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除掉董卓后,大权在握,为什么转眼间就家破人亡了?

佳霖谈历史 2024-05-23 21:20:43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大半辈子运气爆表。但最后却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汉末年的王允。

王允字子师,并州太原祁县人。

说起太原王氏,可不一般家族。

隋唐时期,太原王氏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并称为“五姓七望”。

东汉一朝,王允家族的影响力虽然没有后来那么大,但在并州也是地头蛇,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

由于出身显赫,王允不到20岁就步入了仕途,担任太原郡吏。

出仕后,一个叫赵津的小太监鱼肉乡里。地方官员都不敢管。王允天不怕地不怕,带人把赵津杀了。

消息传到宫里,汉桓帝大怒,谁不知道宦官是皇权的延伸,这是故意挑衅皇权呢!

结果王允的领导、太原郡守刘瓆被罢官入狱,后惨死于狱中。

上级给自己背了锅,王允心里过意不去,便替刘瓆守丧三年。

三年后,王允再次出仕为官。结果出仕不久,他又惹了个大麻烦。

当时有一个叫路佛的人,既无名声,也无德行。按照东汉的选官制度,这号人没有资格出仕。

但王允的上级、太守王球却开后门,让路佛做了郡吏。

王允性格耿直,当众和王球争辩。

王球面子挂不住,将王允投入牢中,准备随时杀掉。

但这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又出现了。

并州刺史邓盛听说王允的事迹,驰马传令,提拔王允为别驾从事。

王允不仅捡回一命,还连升了好几级。

后来经邓盛推举,王允调入京城,任司徒府侍御史,负责弹劾不法官员。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为了迅速镇压起义,朝廷提拔了一批贤臣到地方担任刺史。王允在提拔名单中,被拜为豫州刺史。

在讨伐黄巾军的过程中,王允和名将皇甫嵩、朱儁合作,屡屡得手,累计俘虏了十余万人。并发现了十常侍之一的张让,私下勾结黄巾军的证据。

王允的性格比较楞,原则性很强。

皇帝身边有奸臣,他自然要举报。

但不想,汉灵帝没有处分张让,反倒默许张让将王允逮捕下狱,准备择日问斩。

所幸关押期间,朝廷大赦天下,王允又捡回一命。

由于担心遭到宦官的迫害,王允出狱后,改名换姓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

从王允早年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的运气出奇的好。

每每要人头落地时,总会逢凶化吉。

如果东汉这艘破船不沉,以王允的经历和处事风格,后世对他估计就是嫉恶如仇,秉承忠孝礼义,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之类的好评。

可老天爷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阴差阳错地让王允成为大汉的掌舵者。

而王允的能力根本应付不了面临的困难,这就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重。

灵帝希望传位于次子次子刘协,但因长子刘辩的生母何皇后在宫中受宠,且何皇后的兄长何进担任大将军,在朝中位高权重。故而一直到灵帝病危,都没有确立太子人选。

弥留之际,灵帝叫来心腹宦官蹇硕,希望蹇硕拥立刘协继位。

蹇硕这个人,虽然历史评价很低。但对他汉灵帝绝对是忠心不二。

灵帝驾崩后,蹇硕寻思,只有先杀了何进,才能立刘协为帝。

于是蹇硕便在宫中设伏,打算趁何进入宫开会时,将其做掉。

但因为蹇硕的司马潘隐告密,何进逃过一劫。

随后,何进拥立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

考虑到蹇硕掌控西园军,何进尽管十分恼火,却也没有公开翻脸。

另一边,蹇硕一计不成,又拉拢十常侍,打算联合张让等人除掉何进。

注意,虽然都是宦官,但蹇硕与十常侍不是一路人。

蹇硕属于有专业技能的武装太监。而十常侍平日里主要就是陪汉灵帝斗鸡走马、卖官敛财。

由于关系一般,加之张让对何太后和何进又有提携之恩,自认为可以另攀高枝。

因而十常侍便协助何进反杀了蹇硕。

蹇硕死后,由他统领的西园军被何进掌控。

这时候,宦官势力已经完全倒向了何太后。

只要再拉拢一部分士人,何氏一族就能掌握朝政大权。

何进当时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启用了包括王允在内的一批世家子弟。

既然大局已定,何进又是怎么与十常侍决裂,继而被宦官诛杀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宦官与士族的矛盾了。

作为东汉王朝的三根支柱,宦官和士族天然对立。外戚在其中可以脚踩两条船。

不过,外戚的左右逢源,只是暂时的。

要想完成身份转变,外戚必须扎下根。

往哪儿扎呢?士族集团呗,别无他选。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外戚,外戚缺乏永久性的权力支柱。换个皇帝,就什么都没了。

典型例子就是外戚董氏。

汉灵帝生前,仗着董太后撑腰,董家人在洛阳横着走。

但灵帝死后,风水轮流转,何家人在洛阳横着走,董家靠边站了。

董太后的侄子、骠骑将军董重还因为与何进争权夺利,被何进整死。

所以对于何进来说,脚踩两条船只是暂时的,他终究还是要选边站。

士族们眼看何氏一族就要与宦官沆瀣一气,袁绍、王允等人就不断催促,要求何进赶紧灭了十常侍。作为入伙的投名状。否则我们就不带你玩了!

依据现有史料来看,何进最初似乎并没有诛灭宦官集团的决心。

何太后也提醒何进,如果杀了十常侍,保护皇权的最后一道屏障就没了。

灭十常侍不符合自身利益,何进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先杀几个祸国殃民的宦官。

但袁绍不同意,他假借何进的名义,命令各地搜捕宦官家属。

与此同时,袁绍还建议何进征调边军将领,如董卓进京。何进答应了。

董卓是袁绍的叔叔袁隗一手提拔的,二人有主从之义。

如果董卓进京,袁家的势力毫无疑问就超过了何家。何进是昏了头吗,居然采纳了袁绍的建议呢?

参考史料分析,何进应该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因为征召董卓的同时,何进还通知并州刺史丁原率军进京。

丁原派部将张辽、张杨先行入京后,何进转头就以朝廷名义派他们到外地募兵,为自己招兵买马。

换句话说,何进想征召的是并州军。从后来丁原担任执金吾(负责京城治安),董卓却被要求驻扎关中上林苑,也可以看出何进其实不想让董卓来。

只是为了向袁氏示好,何进才顺带叫上了董卓。

再转到十常侍的视角。

尽管何进不同意袁绍对宦官斩草除根的建议,但他也没有言辞拒绝。

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最要命了。

同时,何进还招兵买马,十常侍猜不透他想要对付谁。

既然猜不透,那就不猜了!

于是,十常侍便趁何进入宫面见何太后,先下手为强,将其杀害。

何进死后,袁绍、袁术、袁隗迅速组织人马,一面冲入皇宫,诛杀宦官。

一面又借外戚董氏之手,杀了何进的弟弟何苗,将何氏部曲吞并。

何进自以为脚踩两条船,谁也没得罪。

却不想两边都不待见他。不仅自己稀里糊涂人头落地,还连累了全家。

大开杀戒的同时,袁绍也没忘了催促董卓赶紧进京。

在袁家叔侄看来,铲除了宦官和外戚,接下来便是袁氏一家独大。

至于董卓,区区一个边军将领,根本没资格上桌博弈。

然而,袁家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千辛万苦招来的人,居然是两汉四百年以来最不讲武德的残暴之徒。

进京后不久,董卓兼并何进、丁原部曲,又冒充董太后亲戚,废少帝、毒杀何太后,拥立刘协继位。表现出控制朝廷的野心。

袁绍察觉事态不对,与董卓大吵一架后,火速提桶跑路。

袁术也不肯依附,趁董卓不注意,悄悄溜出京城。

只有袁隗缺心眼,留下来合作。结果全家二十余口被董卓一锅烩。

扳倒了袁家,董卓要想控制朝廷,必须与其他士族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王允得到重用,被董卓拜为尚书令。不久后又拜为司徒,同时兼任尚书令。

尚书令这个职务是典型的职低权重。

虽然级别不高,仅为千石。但皇帝的诏令由尚书令草拟。官吏的任命,尚书令也可以过问。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东汉的尚书令就相当于明朝的内阁大学士。

并且权力还要更大一些,拥有决策权和发号施令权。

董卓任命王允为尚书令,说明他信任王允。

同时也说明王允依附于董卓。

当然,王允与董卓合作,只是为了维持朝廷的日常运转。

熬了几十年,终于熬出头了。

这一时期,上至天子、下至群臣,没有不依靠王允的。

可一个世家子弟,却与边将合作,说出去也不好听啊。

所以王允表面上与董卓推心置腹。背地里则寻找破绽,筹划扳倒董卓。

董卓是凉州人,他的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段煨、胡轸等,也是凉州人。

由此可以看出,汉末的凉州军,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董卓吞并丁原的并州军后,虽然表面上拉拢并州军骨干,比如与吕布誓为父子,让其担任贴身保镖。

但吕布不是凉州人,始终融不进圈子。经常被董卓羞辱。

有一次,董卓喝高了,将吕布劈头盖脸一通大骂。

还有一次,董卓因少许失意,向吕布掷出手戟,得亏吕布身手敏捷,躲过手戟。

不过,吕布也不是善茬。他勾引了董卓的婢女,又恐事情被董卓发觉,心中一直惴惴不安。

除了董卓欺压吕布,一众凉州军将领也看不起吕布。

关东群雄讨伐董卓时,袁术遣孙坚进攻洛阳。

胡轸与吕布奉命一起迎战孙坚。

两军还没碰面,胡轸就话中带刺,说这仗要是打不好,就斩一青绶。

青绶是绑在官印上的青色丝带。

在东汉,官印上能挂青绶的都是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

巧的是,吕布此时正好是比二千石。

胡轸扬言斩一青绶,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吕布听了肯定不爽。

吕布杀丁原后,实际是并州军主将。

连主将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可想而知,并州军与凉州军的矛盾有多深。

王允看到了“凉并矛盾”。加之他也是并州人,有老乡身份加持。便在吕布内心最忐忑的时候,将其策反。

公元192年四,趁着董卓乘车前往未央宫,恭祝汉献帝龙体安康的机会。王允令尚书仆射士孙瑞书写诏书,交给吕布。

吕布怀着诏书,与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

当董卓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侧门外时,李肃突然从门后杀出。

此前,董卓将所有部将都派到了关东。

这时候身边只有吕布。

见李肃朝自己杀来,董卓疾呼:“吕布何在?!”

吕布等这一天很久了,不慌不忙的掏出诏书,大呼:“奉旨杀贼!”

说罢,与众人一起将董卓当场斩杀。

董卓死后,王允遣皇甫嵩攻打郿坞,诛杀董卓三族。

领兵在外的凉州军将领得知消息,纷纷向王允求饶。

这时候,凉州军大概10万。

王允、吕布所完全掌控的禁军、并州军,不到3万。兵力数量处于劣势。

不过,凉州军群龙无首。当时如果王允能安置妥当,是可以控制局势的。

但做掉董卓,让王允一改往日谦虚谨慎的作风,变得骄傲且自负。

有一次,大臣们在王允的家中喝酒,说到董卓被杀时,左中郎将蔡邕只是叹了口气,就被王允关入大牢,最后惨死狱中。

面对凉州军将领的求饶,王允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不予追究,赦免所有人。

但王允认为:凉州军本无罪,只是跟错了人。不过,谁让凉州军跟错人呢?与其赦免无罪,不如适当给一些惩罚,这样凉州军反而可能心安。

实事求是的说,王允的逻辑虽然错乱,却也有些道理。如果立刻给予一定处罚,可能罚了就罚了,不会惹出祸端。

可问题是,王允的处罚迟迟没有公布!

上一个迟迟不下决定的何进,最终身首异处。现在王允也犹豫不决,这就坏事了。

凉州军求饶,无非就是想知道:我们到底是不是罪人?如果有罪,有多大的罪过?

王允不表态,凉州军只能瞎捉摸。

参考王允整死蔡邕,一时间,凉州军上下人人自危。

直到董卓死后一个月,王允才决定:解散凉州军!由关东联军来负责监督。

此前,曾有人建议王允,可以任命皇甫嵩为凉州兵统帅,并让他长期留在陕县,以便安抚军心。

但王允坚决反对,他不想得罪以袁绍为首的关东群雄,希望把关东群雄重新吸纳到朝廷体系内,重建朝廷威严。便说董卓已死,如果继续把凉州军屯驻在险恶之地,虽然安抚了他们,却也得罪了关东群雄。

王允的拒绝,明显有些牵强。

让皇甫嵩接管凉州军,与是否让凉州军驻扎于险要,是两码事。

王允可以让皇甫嵩统帅军队,但不驻扎于险要呀。

看起来,王允是不放心把凉州军统一交给皇甫嵩。

毕竟皇甫嵩也是凉州人。

没过多久,民间流言四起,说朝廷准备诛杀所有凉州人。

董卓的女婿牛辅吓坏了,扔下大军,带着金银逃跑,结果走到半道被心腹杀了,拿脑袋去找王允请功。

得知牛辅被杀,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再次请求朝廷赦免罪过。

但王允以诛杀董卓后,已经大赦过了,一年内不能两次大赦为由,断然拒绝。

从结果来看,王允的败笔就是这次拒绝李、郭等人的赦免请求。

见求饶无果,原本也打算散伙、各回各家的李傕、郭汜,遂采纳贾诩的建议,以替董卓复仇为名,集合队伍攻打长安。

王允听说李傕起兵后,叫来董卓的旧将胡轸、杨整修,跟他们说:李傕、郭汜那帮鼠辈想要干什么?你们去东边劝阻他们。

前面说过,胡轸与吕布有矛盾。

董卓死后,王允自视清高,从来不给胡轸、杨整修好脸色看。

时间久了,二人心怀不满。

所以趁着东行劝解,胡轸、杨整修召兵而回。间接导致了新丰战败。

叛军那边,由于凉州人不信任朝廷,因而叛军一路上如滚雪球一般,规模越来越大。

兵临长安城下时,叛军已有十余万众!

六月初一,长安城中的蜀兵反叛,引叛军入城。

吕布战败出逃,在路经青锁门时停住,对着王允喊道:王公,大事不济,赶紧撤吧!

王允叹息一声:能安顿好国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行,那我就—死而已。现在皇帝年幼,凡事都仰仗我,我不忍心单独逃亡。你去之后,希望能和关东诸侯一起多为国家考虑。

李傕进城后,处死了王允。

王允的长子王盖、次子王景及宗族十余人都被杀害,只有兄子王晨、王凌翻墙逃脱,回到乡里。

扳倒董卓还不到两个月,王允便家破人亡。

有意思的是,北魏末年,魏孝庄帝观熟读史书,自以为知晓王允败亡的原因,故而在诛杀权臣尔朱荣后,第一时间大赦天下,不追究尔朱氏过错。

然而,孝庄帝依旧被尔朱氏弑杀。

论如何在体制内整倒对手,王允是专业的。

可是,随着皇权旁落,主弱臣强,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

王允的强项,没了用武之地。

而他的缺陷,如不善于领兵治国,缺乏独当一面的经验,则被无限放大。

说到底,王允只是一个官僚,缺乏白手起家的能力。

他只能在体制内获取权力,在体制内做一个检察官。

所以当泼天的富贵落到他手上时,还没捂热就没了。

作为对比,早年的曹操就显得很幼稚。居然想出刺杀董卓的路子。

这种处事风格,在体制内自然混不开。

可一旦脱离体系,不必再与老油条耍心眼,曹老板马上成为人中龙凤。

后来李傕就是败于曹操之手,也享受了一把诛灭三族的待遇。

0 阅读:11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