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凡尔赛和约》是二战导火索?因为惩罚力度不够

佳霖谈历史 2024-03-02 14:50:55

1919年6月28日,充满争议的《凡尔赛和约》出炉。

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为什么福煦称《凡尔赛和约》为20年的停战协议呢?

这还要从巴黎和会开始说起。

一战结束后,来自27个国家的一千多名代表齐聚法国凡尔赛宫参加会议。

凡尔赛宫

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处置德国,以及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大会起初由五大国,即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和日本操纵。

不过,日本只关心其在亚洲的利益。

意大利倒是很关心欧洲事务,但由于战争贡献微乎其微,没人拿他当回事。

所以,巴黎和约所有议题的最终决策者,其实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这三巨头。

巴黎和会“三巨头”和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前排左一)

1919年1月18日,会议召开的第一天,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利用致开幕辞的机会,发表了长篇演说。他以战胜者的口吻,大肆嘲讽德国,说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

演说的最后,普恩加莱还提出了制裁战争祸首、肢解德国的基本方案。

对此,美国总统威尔逊不予理睬。

他拿出自己的十四点计划,主张优先讨论国联盟约,再商议对德和约。

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归纳一下,主要就是这么几点:

海上航行自由,民族自决,成立国联,裁减军备,取消经济壁垒,无秘密外交。

这些主张,说白了就是美国已经不满足再做欧洲的小弟,希望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依托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干预世界局势,继而取代英法,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但很显然,死而不僵的英法,不可能坐视美国上位。

于是,老练油滑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便以制定国联盟约复杂且繁琐为由,建议先讨论瓜分德国殖民地问题,再讨论其他议题。

我说前门楼子,你说胯骨轴子,三巨头聊的压根不是一件事,会议刚刚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就在三巨头扯皮的同时,意大利总理奥兰多积极发言。

奥兰多对如何惩治德国不感兴趣,他想要的阜姆港,原先是奥匈帝国的地盘。

所以,奥兰多就希望其他议题先放一边,优先讨论意大利的诉求。

论实力,意大利在美英法面前只能算二流国家,加之战争初期脚踏两只船,参战后又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因而三巨头直接无视了奥兰多: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眼力见,没看见咱这正讨论怎么处理德国的吗?滚一边玩去。

奥兰多一看自己被无视,顿时也怒了。

瞧不起我是吧?爷不玩了!

但从奥兰多摔门而出,到愤然回国,从始至终没人挽留他。

更尴尬的是,奥兰多回国后,意大利议会嫌他无功而返,又让他回去继续开会。不捞点好处就别回来了。

无奈之下,奥兰多只好灰溜溜地回去继续开会,继续被无视。

奥兰多退出和会的第二天,日本代表牧野伸显男爵不失时机地突然发言,坚决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

如果三巨头不同意,日本也将退出和会。

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第一条就是“反对秘密条约”。

但考虑到意大利已经退出,如果日本再退出,这会就没法开了。威尔逊自食其言,转而支持日本的要求。

英法早就与日本有密约。

于是在4月30日,三巨头做出决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回国内,爱国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

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再说回三巨头。

威尔逊谋求世界霸权,遭到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的联手反对。

三个人吵的不亦乐乎,气得威尔逊身心疲惫的说:我简直是在跟两个恶棍打交道。

但英法怼完美国,很快又互怼了起来。这俩的矛盾其实更大。

一战后,英国猛然发现,沙俄变成了苏俄,奥匈帝国解体,德国也战败了。现在欧洲就只剩下了一个大国,就是法国。

法国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于是在恍然间,法国人认为拿破仑时代的荣光又回来了。

为了保住这份荣光,克里孟梭主张让德国永世不得翻身,往死里整!

电影《我的1919》中的克里孟梭

具体怎么整呢?

首先,法国不仅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要求将边界东移到莱茵河一线,并主张将莱茵河左岸的德国各省合并成一个独立的莱茵国;

第二,法国要求从德国东部、奥匈北部、俄国西部各划出一块地,建立一个包括波兹南和但泽在内的波兰。然后借波兰之手制衡德国;

第三,法国要求德国必须赔偿6000亿至8000亿金马克的战争损失;

第四,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的军事机器。

如果按照法国的要求惩治德国,德国就不存在了,又恢复到了神圣罗马帝国时代那种四分五裂的形态。

英国不愿意看到法国一家独大。

所以当克里孟梭说完诉求后,劳合·乔治立马跳出来反对。

克里孟梭被称为“法兰西之虎”,脾气暴躁。

被劳合·乔治当众顶撞,勃然大怒,表示要跟劳合·乔治决斗!

西方决斗

威尔逊一看,这成何体统,赶紧把两人拉开。并表示克里孟梭的要求确实太过分,应该适当让步。

实际上,英美也希望削弱德国军事力量,但他们与德国不接壤。

因此,英美只希望削弱德国海军,对削弱陆军不感兴趣。

至于肢解德国,扶持波兰,威尔逊与劳合·乔治的态度一样。

他支持波兰独立,并适当惩罚德国。但不希望按照克里孟梭的蓝图建立新的波兰。

因为美国也不愿意看到法国一家独大。

见英美联手,克里孟梭只好让了一步,表示可以放弃了建立莱茵国的要求。

但作为交换条件,德国的萨尔矿区要交给法国。

在克里孟梭看来,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近50年,从法国捞走不少好处。现在自己索取萨尔,不过是收利息罢了,没什么不妥的。

但威尔逊对法国这项新的要求非常恼火,他不耐烦地说:我从来没有听到还有个什么萨尔问题。你说的那个萨尔在哪里?

克里孟梭见威尔逊又偏袒德国,拿着地图指给他看:萨尔在这,你得给我。

无形之中,吵架的双方从克里孟梭pk劳合·乔治,变成了克里孟梭pk威尔逊。

劳合·乔治见状,又跳出来打圆场。

最后经过一番沟通和妥协,三方各让一步:萨尔地区可以先由法国委任统治15年,到期后由当地公民投票决定到底是加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

波兰问题也得以解决,英美法支持波兰独立,并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但是,但泽要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讨论完领土问题,接下来就是讨论战争赔款问题了。

法国要求德国至少赔偿6000亿金马克,这明显不现实。

就算把德国卖了,也卖不出这个价。

后来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降至1320亿马克,约合330亿美元。

具体的分配,劳合·乔治希望法国拿50%,英国拿30%。

克里孟梭表示:我们法国损失最大,应得到58%,一分钱也不能少!

因为这8%的分配问题,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又吵了起来。

满目疮痍的法国

最后还是威尔逊站出来说:我们美国一分钱不要。法国得56%,英国得28%,你们都牺牲些,让别的国家也得点好处。

这才平息了争吵。

另外,法国还提出要德国的公海舰队。

这一下,又刺激到英国人的敏感神经。

海权是英国不能触碰的底线,所以劳合·乔治坚决拒绝。

由于法国无意做海上霸主,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德国代表团

1919年5月,经过漫长的吵架后,巴黎和会终于达成了一份草案。

5月7日,在凡尔赛宫的会议厅,一脸严肃的克里蒙梭将和约草案交给德国代表团。

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德国代表团说:“先生们,你们向我们请求和平,这就是我们愿意给予你们的和平。”

德国外长布鲁克多夫在仔细看完和约后,差点没气晕过去。

根据和约规定,德国丧失了八分之一领土和十分之一人口。德国的莱茵河以西地区要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

除此之外,德国还得交出全部海外殖民地。

其中非洲的殖民地被英、法、比利时瓜分。

太平洋上的殖民地被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瓜分。

更苛刻的是军事方面的限制。

德国陆军只能保留7个师,总数不能超过10万,并且不得拥有坦克、重型火炮。甚至不能装备重机枪。

海军不能超过1.5万人,不准拥有潜水艇。

此外,德国不能组织空军。

不得进出口武器。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还要废除义务兵役制。

这么一搞,昔日世界第一的德国陆军和世界第二的德国海军,直接掉到了不入流的层次。别说英法,就连波兰都能踩上一脚。

如此苛刻的和约,布鲁克多夫自然不敢签。他只得一方面向国内汇报,一方面请求对和约进行修改。

但三大巨头明确表示没有修改的必要,要么签字,要么继续战争!

当德国人了解到和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

1919年,德国民众在国会大厦前抗议巴黎和会

迫于压力,德国总理谢德曼辞职。

德国海军也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和约的不满。

6月20日,以古斯塔夫为总理的德国新政府成立。

随后,陆军总司令兴登堡称德军已无力再战。

6月23日,陷入两难的德国政府将问题抛给德国国会。

最终,德国国会以237票同意,138票反对的结果,选择了屈服。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凡尔赛和约》。

消息传开,法国元帅福煦充满了深深的担忧。

福煦

他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产物。

并预言“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停战”。

很显然,福煦的语言是准确的。

要知道,虽然德国在战争后期已经弹尽粮绝。但德军并没有在战场上被全面击败。直到停战协定签署时,仍然有德军驻扎在法国和比利时的领土上。

换言之,一战结束后的德国仍然是一头猛兽。

对付这头猛兽,要么别招惹他。要么往死里整,让他没能力复仇。

1923年,一名法国士兵驱赶进入鲁尔区的德国老兵

而《凡尔赛和约》最大的失误就是英美为了所谓的欧陆均势,在鞭挞德国的同时,没有伤到德国的基本盘。

既没有对德国进行民主化改造,也没有搞分区占领,更没有清算战争责任人。

这种力度的惩罚,伤害性不足,屈辱性拉满,只会让德国人感到不服,继而终日寻思报仇雪耻。

讽刺的是,从事后看,《凡尔赛和约》在保留德国基本盘的同时,却彻底摧毁了中欧及东南欧的强权。导致德国在30年代的战略态势,相比于1914年,反而还好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这也是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敢于一步步冒险的最大倚仗。

1 阅读:50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