦岗军核心团队。
就这样,经过三年的磨砺和捶打,李密终于从一个流浪汉,变成了合伙人。
既然是合伙创业,李密与翟让自然就是无话不谈。
有一天,两人聊天时,李密来了这么一句:“老大,虽然咱们现在称霸一方,可有些隐患也不得不除啊!”
翟让一头雾水,问道:“你倒是说说,有何隐患?”
李密表示:“咱们以抢劫为生,收入不稳定。长此以往,一旦人马疲乏,大敌压境,该如何应对?我建议直取荥阳,休整部队,筹积粮草,待时机成熟,争雄天下!”
不得不说,李密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从地理位置来看,荥阳至少有两个重要战略价值。
一是荥阳以西有个兴洛仓(又叫洛口仓)。
这可是隋朝的国家级粮仓,储有两千多万石粮食。如果能拿下,瓦岗军的粮草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二是荥阳距离洛阳较近。
按照当时的潜规则,谁靠洛阳近,谁就占据夺城的先机。
李密“攻取荥阳,争雄天下”的建议,犹如平地一声惊雷,点燃了翟让的雄心。随即派兵包围了荥阳。
得知荥阳告急,隋炀帝特派“头号名将”张须陀前来镇压瓦岗军。
此前,张须陀灭了不少起义军,声名远扬。翟让担心打不过,当即就要“战略转移”。
见翟让要跑,李密出言劝阻:“张须陀有勇无谋,他的队伍又连续转战,现在士气估计已经掉了一半。您只管摆开阵势等着,我来替您打败他。”
徐世勣也在一旁帮腔:“大丈夫当战死沙场,岂可做缩头乌龟?”
主战的意见占了上风,翟让也只得应战。
此役,李密分出一千精兵埋伏在树林里。安排翟让率主力迎敌。
张须陀有擒贼先擒王的习惯,见到翟让就穷追猛打。
翟让按计划,边打边撤。
张须陀随即下令追击。
为了确保不被瓦岗军打伏击,张须陀刻意与翟让保持了十里的距离。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翟让与李密布下的伏击圈,相隔也是十余里。
也就是说,当翟让停止撤退时,张须陀正好站在了李密的伏击圈内。
转眼间,双方攻守易形。
李密与翟让前后夹攻。徐世勣、王伯当等人也相继赶来增援。
激战一番后,张须陀奋战而死。瓦岗军则趁势攻取了荥阳城。
打了胜仗,接下来该论功行赏了。
但当大家都很好奇,李密会得到什么赏赐时,翟让却突然宣布:以后让李密单独统率一支队伍。
让李密独立带团队,看似是信任的表现,实则不然。
因为乱世的江湖法则从来都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
此前,翟让统领徐世勣等人与隋朝官军交手,几乎就没打过胜仗。
李密来了,还是这些人,却能一战斩杀张须陀。
这就充分说明了李密牛批,跟着他混有前途。翟让不行,跟着他混没前途。
翟让知道自己比不上李密,也知道大伙心里想什么。
既然无力抗衡,不如分家过日子。
至于李密,他给自己的定位本来也是创业者。如果能自立门户,自然是求之不得。心里美滋滋的。
为了拉拢手下将士,李密将抢劫来的金银珠宝全都分给下属。人人有份!
同时为了团结瓦岗军,李密还要求手下将士不要与翟让的部下发生冲突。
过了一段时间,李密向翟让建议:“昏君杨广偏安扬州。现在洛阳城政令不一,人心也不稳。您若是亲统大军,必能拿下兴洛仓。到时候我们散发粮食,救济穷苦百姓,各地群众必然归附。这个时机不能错失!”
兴洛仓遗迹
这其实是先前就定下的决议。
但翟让此事却萌生了退意,打算回瓦岗寨养老。
为避免瓦岗军分裂,李密只得反复劝说。
一番好说歹说,翟让总算是同意了。
公元617年春,李密、翟让率七千名精兵从阳城向北出发,跨过方山,攻克兴洛仓。
紧接着,瓦岗军开仓放粮,赈济饥民。
一时间,李密的大名传遍天下,百姓纷纷赶来投靠。瓦岗军由此猛增至几十万人。
另一边,丢了兴洛仓,洛阳城内的粮食就不足了。
为了夺回“粮袋子”,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两万多人讨伐李密。
同时杨侗又令驻守虎牢关的裴仁基出兵协助刘长恭。
刘长恭很奇葩,在有张须陀这个前车之鉴的情况下,他居然认为瓦岗军是乌合之众。只要自己出手,定能马到成功。
于是为了抢头功,刘仁恭也不等裴仁基到来便发起突击。
李密的策略不变,仍是让翟让率军应战,接着佯装败退。
刘长恭不明所以,下令追击,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裴仁基走到半路,得知刘长恭仅以身免,果断下令撤退。
此战之后,在贾雄的建议下,翟让主动让位,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
李密按流程推让了三次后,在巩县城南祭天登位,自封魏公,并册封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房彦藻为元帅府左长史,邴元真为元帅府右长史,杨德方为元帅府左司马,郑德韬为元帅府右司马,祖君彦为元帅府记室。
这其中,除了房彦藻和祖君彦,其余都是追随翟让创业的公司元老。
李密将这些人安排在重要岗位,说明他虽然贵为首领,可翟让的势力也不小。存在被翟让推翻的可能。
做完这一切,李密命人在兴洛仓附近建造了一座周长四十里的城池,名为洛口城。
接下来,为了拿下洛阳,李密率军横扫安陆、汝南、淮安、济阳等地,威震中原。
见瓦岗军势大,包括程咬金在内的关东义军头目纷纷归顺。就连当初抓捕过李密的淮阳太守赵陀也献城以降。
周围的势力都归顺了,裴仁基独木难支,便献出虎牢关,率麾下猛将秦琼、罗士信归顺了李密。
裴仁基归降后,李密派他和山东长白山贼寇首领孟让一起攻打回洛仓。
回洛仓在洛阳城北,也是一座国家级粮仓。
如果这个“粮袋子”再不保,洛阳守军就真的要饿死了。
这一战,裴仁基和孟让起先成功袭击了回洛仓。
但这两位也是奇葩,仗还没打完,就焚烧天津桥,纵兵抢掠居民。
而就在他们专心洗劫时,洛阳隋军偷偷摸到身后,发动猛烈反击。
一场恶战后,裴仁基和孟让大败,只得退守巩县。
虚惊一场,杨侗派人到回洛仓运米入城,同时在城外布置了九座营寨,每座营寨派五千人据守。
李密获悉情报,亲率大军偷袭回洛仓,取仓米二百余万石。接着又在洛阳老城(汉魏洛阳城)击败了刘长恭、段达等人率领七万大军。
占据回洛仓后,李密命祖君彦撰《讨隋檄文》,揭发隋炀帝十条大罪,号召天下豪杰一起灭隋。
檄文发出,九州震动,杨侗派人到扬州请隋炀帝北上,以救危亡。
隋炀帝此时已经毫无斗志,不敢回去。但洛阳也不能不救,便令涿郡留守薛世雄率三万幽燕精兵南下,江都通守王世充率两万江淮劲卒北上;又令王隆、韦霁、王辩、孟善谊等部受薛世雄节度,势要剿灭瓦岗军。
委任状下发不久,薛世雄因所部遭到窦建德袭击,损失惨重,抑郁而死。
于是,隋炀帝便改任王世充为援洛大军总指挥。
王世充远在扬州,一时半会来不了,李密手握先机。
但洛阳这个地方很奇怪,看似易攻难守,实则城防坚固,短时间内别想攻破。
由于一时攻不下,李密的幕僚柴孝和便建议:别打洛阳了。关中阻山带河,项羽当年背之而亡,刘邦都之而霸。照我看,不如让裴仁基镇守回洛仓,翟让镇守洛口仓,您亲率一支精兵突袭关中。只要拿下长安,灭亡大隋指日可待!
柴孝和的主张,其实早在杨玄感叛乱时,李密就提出过。
他认为袭据涿郡,扼守山海关,使隋军主力溃散关外是上策;攻占长安是中策;下策才是攻打洛阳。
只是杨玄感不听,才在洛阳城下折戟沉沙。
如今,李密也面临了同样的难题——到底是奇袭关中,还是继续在洛阳城下死耗。
历史给了李密选择命运的机遇,遗憾的是,他选择了后者。
当然,如果从全局考虑,李密的选择也有他的道理。
瓦岗军成分复杂,既有绿林好汉,也有隋朝旧臣。如果把这些人留在关东,势必会各自称王称霸。而一旦李密在长安又遭遇滑铁卢,瓦岗军就完了。
说到底,李密弩马恋栈,也是出于无奈。
他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中间虚度的三年,导致他缺乏核心班底,输不起。
翟让倒是有较强的核心班底,可这位老哥一心想回瓦岗寨养老。李密对他也不放心。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为了攻破洛阳,李密每天都在奋战,结果一不小心,中箭负伤。
听说李密受伤,洛阳隋军趁势进攻,连斩杨德方、郑德韬等多员瓦岗军将领。
见此情形,李密仰天长叹,只得放弃回洛仓,返回兴洛仓。
李密在洛阳牵制了大量隋军,这就给另一股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公元617年六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太原)起兵。
同年九月,唐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留给李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就在这时,河南、山东爆发洪灾。
为了笼络人心,隋炀帝下旨开放黎阳仓,救济百姓。
隋末老百姓之所以造反,无非就是吃不饱。
老百姓要是吃饱了,就没人造反了。
于是,李密当即令徐世勣抢占黎阳仓,并向百姓分发粮食。
这么一来,又有二十万人投靠了瓦岗军。
见瓦岗军兵强马壮,武阳、武安、永安、义阳、弋阳等地的隋朝官吏相继投降。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魏徵。
李密发现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为元帅府文学参军。
但魏徵提的建议,李密并未重视。
到目前为止,李密控制着兴洛仓和黎阳仓,对回洛仓也形成威慑。
而洛阳就惨了,城内粮食价格飞涨,军心民心随时都会崩溃。
一个叫徐洪客的道士断定李密能问鼎天下,便写信建议李密直接攻打扬州,擒杨广以号令天下。
李密深以为然。但大军还未行动,各路隋军就已赶到了洛阳。
公元617年十月二十五日,洛水边上,王世充与李密展开大战。
此役,瓦岗军在隋军的围攻下,很多人掉到洛水淹死,柴孝和也在其中。
李密得知柴孝和遇难,痛哭不已。决心为其报仇。
第二天,双方再战,李密趁两军厮杀之际,绕到隋军后方搞偷袭,大获全胜。
杨侗听说王世充兵败,急眼了,夹枪带棒地暗讽王世充。
王世充既惭愧又恐惧,只能主动请命,与李密再次决战。
十一月初九,王世充在石子河(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县境内)对瓦岗军发起攻击。
李密故意将战线拉开,用翟让做诱饵,在后方设下埋伏。
这套战法已经玩了无数次,但由于王世充急于立功,隋军又中了埋伏,大败亏输。
至此,隋炀帝安排的洛阳反击战,宣告流产。
然而就在瓦岗军上下欢欣鼓舞之际,李密却设下鸿门宴,做掉了翟让。自毁前途。
此前,翟让的部将王儒信曾劝他夺回领导权。
翟弘也说:“皇帝只能由我们翟家人做,怎能送给别人!如果你不做,就该我来做。”
虽然翟让听后哈哈大笑,没怎么当回事。
可李密得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就在这时,与翟让有矛盾的房彦藻也跳出来火上浇油,说翟让瞧不起李密。
还说“翟让刚愎贪婪,有无君之心,应早图之”。
李密其实对翟让很有信任度,深信这位大哥不会害自己。
只是他无法预测、也无法掌控翟让背后的那些人。
鉴于有人要对自己不利,李密便决定先下手为强。
十一月十一日,李密邀请翟让、翟弘、单雄信、徐世勣、裴仁基、王儒信等人到自己的住处参加宴会。
宴会还没开席,李密拿出一张宝弓,说我这张宝弓韧性极好,一般人拉不开,问翟让有没有兴趣试试?
翟让自诩为天下英雄豪杰,这种场合自然要秀一把。
于是翟让一把抓过宝弓,积蓄所有力量,将弓拉满。
就在翟让自我陶醉时,李密的部将蔡建德冷不防地抽出钢刀,将翟让砍翻在地。一代枭雄就此殒命。
接着,翟弘、王儒信也都被砍死。
菜还没上呢,事就办了。在座诸人惊诧呼救。
单雄信见势不妙,跪地叩头。徐世勣夺门而逃,结果被卫兵砍伤脖子,幸亏被王伯当及时制止,捡回一命。
见该杀的都杀了,李密这才站出来安抚众人,一面亲自为徐世勣包扎伤口,一面让单雄信到各营宣布:翟让兄弟意图反叛,已被斩杀,魏公只诛首恶,余人不必惊慌。
随后,李密又单人单骑到各营稳定军心,并让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别统领一部分原属翟让的部队。
如此一来,瓦岗军便又恢复了稳定。
然而,内讧毕竟是内讧,李密杀翟让,说到底也是不义之事。
所以翟让死后,很多人对李密产生了质疑。
李密亦是如此,他不知道单雄信、徐世勣心里在想什么。
如果他一直能带领大家取胜,倒也罢了。
可一旦瓦岗军遇到挫折,猜疑、敌视、不安等各种潜滋暗长的因素,就会无限发酵。
比如李密后来攻打洛阳失利,就不敢投奔徐世勣。他担心徐世勣有样学样,也给自己来一场鸿门宴。
不过这是后话,李密这时候仍然处于事业上升期。
与此同时,洛阳城内的存粮将尽,王世充硬着头皮,出城攻打回洛仓。
不想又中了埋伏,惨败而回。
此后,王世充与瓦岗军大小近百战,彼此都无法歼灭对方。
公元618年正月,王世充将大营移到洛水之北,搭设浮桥,攻打洛口城。
战斗起初非常顺利,隋军一度突破瓦岗军的外围防线。
但就在瓦岗军败退之际,王世充却以担心被伏击为由,突然下令收兵。
见隋军撤退,李密果断反击。
隋军要退过洛水,只能走浮桥。可浮桥就那么宽,显然挤不下这么多人。
一时间,数万人掉入洛河淹死。
王世充手下的大将,杨威、王辩、霍世举、刘长恭、梁德重等人,皆战死沙场。
李密和王世充打得有来有去,便宜了远在长安的李渊。
两个月前,李渊攻入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并自领大丞相,完全控制了关中局势。
但李渊的野心不仅是做关中王,他也想一统天下。
为此,李渊以李建成为左元帅,李世民为右元帅,率十万大军前往洛阳捡现成。
同年三月,李建成和李世民抵达洛阳西郊。
李密见唐军准备虎口夺食,大怒不已,也不管王世充了,转身与李建成、李世民激战一个多月。
战至四月,李建成、李世民发现李密实在太过生猛,便拍拍屁股溜了。
但他们没走远,在洛阳城的西南设置了宜阳郡,命史万宝、盛彦师在此镇守。
又在洛阳城的西北设置了新安郡,命吕绍宗、任瑰在此镇守。准备随时捡漏。
就这样,唐军在洛阳西边虎视眈眈,李密控制着洛阳东边的战略要地,王世充则驻守在洛阳之北。
从形势上看,李密仍然是最强的。
不过就在这时,远在扬州的隋炀帝挂了。而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影响了历史走势。
公元618年四月,宇文化及逼死隋炀帝后,带着十万大军一路向西,准备返回关中。
大军行至洛阳附近,粮草告急。
于是,宇文化及便盯上了瓦岗军控制的黎阳仓。
李密同时要对付唐军和王世充,现在又来个宇文化及,他是真有点吃不消了。
巧的是,洛阳方面此时也不待见宇文化及。
得知隋炀帝死讯后,段达、王世充、元文都等人拥立杨侗为帝。
杨侗有意借李密之手除掉宇文化及,遂派人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
声称只要平定了宇文化及,便让李密前来东都辅政。
李密为了避免被夹攻,同时也有点自负,认为宇文化及不堪一击,打算先灭了宇文化及,再回头收拾王世充。便接受了册封。
但李密低估了对手的战斗力。
七月,双方展开大战。
宇文化及麾下的骁果军确实骁勇,一度打得瓦岗军濒临崩溃。
李密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差点一命呜呼。
好在关键时刻,秦琼站了出来,收拢残部顶住了骁果军进攻。
最终,宇文化及退走。瓦岗军则元气大伤。
考虑到瓦岗军与宇文化及无仇无怨,这场大战本来可以避免。
虽说后来宇文化及的骚操作,导致大部分骁果军都投奔了瓦岗军。
可权衡利益得失,李密还是亏了。
如果当初李密划地自守,礼送宇文化及出境,或是让出一部分名义上的地盘,供宇文化及安身,瓦岗军还可以继续压着王世充打。
而瓦岗军元气大伤,也就给了王世充趁你病,要你命的机会。
九月,王世充突率洛阳精锐攻打瓦岗军。
李密被迫应战,与隋军对峙于偃师附近。
裴仁基见王世充把精锐都带出来了,建议李密偷袭洛阳。
但单雄信不同意,他认为“王世充败军之将,我军数倍于彼,当与之一决雌雄,岂可畏惧不战?”
李密最终采纳了单雄信之言,将大营扎于北邙山上,定于次日天明决战。
可李密不知道,当天夜里,王世充悄悄派出一支骑兵,埋伏在了北邙山。
第二天会战,提前埋伏的隋军火烧瓦岗军大营,王世充趁机从高处掩杀。
不一会,瓦岗军溃败,裴仁基、祖君彦、程咬金、秦琼、罗士信等人相继被俘。
此前,李密因为骄傲自满,不再体恤将士,打了胜仗也不赏赐。徐世勣数度相劝,却反遭李密的疏远,以致瓦岗军将领离心离德。
见李密现在兵败如山倒,单雄信、邴元真等人便投降了王世充。
等到李密收拢残部才发现,曾经猛将如云的瓦岗军,现在仅剩王伯当了。昔日麾下的数十万大军,现在仅剩两万人了。并且大部分还是归顺不久的骁果军。
当然,这只是李密的直属部队。
徐世勣此时驻守黎阳,手上还有不少兵力。
可因为杀害翟让种下的“猜疑链”,李密不敢去投徐世勣。
由此看来,李密除掉翟让,确实太草率了。
他其实有很多手段上位,比如可以仿效“郑伯克段于鄢”,让翟让自曝其恶,招致人神共愤,再以正义之名除之。
但他终究没这么做,搞得主臣之间产生裂痕,得不偿失。
徐世勣那边不敢去,骁果军又都嚷嚷着回关中。
李密无奈,只得归顺唐朝。
公元618年十月,李密等人来到长安,向李渊称臣。
此前,李密风光时,曾以“天下盟主”的名义,致书李渊,要求李渊进入关中后,静待号令,配合自己南下诛杀暴君杨广。
李渊不计较一时得失,回信道:我无意争夺天下。只愿魏公早成大业,仍封自己做唐公,如此于愿足矣。
现在风水轮流转,李渊废了杨侑,称帝建国,双方地位倒挂,李密太尴尬了。
为了缓解尴尬,李渊封李密为邢国公,拜为光禄卿,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还称呼李密为弟。
但李渊的封赏在李密看来,压根不值钱。
所谓光禄卿,就是掌管皇室膳食的官职。
而邢国公的爵位,在乱世中也不算什么。
曾经统帅几十万大军的枭雄,如今却干着端茶倒水的工作。并且还经常遭到同僚的敲诈勒索。
受尽冷遇,李密不禁悔恨。
最让他难受的是当年瞧不起的魏徵,竟以一纸书信劝降了徐世勣。
面对魏徵的劝降,徐世勣表示自己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都是魏公的,我如果上表献出它们,就是借主上的失败为自己邀功。
于是,徐世勣便将所属州县户口托人交给李密,再由李密呈献给李渊。
李渊啧啧称奇,世上还有如此忠义之人?遂封徐世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
并赐姓李氏。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
李世勣飞黄腾达了。这在李密看来,很不是滋味。
要是早知道李世勣不追求功名利禄,当初就不会投降大唐了,现在也不会这么憋屈。
越想越气,李密遂与王伯当密谋,欲率众返回河南,东山再起。
公元618年十二月,李密上表李渊:“臣欲回山东招纳旧部,为大唐攻下洛阳。”
李渊也没有多想,同意李密率一万人东出。
出城之日,李渊亲自饯行,对李密说:“众臣劝朕不要放走贤弟,但你我兄弟,岂是他人所能挑唆的?”
这一幕颇似当年刘备离开曹营,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
不过,李密终究没有刘备的命。
没多久,李渊就后悔了,遣使在稠桑驿(秦函谷关附近)追上李密,说有要事商议,让其返回长安。
李密觉得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决定叛唐。
王伯当认为不妥,毕竟四面八方都是唐军,公开叛乱意味着必死无疑。
但李密不听,杀死使者后,挥军攻破桃林县(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接着向南进入熊耳山,打算前往襄城(河南汝州市),投奔旧将张善相。
结果不出王伯当所料,李密刚刚反叛,盛彦师便率军讨伐。
盛彦师料定李密没兵没将,肯定会先去投奔张善相,便在陆浑县南邢公岘(河南卢氏县邢公山)设伏,诛杀了李密和王伯当。
一代枭雄,就这样结束了他极其灿烂而又短暂的一生,时年仅37岁。
李密死后,李渊将其首级送到黎阳,交给李世勣处理。
李世勣以君臣之礼为李密披麻戴孝,魏徵则为李密撰写墓志铭。
对于这位旧主,魏徵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比作楚霸王项羽。认为李密虽然失败,但也是一位大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魏徵在李密的墓志铭中,还提到李密并不想反叛,也无心东山再起,只是因李渊猜忌,才被逼上梁山,最终“降吴不可,归蜀无路”,遭到剿杀。
李密墓志铭
真相如何,已经无法辨别。
而随着李世勣降唐,各地残存的瓦岗军亦纷纷解散。
瓦岗军因李密而名扬四海,也因李密分崩离析。只留下了无数故事任后世评说。
[得瑟]李密自身嫡系太少靠火并壮大势力根基不稳对部下控制力太低;自李密被瓦岗群雄裹挟无法按既定计划抢关中反在河南折腾就注定败因。乱世群雄争霸对自身团队控制力高低决定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