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大规模军事行动,400万人血腥厮杀,苏联怒雪前耻

佳霖谈历史 2024-04-14 05:44:14

1943年8月,震天动地的库尔斯克战役结束。

这一战,苏德双方的损失都不小。

但苏军凭借强大的生产力及西方援助,迅速恢复元气。

而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则彻底丧失战略主动权。

从此开始,战争怎么打,往哪打,慈父说了算,小胡子说了不算。

不过,虽然苏军不愁装备,但人力上的损失很难弥补。

为了补充人口,苏联统帅部将目光放在了乌克兰。

1940年,乌克兰人口约3700万。

苏德战争初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乌克兰老百姓纷纷走上街头,箪食壶浆,欢迎德军的到来。

但没过多久,乌克兰人意识到德国人不是王师,他们不是来解放自己的。

关于纳粹德国如何经营占领区,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从经济及人力利用的角度,德国对乌克兰的统治政策极不合理,甚至有些愚蠢。硬生生地将三千万乌克兰人又推给了苏联。

8月11日,为了应对苏军下一阶段的进攻,希特勒批准了修建“东方壁垒”防线的建议。

“壁垒”以第聂伯河为主要屏障。由南至北,经克里木半岛东岸、莫洛奇纳亚河、第聂伯河、索日河、奥尔沙、维捷布斯克,一直延伸到爱沙尼亚的纳尔瓦河。

早在5月,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就建议修这条防线。

但小胡子不同意,他舍不得顿涅茨盆地的煤矿和粮食、尼科波尔的锰矿和克里沃伊罗格的铁矿。

而等到8月再开工,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按照估计,防线最快也要10月才能完工。

为了拖延时间,以及防止过早撤退导致的士气问题,小胡子直接干预指挥,命令前线部队不许后退一步。

此外,小胡子还采纳蔡茨勒的建议,在防线以东设置25英里宽的焦土区。

位于焦土区的公路、铁路、桥梁、工厂等基础设施,一律炸毁。

同时,区域内16至65岁的男性和15至45岁的女性,也被德军挟持到其他地区。

不愿意走的,无论老幼,就地处决。

小胡子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守住第聂伯河西岸,给苏德战争按下暂停键,好腾出手来收拾英美。

但他的焦土政策,屠杀大量乌克兰人民,却直接提升了苏军士气,反而加快了苏军解放乌克兰的节奏。

8月7日,也就是德军构筑“东方壁垒”防线前,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便发起了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战役。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部署了40多个师,且构筑了多重防御工事。

此外,这片地区还有大量的沼泽森林,可谓易守难攻。

不过,苏军机动性强于德军,兵力也远多于德军。

一个方向攻击不顺,换个方向就是了。

战至9月25日,北线苏军完成解放斯摩棱斯克的任务,并成功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55个师牵制在了斯摩棱斯克附近,为南线苏军发动第聂伯河攻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虽然经历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次大败,但依然是德军三个集团军群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

拥有兵力124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12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00辆、作战飞机2100多架。

指挥官曼什坦因元帅更是公认的一代名将。

苏军知道曼施坦因很厉害,所以丝毫不敢怠慢。

为了这次战役,苏联统帅部调集了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参战。

1943年8月26日,苏军五个方面军,263万人、5.1万火炮和迫击炮,24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850架作战飞机,从斯摩棱斯克至亚速海,在全长14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全面进攻。

乌克兰与苏联北边不一样,地形无险可守,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特别适合坦克集群行动。

德军当年在这片大草原上进兵,可谓风驰电掣。

不过现在形势反过来了,轮到苏军在大草原上流星赶月。

就这样,曼施坦因一面顶着小胡子不许撤退的命令,一面组织德军且战且退。

德军好不容易渡过第聂伯河后,也来不及休息,就得开始修建“东方壁垒”,准备迎接苏军下一波更猛烈的进攻。

第聂伯河是欧洲第三长河,长度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

其下游的河面宽度超过三公里,且西岸的地势比东岸高,易守难攻。

此外,德军还在第聂伯河西岸修建了防御工事和要塞。

面对这样的局势,苏军有两种意见:

一是类似于德军闪击法国时的策略,避开宽阔的第聂伯河下游,寻找防线上的弱点进行单点突破,继而包围德军。

二是跟李云龙打平安县城一样,沿300公里长的第聂波河防线一字长蛇阵排开,没有助攻,全他娘的主攻。

第聂伯河下游

第一种意见可以减少伤亡,不过曼施坦因擅长反守反击。苏军被打出了阴影。

而德军贯彻焦土政策,对乌克兰平民开刀,让苏军也等不起。

另外,斯大林出于政治原因,希望在11月7日,也就是十月革命纪念日前收复基辅。

于是,第二种意见就占了上风。

9月22日,一马当先的苏军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冒着德军猛烈的炮火,利用一切可用的浮动装置强渡第聂伯河,在西岸建立了第一个桥头堡。

苏联统帅部得知消息,意识到这个桥头堡的重要性,赶紧派出三个空降旅支援。

但这次空投过于分散,而且正好遇上德军一个装甲师。

结果这些精锐的空降兵,成了德军眼中的肥羊,几乎全军覆没。

至此之后,苏联再也没有大规模使用空降兵。

进行跳伞训练的苏军空降兵

渡河部队同样遭到了德军的反扑,几天战斗下来,损失超过一半。

不过,他们的牺牲也为后续部队过河争取了宝贵时间。

那句有名的“苏军桥头堡只要建立起来,就会战斗到死,绝对不会沦陷。”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至9月底,苏军一共在第聂伯河西岸创建了23个桥头堡。

10月中旬,苏军在克列缅丘格—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战线上发动全力攻击,将23个桥头堡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300公里宽,80公里深的巨型桥头堡。

这就意味着,德国人想依靠第聂伯河进行防守的愿望彻底落空。苏联人下一个目标就是基辅了。

苏军强渡第聂伯河,木牌上写着“前往基辅”

10月20日,参加第聂伯河会战的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分别改称为白俄罗斯方面军,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

更改番号后,瓦图京大将指挥乌克兰第1方面军连续两次猛攻基辅。

但在德军的顽强抵抗下,两次进攻战役都未能成功。

瓦图京随即变更部署,将方面军主力由大布克林登陆场调到柳捷日登陆场,改辅助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并再次对基辅发起进攻。

1943年11月3号,苏军向盘踞在基辅附近的德军发起猛烈炮击。

战斗中,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让德军非常苦恼。

这玩意打了就跑,德军挨了一顿火箭弹,想反击都找不到对象。

驻守基辅的是由霍特大将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

这支部队虽是久经沙场的战场老鸟,但在苏军的炮击下,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

11月5日,苏军切断了基辅郊外的道路。

小胡子要求霍特固守待援。

但霍特不是保卢斯,没有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死守,选择在包围圈合拢之前溜了出去。

希特勒得知消息,解除了霍特的职务。

以后一直到战争结束,霍特再无作为。

11月6日,苏军解放基辅。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德军溜得飞快,苏军只抓了几千俘虏,这与两年前60多万苏军在基辅被俘,差距有点大。

霍特被解职后,接替其职务的是劳斯上将。

按照希特勒指示,劳斯指挥第4装甲集团军和增派来的三个装甲师,试图夺回基辅。

由于霍特之前保存了实力,德军的反扑一开始还挺顺利的。

但很快,雨季到来,地面变成了一片大泥塘。

迫于行进困难,德军只得暂停行动。

到了12月,随着冬季来临,地面结冻,德军恢复进攻,一度重创苏军。

但苏军的进攻可不仅仅只是在基辅方向。

就在瓦图京与霍特和劳斯激战时,乌克兰第4方面军突破莫洛奇纳亚河防线,前出到第聂伯河下游,封锁了克里米亚半岛。

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则以连续3个月的战斗,陆续收复扎波罗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并在第聂伯河西岸建立正面达450公里的第二战略登陆场。

由此就能看出,苏联这时候在兵力上有着巨大优势。德军只能被动挨打。

12月下旬,气温骤降,德军再也无力夺回基辅,苏军也停止了进攻,第聂伯河战役至此结束。

这次战役,名气与规模不成正比。

但此次战役中,苏军共有2380多位指战员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而整个苏德战争,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指战员也才11635人。

可见,第聂伯河战役对于苏联而言,其民族意义和祖国价值,超越了此前和之后的几次会战。

苏联英雄金星奖章

这场战役对军事、经济及国际政治的影响也非常重大。

苏军突破“东方壁垒”,收复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地区,夺回粮食生产地以及工业基地后,德军后续的机械化生产效率锐减,食品供应也出现危机,几乎没有了翻盘的可能。

这让当时正在参加德黑兰会议的斯大林,腰杆子倍硬,拿到了诸多利益。

比如波兰问题。

苏联此前侵占波兰东部领土,西方国家不予承认。

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毫不犹豫地出卖波兰,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并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

另外,这次会议还确定于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丘吉尔此前一直想摘桃子,苏军强势的表现,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形势。

这要是再拖个一两年,怕是柏林都被苏军攻占了,还摘个球啊。

苏军美中不足的是,没能切断南方集团军群的后路,又让曼施坦因溜了。

据事后估算,德军伤亡40至50万人,苏军伤亡120至150万人。

不过,尽管曼施坦因把部队带了出来,但他因为违抗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战线”的命令,遭到解职。

自从兼任德国陆军总司令后,小胡子的微操越来越多,总是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动不动就要求前线将领死战不退。

试想,苏联在兵力、装备上都有碾压优势。小胡子却限制将领的发挥,不许玩技巧和战术,就跟苏军硬拼。这仗怎么打嘛?

反观慈父,这一点就比小胡子强。

从1942年开始,慈父发现自己不是微操的料,就让专业的军事人才去做专业的事。

双方实力上的差距,以及领导人的表现,使得苏德战场的胜负,在这一刻彻底完成了逆转。

德国战败,已经从理论上的可能,变成了必然。

1 阅读:34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