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一战史(2):身边有猪队友是什么体验?德国人直呼无奈

佳霖谈历史 2024-02-06 06:15:49

结盟是门艺术,懂行的人往往会找靠谱的对象结盟。

但一战前的德国,却找了两个拖油瓶。

当然,这也不是说德国人脑子进水了。

而是作为后起之秀,德国要挑战的都是老牌帝国。

因此,当年德国能找到的帝国主义国家,也就只剩下了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这对卧龙凤雏到底有多不靠谱呢?

话说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给塞尔维亚下达最后通牒。

内容包括查封任何引起对奥地利皇室憎恨和藐视的刊物;革除塞尔维亚国内进行反奥匈之宣传的官员等十项条款。

慑于实力上的差距,塞尔维亚本来都已经认怂了,同意了其中的八条。

这让德皇威廉二世都感到诧异,认为塞尔维亚投降之干脆,法国人见了都甘拜下风。

但奥匈帝国参谋长康拉德得寸进尺,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一心开战。

塞尔维亚忍无可忍,被迫迎战,这才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既然要打,那就好好打嘛。

塞尔维亚独立后,与奥匈以多瑙河为界,其首都贝尔格莱德就在多瑙河畔。

也就是说,一旦开打,塞尔维亚就要进行首都保卫战。

然而谁也没想到,经济世界第六,军事世界第四,人口高达5135万的奥匈帝国,真打起来会那么拉胯。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可直到8月12日,奥军才越过边界,进攻塞尔维亚。

从8月中旬开始,20万奥军连续发动三次攻势。结果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奥匈军队表现得这么差劲呢?

究其原因,在于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

据丘吉尔回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意志人占25%,匈牙利人占23%,捷克斯洛伐克人17%,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合计11%,波兰人8%,乌克兰人8%,罗马尼亚占7%,意大利人1%。

奥匈波兰军团

庞大的帝国却没有主体民族。

为了维系统治,哈布斯堡家族选择了“众建诸侯少其力”的做法。将原本统一的国家分成了几块,每一小块王国、公国、伯爵领地,都独自对皇帝负责。

这样一来,分散在几个板块的民族,便没法形成合力,反抗哈布斯堡家族。

但同时,也意味着帝国的一切大事,维也纳当局都要与地方势力,尤其是必须要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贵族商量着来。

而这就导致奥匈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仅语言就多达十几种。凝聚力极差。

很多时候,士兵甚至都听不懂军官发布的命令。

并且这还不是最惨的。奥军最大的问题是总参谋长康拉德是个半桶水。

客观来说,康拉德是一个精明的战略家。他的很多想法是靠谱的。

比如一战爆发前,他就预料到沙俄会介入战争,提出了闪击塞尔维亚,然后回师,全力迎战俄军的构想。这与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康拉德显然低估对手的实力,忽视了奥匈军队凝聚力不足的问题。

以致奥军在没有击破塞尔维亚的情况下,被迫挥师北上,迎战俄军。

结果当奥军与俄军交手后,败得更惨。

就在奥匈入侵塞尔维亚的同时,德军在西线与英法联军展开激战。

1914年8月16日,趁着德军主力西调,俄第1、第2集团军进攻东普鲁士。

此役史称“坦能堡战役”,俄军28万,德军仅15万,德国在兵力上处于明显劣势。

但在名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下,德军依托强大情报系统,以少量军队牵制俄第1集团军主力,诱使俄第2集团军孤军深入,最终取得歼敌27万的大胜。

俄第2集团军遭到全歼,沙皇尼古拉二世非常不满。

于是在9月,俄第1集团军又发动“马祖里湖战役”。

结果德军仅以1万人伤亡的代价,打死打伤俄军3万,俘虏9.5万。

两战两败,沙俄紧急动员的百万大军报销了近一半。

不过,俄军在东线发动的攻势也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影响了西线战事。

9月14日,德军总参谋小毛奇因为马恩河战役的失利,遭到免职,陆军大臣法金汉接任总参谋长。

法金汉刚上任,就遇到一个棘手问题——怎么救援奥匈帝国?

虽然俄军打不过德军,但对付奥匈军队还是绰绰有余。

8月中旬至9月下旬,俄军集中50个步兵师和20个骑兵师,发起加利西亚战役。

奥匈帝国以48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应战。

双方激战一个月,奥军伤亡30万,被俘10万,丢掉了整个加利西亚省。只得依托喀尔巴千山脉与俄军周旋。

仗打成这个鬼样子,奥匈一点也不慌。

这就有点像小孩子约架:有种放学别走,等我大哥腾出手来收拾你!

早些年,德国曾派军事代表团观摩奥匈军队演习。简直是大开眼界。

德国人惊奇地发现,都已经20世纪了,奥军居然还是拿破仑时代的战术,大部分军官甚至不能理解挖战壕的重要性。

这让当时还是参谋的塞克特直接破防,略带讽刺地道:“他们的士兵还行,但他们的军官如蛆虫一般怠惰懒散,如此拙劣的指挥,使我不得不对我们盟友的士兵产生同情。”

汉斯·冯·塞克特,曾受聘为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

当然,奥匈再怎么拉垮,它的百万大军对俄军也能起到牵制作用。

如果坐视不理,德军就只能双线作战了。

10月29日,为了缓解东线战场压力,德军发起“罗兹战役”。

听闻“天兵”将至,奥匈军队跃跃欲试。

但德国人宁可以一个集团军单挑俄军一个方面军,也不愿意与奥匈军队在普热米什尔附近打一次联合攻势。

罗兹战役历时26天,傲慢的德军差点阴沟里翻船,一度陷入俄军包围。

幸运的是,俄军有一处地区因部署不当,导致防守薄弱,德军在这一地区成功打开了一个缺口,并完成突围。

这一战,规模不大,但过程相当惊险且激烈。

战后,德军无力再发动进攻。

另一边,俄奥双方共投入40多万大军,在普热米什尔展开攻防战。

这场战役前后持续133天,奥军光被俘人员就多达11万,其中包括102名高级军官。

开战还不到半年,奥匈帝国的军事精英便消耗殆尽。

不过,俄军在战斗中也死伤10多万,无力再向奥匈帝国腹地发动进攻。东线战场因此进入休整期。

时间进入1915年,由于参战各国战前都误判形势,以为至多半年,战争就会结束,没料到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普遍准备不足。

因而各国在这一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饥荒。

同时,随着英国海军的封锁,阻止食品、原材料等重要物资进入欧洲。

同盟国的情况尤为严重。

这时候,先前与加入三国同盟,后来又宣布中立的意大利,便成为两大阵营争相拉拢的对象。

在帝国主义国家中,意大利是最后一个完成统一的,底子最差,被戏称为“穷光蛋帝国主义”。

不过,虽然意大利的综合实力在列强中排老末,但它的海军规模还凑合。

当时,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

若是意大利和奥斯曼以及奥匈海军联手,英国地中海舰队只能避其锋芒。

而如此一来,英国在地中海的封锁圈,就会出现一个缺口。

反之,意大利如果加入协约国,英国就能彻底围死德国。

基于意大利的重要性,英国便向其抛出了橄榄枝,许诺胜利后,可以将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割让给意大利。

这个条件,德国显然开不出。

于是在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反水。

意大利高山团,约摄于1916年

1914年初,意大利军队仅34万人,远少于其他参战国。

后来经过九个月的备战,意大利参战前,正规武装增加至87万人,另外还动员了134万预备役。

意大利跃跃欲试的同时,为了摆脱双线作战的困境,德奥军队集中优势兵力,于1915年5月在西加里西亚的果尔利策地区重创俄军。

随后,德军作为主力,奥匈作为辅助,长驱直入,进军波兰。

在德奥联军的凌厉攻势下,俄军一退再退,陆续丢掉华沙和布列斯特。

英法此时无力支援东线,意大利待价而沽也有一段时间了。

见当下正是露脸的机会,意大利政府果断与德国断交。

当然,意大利人还不傻,知道惹不起德国。所以意大利只向奥匈帝国宣战。

5月23日,即意大利宣布倒戈的当天,20万意大利军队打着收复失地的旗号,向驻守伊松佐河沿岸的奥匈军队发起攻击。

奥军只有10万人。但他们有伊松佐河做掩护,阵地也比较高,可以借助地势,居高临下防御。

意大利人的第一次进攻,损失1.5万,一寸土地也没收复。

第二次进攻,意大利又损失数万,还是一寸土地也没收复。

本想露脸,结果把屁股给露出来了。意大利政府大怒,随即加码,陆续投入14个军团和40个旅,约109万人参加战斗。

对此,英法当然是乐见其成。

因为意大利军队如果能在南线发动攻势,奥匈帝国就得三面作战。

即在东线与俄军血战,东南方向与塞尔维亚血战,南面与意大利作战。

这样的局面,显然是奥匈应付不了的。

倘若奥匈扛不住,就会有亡国的危险。而德国如果支持它,就得从西线抽调兵力。

这样一来,英法在西线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然而,事实总没有预想的那么好。

由于都是臭棋篓子,水平相当,从1915年6月到1917年9月,意军和奥军在伊松佐河流域大战11个回合,谁都无法KO对方。

居高临下的奥匈军队

战至1917年10月,意大利累计伤亡几十万,仅获得纵深几公里的土地。

奥匈帝国的伤亡人数也不少。

看到盟友吃不消了,鉴于俄国当时因革命陷入动荡,德国决定出手,派出7个师,发起“卡波雷托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德奥联军以25个师,重创意大利55个师,歼敌4.5万,俘虏30万,缴获各式火炮5000多门,步枪及轻重机枪30余万支。

战役后期,许多意大利士兵表现出墙头草本色,向俘虏他们的德奥联军喊道:“奥匈皇帝万岁!”、“德皇万岁”、“向罗马进军!”

从1915年宣战到卡波雷托战役结束,意大利伤亡人数近百万。

失地是一寸也没能收复,反倒还拱手让出大片领土。丢人丢大发了。

德国高山部队

当然,奥匈的伤亡也很大。累计报销35万人。

所以德军撤走后,精疲力竭的奥军发动的几次进攻,都被意军击退。

南线战场暂时处于休战状态,我们将目光再转投向巴尔干半岛。

战争初期,奥匈吃不掉塞尔维亚,可怜兮兮地向德国求援助。

尽管法金汉嘴上抱怨:我自己都缺兵少将,还要帮你擦屁股?

但他的身体很诚实,竭力帮这个“废柴盟友”收拾烂摊子。

同时,保加利亚为夺回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地盘,加入了同盟国。

作为一战的四个同盟国之一,保加利亚没什么存在感。

但它的动员比例,是一战所有参战国中最高的。达到惊人的21.82%。相当于动员了所有适龄男性参加战争。

战斗力方面,保加利亚军队表现得极为强悍。直到彻底崩溃投降前的13天前,仍能以伤亡两千人的代价,击退数万英、法、希腊联军的进攻。

塞尔维亚东边是保加利亚,北边是奥匈。同时德国又派兵支援。

在多线夹击之下,塞尔维亚大部分领土被德、奥匈和保加利亚军队占领。

塞军残部和平民,只得在协约国军队的庇护下,逃入科浮岛。

但解决塞尔维亚这个肉中刺后,形势对同盟国仍然不乐观。

一方面,英国将罗马尼亚和希腊拉进了协约国阵营。

另一方面,大洋彼岸的美国也站到了协约国一边。

这些国家的参战,让巴尔干战场形势逐渐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

1918年秋,协助国军队协助塞尔维亚收复所有领土。

另一边,沙皇俄国的倒台,使德国可以从东线抽调大量部队到西线作战。

这个时候,意大利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但出于担心德军会在南线发动进攻,意大利顶不住。

法军总司令福煦急忙赶往罗马,许诺协约国将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意大利收复领土。

意大利人有奶就是娘,遂又向佩德罗贝至海边地区投入50多个师。

1918年10月,奥匈国内起义不断,前线开小差的士兵也越来越多。

趁此机会,意军发动进攻。

扛着山炮的意大利士兵

10月27日,奥军指挥官下令反攻,但各部队拒绝服从命令,因为大家已经听到了帝国即将崩溃的消息。

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

隔天,奥匈境内的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亦宣告独立,

10月31日,匈牙利宣布脱离奥匈帝国独立。

随着地方势力纷纷独立,维也纳当局突然发现,现在唯二还效忠皇室的,反而是原本最不靠不住的波兰人和犹太人了。

但波兰人和犹太人,又还能效忠几天呢?

11月3日,穷困末路的奥匈帝国宣布投降。

短短几年,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家,就这样土崩瓦解。

而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统治阶层一味的吞并领土,却又无法消化“异己”,最终造成的民族问题。

作为战胜国,意大利的情况也不乐观。

虽然意大利在战后得到了想要的部分领土,但经济和人口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严重破坏。

此外,意大利微乎其微的贡献。也让他们在巴黎和会上,遭到英法的百般羞辱。

这枚虽胜犹败的苦果,引爆了意大利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并在此后的几年,助长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5 阅读:537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