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德军是如何暴打苏军的?

佳霖谈历史 2024-03-22 03:31:05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不宣而战,兵分三路闪击苏联。

由于准备不足,加上指挥不当,开战还不到一周,苏联便损失战机3000多架,40万苏军战死或被俘。

7月初,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推进了400公里,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其前锋直指列宁格勒;

8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突入苏联腹地500多公里,夺取了几乎整个白俄罗斯,打开了进攻莫斯科的大门;

9月下旬,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占领基辅,歼灭苏军70余万,击毁缴获坦克884辆,火炮3718门火炮,各式车辆约3500辆,可谓战果辉煌。

众所周知,上世纪30年代,苏联是欧洲第一大工业国,拥有500多万军队。仅部署在一线的大炮就有3.29万门,坦克1.42万辆,飞机9200架。

但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为何在德军面前却一溃千里,被打的满地找牙呢?

这还要从两年前开始说起。

01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秘密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小胡子很清楚慈父想要什么,所以在协议中,他很爽快地将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半个波兰,打包送给了苏联。

签完协议后,德国专注于西欧和巴尔干半岛。

苏联则为了所谓的战略空间,彻底抛弃了抑制德国的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开始“与德共舞”,也不断在家门口搞事。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在拿下波兰东部不久后,挑起苏芬战争,迫使芬兰割让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1940年6月,苏联出兵罗马尼亚,强占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同年8月,苏联又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随后,苏联在新占领的土地上,修建了一条“莫洛托夫防线”。

在这条防线的东面,还有一条从卡累利阿地峡,一直延伸到黑海沿岸,全长1200公里的“斯大林防线”。

表面上看,除了侵略芬兰遇到一些困难,苏联的扩张顺风顺水。

但一帆风顺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隐患。

首先是两条防线。

由于工期紧张,苏联人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从斯大林防线上卸下大量的武器设备用于建设莫洛托夫防线。

结果莫洛托夫防线未能竣工,斯大林防线也被拆得七七八八。

后来的战争中,这两条防线没起到什么作用。

其二是军队建设滞后。

早在1934年,有着“红色拿破仑”之称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就看到了装甲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与同事一起提出了攻守兼备的大纵深作战理论。

同一年,古德里安根据德国自身情况,也提出了类似的闪击战理论。

只不过,两人的命运不太一样。

古德里安得到了希特勒的重用,这使得闪击战理论得以付诸于实践。

而图帅则死在了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中。

在那之后,苏联的坦克数量与日俱增,硬件确实在进步。但战术理念却非常落后。

有一段时间,苏军甚至撤掉了机械化军,把坦克编入步兵师,给步兵打辅助。

直到法国灭亡后,苏军高层才如梦初醒,赶紧亡羊补牢。取消堀壕防守战术,将所有坦克集中至31个庞大的机械化军团。

可临时抱佛脚,时间根本来不及。

如1941年3月组建的第10、11、13机械化军,普遍缺乏装备。

并且已经列装的坦克,也大多是待修状态。

大清洗对苏军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在这场运动中,约1.5万苏军各级军官遭到枪决。

其中包括5名元帅中的3人、16名集团军司令和副司令中的15人、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

如此自残的行为,严重伤害了苏军元气,使苏联在苏芬战争中丢尽了脸面。

这场历时四个月的战争,起初人们都以为是虐菜局。

却不想,苏联才是那个被虐的菜。

百万苏军,以伤亡37万人的代价,勉强迫使总人口只有440万的芬兰屈服停战。在全世界媒体面前是丢人丢大了。

反观同时期的德军,横扫西欧,通过实战不断对闪电战进行优化,刷新版本。

02

苏军拉垮至极的表现,希特勒看在眼里,感到又好气又好笑。

就这水平,还敢跟老子平起平坐?以后吃饭,苏联只配坐小孩那桌。

苏军糟糕至极的表现,慈父同样看在眼里。

为此,苏联统帅部发布了《关于动员工作的教令》,直接指出:“如今的战争不再需要宣战,它们只是直接开始”。

言外之意,就是德国要揍你,不会跟你打招呼。现在质量不行,只能靠数量来凑。

1939年,苏军规模还只有150万。

短短两年后的1941年,苏军的总兵力就猛增到500余万人。

为了防备德国,苏军在边境上部署了三个方面军。

最北面的是西北方面军,下辖第8、11、27集团军和军区空军。

中部是西方方面军,下辖第3、4、10、13集团军。

南面是西南方面军,下辖第5、6、12、26集团军。

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近300万。

可俗话说的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大清洗造成的职位空缺,不是短时间能填补的。

德国那边指挥作战的都是千锤百炼的老江湖,苏联这边多是上岗不足两年的菜鸟。

这仗怎么打?

据莫洛托夫回忆,斯大林曾说过:我们只有到1943年才能旗鼓相当地与德国交锋。

潜台词就是说,1943年之前,苏联只能低调忍让,避免德国找茬。

为了延缓战争爆发的时间,斯大林在政治上奉行绥靖政策。对德国的扩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经济上则与德国互动。

当时,苏联正在进行三五计划,对技术、设备有旺盛的需求。

而德国在进行战争,对资源有很大需求。

于是,苏联将粮食、石油、木材、铁矿石以及有色金属等物资运往德国,换取德国的重工业产品,如机床、吊车等工业设施。

这事的性质,与美国参战前向日本出售石油、废钢铁,变相支持日本侵华,可谓如出一辙。

以慈父的精明,他当然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一张废纸。小胡子不可能等苏联准备好了再开战。

毕竟他俩是一类人。一个想染指巴尔干半岛、进入地中海。另一个也想染指东欧,获得能源和“生存空间”。

这种矛盾不可调和,双方都知道必有一战!

但关键时刻,斯大林出现了严重误判。

从1940年底到1941年6月,不断有情报显示德国将要进攻苏联。

进攻时间涵盖1941年的3月到7月。

这其中,有两个日期最为精确,一是确认德国将于1941年5月15日进攻苏联,二是确认德国将于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

慈父对情报的态度,起初是半信半疑。

但因为意大利入侵希腊吃了大亏,为了给墨索里尼擦屁股,希特勒将进攻苏联的时间由5月15日推迟到了6月。

如此一来,信息过载的斯大林,便无视了德国将于6月22日进攻苏联的情报。

他坚持认为不列颠之战没有分出胜负前,希特勒不可能进攻苏联。

并严令苏军进行战备,以免刺激德国。

03

从逻辑上讲,斯大林的判断不无道理。

德国这会儿正在和英国死磕,希特勒不可能主动让自己陷入两线作战。

然而小胡子压根不按套路出牌。

这一波,他预判了斯大林的预判。

既然拖得越久,对苏联更有利。

既然斯大林坚持认为自己不可能主动双线作战。

那正好,打你个出其不意。

只要灭了苏联,英国必然投降。

1940年7月,希特勒要求德国统帅部制定对苏作战计划。

很快,统帅部拿出一份方案,决定以147个师,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苏联实施突击。

其中北路为主力,直捣莫斯科。

南路为辅助,对基辅和巴库油田实施突击。

希特勒看过方案后,认为不妥。

轴心国和苏联的国境线长达1800公里,并且苏联国土辽阔,战略纵深大。

以一路或两路大军直接往苏联腹地冲,很容易遭到夹击。如果攻击不顺,到时候德军想撤都撤不回来。

随后,统帅部又对方案进行了修改。

将两大大军改为三路大军,分别对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实施进攻。

其中,中路的莫斯科是主攻方向。

希特勒看过修改后的方案,仍然不满意。他认为“莫斯科不是那么重要”。

莫斯科不重要,哪里才重要呢?

在希特勒看来,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部的乌克兰,都比莫斯科重要。

所以,希特勒的意见是中路在推进到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大陆桥后,就暂时不管莫斯科了。

中路大军转而向北部和南部进攻,打垮苏联的海上交通线、夺取苏联的经济资源,然后三路大军会师于莫斯科。

巧的是,慈父的判断与小胡子不谋而合。他认为德军的进攻重点一定在乌克兰。

在慈父的要求下,苏军在南线布置了多达8个机械化军。

但慈父的这波判断过于超前了。

1941年的德国,小胡子还做不到独断专行。

在一帮传统军人的影响下,希特勒同意了国防军的意见,以莫斯科为攻击重点。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发第21号作战指令,即“巴巴罗萨计划”。

按照计划要求,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军先以闪击战,消灭苏联西部军区。

然后以装甲部队为先导,兵分南、北、中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

北方集团军群共29个师,在1000架飞机的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直取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共51个师,在1600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进攻;

南方集团军群共63个师,在1400架飞机的掩护下,于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首先拿下基辅,然后向顿巴斯进击。

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线

在分别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后,战役进入第二阶段。

三路德军兵锋直指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和阿斯特拉罕,进至A-A线,即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线,消灭苏联的后备武装力量。

至于A-A线以东地区,希特勒认为苏联残存的轰炸机飞不到德国,不具备威胁性,等有工夫了再去占领。

签署“巴巴罗萨计划”后,希特勒踌躇满志。

这个当年在维也纳街头无所事事的流浪汉,自认为拿皇未竟之事业,将由他来完成。

04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正当斯大林对纳粹入侵还半信半疑的时候,猛然轰鸣的炮声打破了夏夜的宁静。

德国及其盟友集结180多个师,550万大军,4.72万门火炮,4300辆坦克,2000余架飞机,对苏联不宣而战。

讽刺的是,直到德国进攻前几个小时,还有满载货物的苏联列车向德国驶去。

战役发起后,德国空军按照计划,首先轰炸了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和国境线上的部队。

由于苏联统帅部严令部队备战,加上当天又是周末,很多官兵正在休假。

所以开战仅半天,苏军就有近千架战机被炸毁在了机场上,基本丧失了制空权。

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以及德国伞兵的袭扰下,苏联西部前线的通信指挥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指挥机构陷入瘫痪状态。

部署在苏德边境的德军战机

联系不到部队,这可把苏军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吓坏了。

惊慌失措之下,巴甫洛夫竟跑到了第10集团军司令部,这种放弃对方面军整体指挥的行为,加剧了西方方面军的混乱。

更荒唐的是,面对前线电话中断,油库被毁,坦克也没了的窘境,苏联最高统帅部为了面子,居然要求边境各军区实施猛烈反击。

战前畏首畏尾,被闪击后又命令陷入瘫痪的部队发动反击。

苏联统帅部的骚操作,直接给对手又送上了第二波人头。

6月27日,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会师于明斯克。

德军进至明斯克郊外

两天后,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和斯特劳斯的第9集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附近会师,将明斯克附近的苏军分割成了两部分。

7月9日,明斯克战役结束。

包围圈中的苏军大部被歼灭,约32.4万人被俘。

再算上其他战区,开战不到三周,苏军便已经损失坦克11703辆、飞机3985架、火炮和迫击炮18794门。减员超过70万。

拿下明斯克后,霍特和古德里安作为两个突前的箭头,再次展开钳形攻势,又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歼灭30万苏军,摧毁坦克1348辆,大炮9885门,飞机903架。

这一切都太美好了,似乎就像希特勒自己所说的那样:“苏联就是一栋破房子,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轰然倒塌”。

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德军面临着两种选择。

一是继续向莫斯科前进,当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向希特勒报告:我们已经看到了莫斯科的城头,很快我们就会取得胜利。

二是确保中央集团军群侧翼的安全后,再继续向东进攻。

希特勒思考再三,最终选择了后者,命令霍特和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离开中央集团军群,向两翼增援。

相比中路,德军在左右两翼的进展比较缓慢。

北方集团军群涌入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后,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数万立陶宛人和爱沙尼亚人倒戈一击,加入德军。

6月25日,芬兰为了收复失地,也加入了战争。

芬兰参战,使得列宁格勒处于德芬两军的南北夹击之中,沦为一座孤城。

但苏军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很快动员百万民众,夜以继日地围绕列宁格勒构筑了三道防线。使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受阻于卢加河畔,挫败了希特勒希望于7月21日前,拿下列宁格勒的计划。

05

再看南线。

前面说过,斯大林曾估计南方将是德军进攻的重点,在乌克兰部署了重兵。

所以开战之后,尽管遭到闪击,苏军在南方战线仍然还有抵抗力。

但苏军在南线究竟还能坚持多久,谁也说不好。

为避免南线苏军也被团灭,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建议斯大林弃守乌克兰西部,将主力退到第聂伯河左岸固守。

但斯大林拒绝撤退,朱可夫随即也被解除职务。

趁着苏军麻痹大意,德军突然由基辅南下,与2个集团军罗马尼亚、1个匈牙利军和1个斯洛伐克军,歼灭了集结在乌曼、来不及撤退的10.3万苏军。

一场大败,苏军被迫放弃乌克兰西部,只留下一支孤军坚守敖德萨港。

但相比于中路,南线的进展还是太慢。于是希特勒决定微操。

收到希特勒南下的命令,古德里安非常不爽。

放着近在咫尺的莫斯科不打,却要打500公里外的乌克兰,他小胡子懂不懂军事?

实际上,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希特勒的命令还真没什么问题。

一方面,中央集团军群的位置过于靠前,两翼存在一定隐患。

另一方面,古德里安和霍特的进展太快,后勤已经跟不上了。

弹药和粮食运不上来,一路上还有苏联的游击队袭扰。在物资运抵前,仅靠古德里安和霍特的两个装甲集团军,有把握拿下莫斯科吗?

古德里安敢立军令状吗?

既然没把握,倒不如趁着这个空档,包抄基辅方向的苏军。

有意思的是,看到古德里安突然转向,斯大林认为事出反常必有妖,也亲自微操。

他判断古德里安可能是要迂回包抄莫斯科,于是便将部队集结在莫斯科附近,并命令基辅守军不得撤退。

但很显然,慈父猜错了。

他一门心思地想在莫斯科与德军打一场硬仗,却不想,古德里安一路南下,直插基辅苏军后路。

得知情况,斯大林傻眼了,赶紧安排4000余架飞机阻击古德里安。

可一步慢,步步慢。苏军的拦截均未奏效。

随着德军步步紧逼,形势日益严峻,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布琼尼元帅为了挽救即将陷入重围的苏军,不顾斯大林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再次请求撤退。

但同样遭到拒绝,布琼尼也因此被免职,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

9月16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在基辅以东200公里的洛赫维察,与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顺利会师,合围了70万苏军。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

红军损失约70万人,其中66万人被俘,仅有2万人逃出包围圈。

自古以来,战争都有一条准则: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细看基辅战役过程,苏军最起码有三次撤退、保存实力的机会。

但都被斯大林葬送了,最终落了个“人地皆失”的下场。

此战之后,苏军在南线的兵力枯竭,不得不放弃敖德萨港。将有限兵力收缩于塞瓦斯托波尔固守。

而德军在获得乌克兰丰富资源的同时,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也得到了保障。进攻莫斯科的时机已经成熟。

巨大的胜利让希特勒志得意满。

10月2日,他在柏林体育场的一场演讲中,称苏联已经被击败,永远不会再起。

随即,按照德国统帅部的指示,北方集团军群包围列宁格勒,分散苏军注意力。

南、北集团军群抽调出最精锐的部队,与中央集团军群会合,一同进攻莫斯科。

莫斯科保卫战爆发了。

1 阅读:34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