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是继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德战场上的又一次决定性战役。
相比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的知名度一般。
古德里安私下里就曾对小胡子说:“你认为有多少人知道库尔斯克在哪里?我们费劲去打它干嘛,就算真拿下来了又如何?全世界丝毫不重视我们守不守得住库尔斯克!”
小胡子表示:你以为我不懂这些吗?但这一仗必须要打。
库尔斯克有什么特殊的,为何当年苏德都盯着这座城市?
我们需要先简单了解这场战役的背景。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红军携大胜之势,对德军展开全线突击,连克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及库尔斯克。
但苏军步子迈得太大,又中了埋伏,被曼什坦因的一招回马枪,打退至库尔斯克。
战至1943年3月,由于进入融雪泥泞季,双方都无力推进,只得罢手对峙。
于是在库尔斯克地区,便形成了一个长约400公里的突出部。
为了守住库尔斯克突出部,苏联统帅部投入了五个方面军。
从北至南,依次是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总计190万人。
与之对阵的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分别控制着突出部北面的奥廖尔和南面的别尔哥罗德。
考虑到库尔斯克突出部太显眼,待解冻期过后,苏军可能会以此为支撑,任意攻击左右两翼的德军。
曼施坦因力主速战速决,趁着苏军防线还未稳固,先推过去,拔掉这颗钉子。
为此,曼施坦因提出了代号为“反手一击”的行动方案。
德军沿亚速海方向,迂回至罗斯托夫,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一口吞下顿河及伏尔加河流域的百万苏军,将局势拉回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的状态。
如此大胆的计划,如果是1942年的希特勒,很可能就批准了。
但这会儿的小胡子,胃口大不如初。最终选择了比较传统的库尔斯克战役,旨在歼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
曼施坦因很不满,但既然元首拍板,也只能服从最高意志,并提出了两套方案:
一是防守反击,等苏军打过来,德军寻机包抄苏军后路,一举歼灭之。
二是趁苏军立足未稳,现在立即打过去。
曼施坦因更中意第一套方案,不过希特勒再次拒绝了。
小胡子认为如果苏军抢先进攻,军事上过于冒险,政治上也无法对德国民众交代。
这时候,北非战局岌岌可危,50万德意联军困守突尼斯,地中海也完全失去掌控。
也就是说,一旦北非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不住,前有强敌,后有茫茫大海,50万大军想跑都跑不了。
若是突尼斯变成第二个斯大林格勒,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
不仅小胡子在德国的支持率会大大下降。他的一群合伙人,如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西班牙的佛朗哥、芬兰的曼纳海姆,也会起异心。
所以,小胡子必须拿出成绩,证明给大伙看,德国还有能力扩展业务。
可是,尽管希特勒选择了主动进攻,德国统帅部也早在1943年4月就制定了代号为“堡垒行动”的方案。
计划于4月28日,集中50个精锐师,90万人,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多架飞机,兵分两路,一路由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指挥,另一路由曼施坦因指挥,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发起进攻。
但到了日子,希特勒却像是患上了风险厌恶综合症,突然犹豫了,决定将战役发起的时间推迟到5月。
德国这边磨磨唧唧,苏联那边可没闲着。
4月中旬,斯大林召集各方面军司令开了个会。
会上,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主张进攻,打乱德军的部署。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表示:你可拉倒吧,之前就是因为你盲目突进,被人家打了伏击。现在我们和德军打对攻,占不到便宜,应该防守反击。
在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要求下,斯大林拍板:就防守反击了。
随即,苏军在库尔斯克周围精心构筑了三道防线,纵深超过100公里,整个防御体系由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点和反坦克沟壕以及雷区组成,坦克部队很难穿插。
到了5月,看到苏军在德军计划的进攻路线上,玩命地修工事,莫德尔坐不住了。
莫德尔绰号“莫不攻”,进攻水平差点意思,但防守绝对是专业的。
在他看来,苏军防线不说是固若金汤吧,也算是铜墙铁壁。
这要是一头撞上去,非得磕个头破血流不可。
因此,莫德尔主张放弃“堡垒计划”。
莫德尔(中)
同样持反对意见的还有古德里安。
1943年3月,由于连日苦战,补给跟不上消耗。德军在东线的18个装甲师,只剩下495辆坦克。平均一个装甲师还不到30辆。
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于是,小胡子重新起用赋闲在家的古德里安,委任他为装甲兵总监,负责装甲兵的训练工作和坦克的生产。
古德里安上任后,一手抓新训,一手抓产能。将德国坦克产量由每个月的600辆,提升到最巅峰时的1900辆。其中不乏新式的虎式和豹式坦克。
可生产坦克容易,训练部队难呐。
现在装甲部队还没完成整训,就拉到战场上打这么一场决定性战役,太冒险了。
1943年的古德里安
由于反对声音太大,德军进攻的时间再次推迟到6月底。
到了约定时间,古德里安得寸进尺,要求再给一个月时间搞生产。
小胡子表示做不到,最多再给你一个星期。到时候有几辆坦克就上几辆,有多少人就上多少人。
进攻时间反复推迟,曼施坦因也开始动摇了。
他认为装甲部队的优势在于快速穿插。现在苏军修了四个月工事,德军进攻毫无突然性可言,只能是玩命死磕。这对人数本来就不占优势的德军而言,万万不可。
不过,希特勒这时候突然精神了,决定搏一把。
在他看来,德军有两个优势。
一是1941和1942年,德军都能在夏季势如破竹。只是冬天会吃亏。
现在正好又是夏季。基于大数据分析,这正是德军攻击的良辰吉日。
二是德军装备的虎式和豹式坦克,皮糙肉厚,且火力强悍,可以在两公里外轻松打穿苏军T-34坦克的正面装甲。
而T-34只能在400米以内,击穿虎式和豹式的侧装甲。
尽管虎式和豹式,都还有一些毛病没解决,但不试试怎么知道会不会有奇迹呢?
万一这批刀枪不入的黑科技产品能打爆苏军坦克,让苏军大出血,德国最起码也可以像1918年的那样,迫使苏联签订城下之盟,然后回头对付英美。
于是,“堡垒计划”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
似乎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每次大战前夕,德军的计划都会泄密。
7月4日晚上,苏军在突出部南部抓到了一个德国士兵。
据这名士兵供认,南方集团军群即将在第二天开始进攻。
7月5日凌晨,突出部北部的苏军又抓了一个德军俘虏。
这名俘虏也供认中央集团军群将在几小时后发动进攻。
很快,消息上报苏联到统帅部。
之前,盟军通过破译德军密码,知晓了德军的进攻时间,并告之了苏联方面。
朱可夫寻思,以前每次我们都不信正确情报,每次都被打个措手不及。
这次我做主了,先下手为强,炸他个人仰马翻!
7月5日凌晨2时20分,苏军率先向德军阵地发起炮击。
一轮猛烈的炮击过后,T-34坦克展开集群冲锋,大批步兵紧随其后。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德军大半夜的遭到炮击,顿时就给打懵了。
怎么回事,不该是我们进攻吗?怎么劈头盖脸挨了一顿炮弹呢?
不过,德军很快稳住了阵脚,重新调整部署。将大量88毫米防空炮紧急调集到前沿阵地上,对准苏军坦克展开精准速射。
与此同时,德军的重炮也向坦克后面的步兵轰击,造成大量伤亡。
早上6点,在顶住了苏军的进攻后,德军装甲部队从南北两线顺势展开反攻。
北路的莫德尔知道奇袭已经不可能了,便以3个步兵师,佯攻苏军阵地的左翼。希望将苏军的注意力从德军的主攻方向上引开。
在主攻方向,莫德尔则投入了4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
战斗从7月5日进行到7月8日,德军虽给苏军造成很大损失,但苏军依靠数量优势,坚守住了阵地。
7月9日,300辆德军坦克向苏军阵地发动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依旧是一无所获。
此时,第9集团军的攻击能量耗尽,就连预备队都早早投入了战场。
迫于无力再战,莫德尔只得向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提议:放弃进攻,北线德军转入防御。
7月13日,希特勒把克鲁格和曼施坦因召回大本营开会。
会上,克鲁格主张叫停“堡垒计划”。
但曼施坦因认为苏军把所有预备队都投入了战斗,现在若是停止作战,那就意味着前功尽弃。
在曼施坦因的坚持下,希特勒同意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南方集团军群的突击集群则继续向库尔斯克进攻。
相比北线,南线的战斗更为激烈。
7月5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以损失36辆坦克的代价,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
瓦图京赶紧抽调方面军预备队,充实第二道防线。
但德军的攻势十分凌厉,迅速在苏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
7月6日傍晚,无兵可调的瓦图京向苏联统帅部求援。
华西列夫斯基立即调草原方面军的第2、第10坦克军增援沃罗涅日方面军。
这两支生力军的加入,让德军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未能突破苏军防线。
7月7日,德军以虎式坦克打头阵,向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展开新一轮进攻。
苏军的T-34在虎式面前,劣势非常明显。
眼看防线岌岌可危,瓦图京再次向统帅部求援。
统帅部随即将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瓦图京指挥。
不过援军远离战场,要几天后才能到达。
7月10日,苏、德双方在奥博扬方向上投入了1400辆坦克,2000多门火炮,500多架飞机。
交战的规模空前,成千上万发炮弹、炸弹同时爆炸,烟尘弥漫,火焰冲天。
无数坦克、火炮和飞机被炸成废铁。
见正面进攻受阻,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大将决定从右翼突破。
他命令党卫军第2装甲军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
接下来的两天里,德军的进攻比较顺利,攻到了普罗霍罗夫卡城下。
同时,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也赶到了战场。
7月12日,库尔斯克会战的高潮——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上演了。
战前,针对虎式皮糙肉厚,且火力猛、射程远的特点,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司令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向苏联统帅部建议实施坦克肉搏战。
德国堆科技,苏联堆数量,虎式确实比T-34先进。但T-34数量多啊。
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三个师,骷髅师有61辆坦克,警卫旗队师有94辆坦克;帝国师有56辆坦克。合计211辆坦克,其中有15辆虎式坦克。
而苏军第19、20、28军坦克军有425辆坦克。
倘若苏军不顾伤亡,以最快速度扑上去,和德军缠斗在一起,胜负犹未可知。
鉴于在没有坚固阵地的防线上,守是守不住了,统帅部瞬间批准了这个方案。
战斗在清晨打响,双方首先展开空战。
早上8时15分,苏军展开坦克冲击前的炮击。德军也开炮还击。
凭借装备优势,德军接连摧毁苏军坦克。
8时30分,炮击结束的一瞬间,罗特米斯特罗夫用无线电高喊进攻指令:“钢铁、钢铁、钢铁”!
400多辆坦克开足马力,以最高速度冲向德军。
面对排山倒海的苏军坦克,德军的坦克手们只能不断开炮。
但当间距由两公里缩短至400米后,德军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
无论你是虎式,还是豹式,只要侧面装甲近距离挨一发炮弹,都是一炮毙命。
据一名德军坦克连长后来描述:这是我第一次和这么多敌人战斗!可怕的战斗!他们似乎要将我咬死。
另据罗特米斯特罗夫回忆:数百辆坦克缠斗在一起,发动机和履带汇成一片的轰鸣声持续了一天,整个战场遍布燃烧着的德国和我们的坦克。
而在被毁的坦克旁,坦克手们也跳出坦克,互相射击。
在这样惨烈的战场上,普通士兵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肉搏战,从清晨持续到傍晚,直至双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来。
德军的211辆坦克,损失了75辆。
苏军的425辆坦克,损失了300多辆。
双方的坦克战损比为4比1。
而人员伤亡比则更高,德军伤亡3908人,苏军伤亡4万。
苏军损失无疑更大,但德军战术上的胜利,无法带来战略上的胜利。
同一天,苏军以西方方面军左翼、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共约128万人,2.1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2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000多架飞机,分别从北、东、南三面,对奥廖尔的德军实施向心突击。行动代号“库图佐夫”。
这是朱可夫和莫德尔的又一次较量。
当然,此时朱可夫已经贵为苏联副统帅,苏军的实际指挥官是罗科索夫斯基。
7月12日凌晨,苏军首先向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阵地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炮击。
随后,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发起地面进攻。
战前,莫德尔在奥廖尔地区广泛构筑了野战工事,堑壕和交通壕四通八达,并以障碍物和地雷场加以掩护,构成坚固的防御地带。
德军在奥廖尔方向共有37个师,约60万人,7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100架飞机。
此外,小胡子还调来了7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和4个步兵师增援。
可以说,奥廖尔与上一年的勒热夫战役一样,也是个难啃的骨头。
7月18日,见攻击不顺,苏军统帅部将战略预备队投入作战。
随着苏军第3、4两个坦克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增援前线,战场从此开始朝着有利于苏军方向的变化。
7月25日,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意大利人民将墨索里尼赶下了台。
此时,意大利退出战争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小胡子需要从东线抽调兵力去救他的墨大哥。
而奥廖尔的德军,也面临被苏军合围的危险。
于是,希特勒最终同意弃守奥廖尔,把党卫军第2装甲军调去意大利稳定局势。
7月31日,德军掳走居民,毁掉庄稼,运走所有的物资,把奥廖尔变成废墟后,向布良斯克方向撤退。
六天后,苏军收复奥廖尔。
从7月12日到8月18日,苏军对奥廖尔德军的反攻持续了37天,击溃敌军15个师,歼敌近9万人,坦克1044辆,火炮2402门,向西推进了150千米,拉平了库尔斯克防线。
但苏军伤亡42.9万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架。
奥廖尔战役的同时,苏联统帅部在南线也展开反攻,剑指别尔哥罗德及哈尔科夫。
曼施坦因此前认为苏军已经没有预备队了,主张继续向库尔斯克进攻。
但事实上,苏军的草原方面军还有40多万生力军。
再加上沃罗涅什方面军,苏军可用兵力超过90万人。
而德军这个方向只有18个师,总兵力约30万人,处于绝对劣势。
朱可夫建议直接吃掉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
不过此时的慈父,冷静、沉着,与先前判若两人,不再动不动就头脑发热。
慈父认为苏军战力不够强大,人力也不够充足,否决了朱可夫的围歼计划。
8月3日凌晨5点,苏军近万门大炮齐鸣,数不清的炮弹倾卸在德军阵地上。
炮击持续了两多小时,最后以一阵喀秋莎火箭炮的齐射作为结束。
随后,沃罗涅什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的协同下,发起步兵冲锋。
在炮击轰炸中幸存的德军无力阻挡苏军前进,苏军很快就突破了第一道防线。
随后的几天,苏军高速推进,收复别尔哥罗德。
但这个时候,瓦图京同志又犯了轻敌冒进的毛病。他认为德国人兵败如山倒,命令坦克部队大踏步推进,把步兵和炮兵落在后方。
结果德军一个反扑,吃掉了苏军第1坦克集团军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团。
关键时刻,罗特米斯特罗夫率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赶到,才避免了第1坦克集团军全军覆没。
8月14日,苏军第6坦克军也被德军包围,损失惨重。
当然,苏军在兵力和装备上握有绝对优势。
损失几个坦克旅,于大局无碍。
8月23号,苏军收复哈尔克夫。
苏军在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方向上的胜利,标志着库尔斯克会战落下帷幕。
根据西方史学家统计,整场库尔斯克战役,苏军伤亡86.3万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6799门,2200架飞机被击毁。
德军伤亡36-45万,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辆,1030架飞机被击毁。
苏军的伤亡是德军的两倍多,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损失比更是高达4.5比1。
仅看统计数据,德国人貌似赢了。
然而如此高效的战损比,却并没有给德国带来任何战略上的收获。
在此之前,德军的失败都是因为强弩之末,且大多发生在严寒的冬季。
但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刚出门就被顶了回去。严重挫伤了士气。
攻守角色在这一刻,彻底转换。
苏军开始反攻,收复失地。而德军则再无力再对苏军进行大型歼灭战。
眼看德国败局已定,小胡子的合伙人纷纷自谋出路。
德国内部也开始谋划搞掉小胡子,然后与西方媾和。
最大的影响还是美国对苏联的态度。
自1941年3月实施租借法案以来,英联邦获得了美国援助的63%,苏联仅得到22%。
但苏联却消灭了德国85%的兵力和80%的陆军装备,而拿了援助大头的英国,既不能在西线独挑大梁,丘吉尔还幻想让苏德两败俱伤,一个躺在坟墓里,一个住进ICU,英国寻机下山摘桃子。
罗斯福对丘吉尔这种分不清大小王的行为非常不满。
你英国可以不在乎亚太利益,美国不行啊。
美国大兵这会还在太平洋战场和小鬼子血拼呢。必须要尽快结束欧洲战事!
1943年5月,为了让英国摆正自己的位置,马歇尔在“三叉戟”会议上明确表示:盟军的下一步行动,必须由美国主导!如果英国不能做出成绩,不好意思,美军撤了,你们英国佬跟小胡子玩吧。
转到来年,随着苏军反攻渐入佳境,美国对英联邦的援助占比调整为58%。
其中英国为40%。
苏联由22%升至32%,自由法国占7%,咱们中国约为2%。
虽说提升比例后,美国对苏联的物资援助,仍然只占苏联自身产量的一小部分,但这些援助非常关键。
比如生产T-34的哈尔科夫第183号工厂,由于疏散工作一塌糊涂,仅有一半的设备和四分之一员工撤到了乌拉尔地区。
苏联本来就缺乏特种机床,战前依赖德国进口。
战争爆发后,德国肯定不会再供货了。这时候,苏联唯一能依赖的就只有美国。
租借法案中的太平洋航线
还比如为了保证坦克产量,苏联政府与美国商议后,停止了火车机车和车厢的生产。
美国则经租借法案,在战争期间向苏联提供了1900多辆机车和1.1万节车厢。
可以说,美援让苏联在遏制德国的进攻趋势后,可以马上转入反攻,而不必经历痛苦和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对战争进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