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设宴庆功,刘伯温暗中敲了敲墙壁,心中一沉:众臣必死无疑

骖驭鹤归 2025-01-06 18:22:27

朱元璋设宴庆功,刘伯温暗中敲了敲墙壁,心中一沉:众臣必死无疑

夜幕低垂,南京城内灯火辉煌。朱元璋在新建的庆功楼设下盛宴,群臣济济一堂,觥筹交错间笑语不断。身为朱元璋心腹的刘伯温却感到一丝不安,他默默离开喧闹的人群,来到一处偏僻的角落。

在昏暗的烛光下,刘伯温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墙壁。他伸出手,轻轻叩击墙面,空洞的回声让他心头一紧。这座看似金碧辉煌的庆功楼,究竟暗藏着什么秘密?朱元璋为何选在此时设宴?那些正在觥筹交错的功臣们,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一、不寻常的宴请

洪武十五年春,南京城突然传出消息,朱元璋下令在城南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庆功楼。这座三层高的建筑由能工巧匠昼夜赶工,仅用了三个月就完工。庆功楼外观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尤其是那高耸的檐角,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炫目的光芒。

"陛下为何突然要建这庆功楼?"徐达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巍峨的建筑,对身边的汤和说道。

"听说是为了庆祝北元残余势力被彻底剿灭,"汤和摸着胡须回答,"陛下说要大宴功臣,以示嘉奖。"

很快,太监们就挨个给开国功臣们送去了请帖。请帖上写明,三日后在庆功楼设宴,要求所有开国功臣务必出席。

"三日后?为何如此急促?"李善长接过请帖,对送信的太监问道。

太监笑着回答:"这是陛下的意思,说是要给诸位大人一个惊喜。"

宴会当日,南京城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庆功楼前红灯高挂,锣鼓喧天。开国功臣们陆续抵达,他们身着朝服,意气风发。

"诸位大人请上三楼,陛下已在等候了。"一位年迈的太监站在楼梯口引导着。

功臣们踏上台阶,却发现这楼梯格外陡峭,台阶也比寻常建筑要窄许多。有人差点踉跄摔倒,幸好身后的人及时扶住。

上到三楼,只见朱元璋端坐在主位上,面带笑容地看着众臣鱼贯而入。但奇怪的是,往日里总是站在朱元璋身边的大太监胡惟庸却不见踪影。

"诸位爱卿,请入座。"朱元璋挥手示意。

太监们将功臣们引到各自的座位上。众人这才发现,座位的安排也与往常不同。平日里坐在朱元璋左右的重臣,今日却被安排在了远处的角落。

宴会刚开始,乐师们就奏起了喜庆的曲子。可这曲调听在某些功臣耳中,却显得格外刺耳。徐达悄悄碰了碰身边的汤和,指了指厅堂四周。汤和这才注意到,往日守卫在殿外的侍卫,今天全都换成了生面孔。

朱元璋举起酒杯,向众臣敬酒:"诸位功臣,今日朕特设此宴,一是庆贺北元被平,二是感谢诸位这些年的辅佐之功。来,朕先干为敬!"

群臣起身,齐声高呼:"臣等谢主隆恩!"声音在庆功楼内回荡,却透着一丝不自然的颤抖。

二、刘伯温的发现

宴席进行到一半,刘伯温以身体不适为由,起身离开了热闹的宴会厅。他沿着庆功楼的回廊慢慢踱步,仔细观察着这座匆忙建成的建筑。

"大人,您怎么到这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小太监突然出现,语气中带着几分惊讶。

刘伯温随口答道:"酒喝多了,出来透透气。"说着,他的手不经意地扶在了墙壁上。

小太监连忙说:"大人,这边风大,还是请回宴会厅吧。"

刘伯温摆了摆手,示意小太监退下。等四下无人后,他开始仔细检查墙壁的结构。作为曾经主持过多座宫殿建造的重臣,他对建筑工艺极为熟悉。

他轻轻叩击墙面,清脆的回响让他眉头一皱。这墙壁明显是空心的,而且厚度远超寻常。在宫殿建筑中,这种设计往往别有用意。

"伯温兄,你在此处做什么?"徐达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刘伯温转身看到徐达,立即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然后低声说:"徐兄,你也来敲敲这墙。"

徐达依言上前,学着刘伯温的样子敲了敲墙壁。他虽不懂建筑之道,但也觉出了异样:"这声音......"

"不止如此,"刘伯温指着地面说,"你看这地板的接缝,与寻常建筑大不相同。而且,你注意到没有,今日宴席上的酒菜都是清淡之物。"

徐达立刻明白了什么:"难怪我刚才看到,有太监们在楼下的偏房里鬼鬼祟祟。"

两人正说话间,忽听楼下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刘伯温拉着徐达闪身躲进了回廊拐角处。

"火药都安置好了吗?"一个低沉的声音问道。

"回大人,都按计划布置完毕了。就等着陛下那边的信号。"另一个声音回答。

脚步声渐渐远去,刘伯温和徐达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我们得想办法通知其他人,"徐达说,"至少得救出能救的。"

刘伯温点头:"事不宜迟。你我分头行动,我去找汤和,你去提醒李善长。记住,一切要小心行事,不能惊动了那些侍卫。"

就在这时,宴会厅方向传来一阵喧哗声,似乎朱元璋正在举杯向群臣敬酒。徐达正要转身离去,刘伯温突然拉住他:"等等,我们还得弄清楚他们在墙里到底藏了什么。"

两人顺着墙根摸索,很快发现了一处异样的突起。刘伯温仔细检查后发现,那竟是一个精巧的机关。轻轻一按,墙壁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暗格。

三、惊人的阴谋

暗格中露出一卷泛黄的图纸,刘伯温小心地取出展开,借着微弱的烛光仔细查看。图纸上详细标注着庆功楼的结构,每层墙壁内都布置着精心设计的暗道,而在建筑底部,则画着大量的火药存放位置。

"大人,快看这里。"徐达指着图纸的一角,那里画着一个特殊的机关装置,通向庆功楼的地下室。

就在这时,楼下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陈统领,时辰到了,该布置了。"

"嘘,小声点。"另一个声音压低说道,"按计划行事,等陛下离开后,就放火。"

刘伯温和徐达躲在暗处,看见一队侍卫鱼贯而入,每人手中都抱着一个木箱。领头的将士打开箱子,露出里面黑色的火药。

"都给我仔细点,"陈统领低声吩咐,"按图纸标注的位置放置,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侍卫们开始忙碌起来,将火药小心翼翼地装入墙壁的暗格中。一个年轻的侍卫问道:"统领,为何要在这里也放火药?"

"你问那么多做什么?"陈统领厉声呵斥,"陛下有令,今晚必须除掉这些功臣。他们立下的功劳太大,已经成了陛下的心腹之患。"

另一个老侍卫补充道:"这些年来,各地藩王作乱,哪个背后没有这些功臣的影子?陛下要肃清朝廷,就得从根上下手。"

徐达听到这里,脸色大变,正要起身,却被刘伯温一把拉住。此时楼上传来朱元璋的声音:"诸位爱卿,今日朕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场歌舞表演。"

侍卫们动作更快了,他们熟练地将火药装入预先挖好的暗格,然后用砖块小心掩盖。陈统领不时查看手中的图纸,确保每个位置都准确无误。

"统领,东南角的火药都布置好了。"一个侍卫报告道。

"西面和北面也安置完毕。"另一个侍卫紧接着说。

陈统领点点头:"很好,现在就差最后一处。记住,等会儿看到信号,一定要同时点燃,让火势迅速蔓延。"

就在这时,宴会厅传来一阵喧闹声。朱元璋高声说道:"时候不早了,朕乏了,你们尽兴。"

侍卫们立即停下手中的活计,迅速隐入暗处。刘伯温拉着徐达躲在转角,看见朱元璋在一群太监的护送下快速离开了庆功楼。

"大功告成。"陈统领低声说道,"现在就等着看这些功臣的好戏了。等火势起来,他们想逃也逃不掉。"

四、生死一线

朱元璋离开后,庆功楼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热闹。没有了皇帝在场的拘束,群臣们推杯换盏,谈笑风生。然而刘伯温和徐达却在暗处争分夺秒。

"必须马上行动。"刘伯温低声说道,"我去通知汤和,你去找李善长。"

徐达正要离开,忽然看见一个太监提着灯笼往楼下走去。他立即拉住刘伯温,两人躲在柱子后面。只见那太监走到楼梯拐角处,从袖中掏出一支火把。

趁着对方背对着他们的瞬间,刘伯温快步上前,一把捂住太监的嘴,将其制服。徐达迅速接过那支未点燃的火把。

"大人饶命!"太监吓得直发抖,"小的只是奉命行事。"

刘伯温问道:"还有多少人准备放火?"

太监颤抖着回答:"每个角落都有人,就等着陈统领的号令。"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声哨响。刘伯温和徐达对视一眼,知道情况危急。楼下已经有零星的火光亮起。

徐达立即冲向宴会厅,大声喊道:"火攻!火攻!诸位快走!"

宴会厅内顿时一片混乱。有人不相信,有人惊慌失措,更有人因为喝得酩酊大醉,反应迟钝。汤和最先反应过来,立即组织人手疏散。

"别走正门!"刘伯温指着一处暗格,"这里有密道!"

李善长问道:"如何确定密道是安全的?"

"方才看过图纸,"刘伯温一边说一边打开暗格,"这是工匠留下的检修通道,他们不会在这里设伏。"

火势越来越大,浓烟开始从楼下窜上来。徐达和汤和在前面开路,指引众人进入密道。刘伯温殿后,确保所有清醒的功臣都撤离。

"快看,那边还有人!"有人指着角落喊道。只见几个醉酒的将领倒在桌边,毫无知觉。

徐达想要去救,却被刘伯温拦住:"来不及了,火已经烧到楼梯了!"

就在这时,一声巨响传来,整个庆功楼剧烈震动。火药被引爆了,火焰瞬间吞噬了大半个建筑。

众人在密道中摸索前行,终于从庆功楼后方的一处偏僻角落钻出。远处传来纷乱的脚步声和喊叫声,显然守军已经发现了火情。

"大家分头撤离。"刘伯温果断下令,"切记,今晚的事情谁也不许声张。"

功臣们三三两两散去,消失在夜色中。庆功楼在身后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远处的更鼓声急促地敲响,预示着这个不平凡的夜晚还未结束。

五、权力的代价

庆功楼事件过后的第三天,朱元璋在奉天殿召开朝会。大殿内气氛凝重,不少大臣的位置空缺。那场大火夺去了十几位功臣的性命,其中包括几位从龙之臣。

"庆功楼失火一事,查得如何了?"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问道。

陈统领跪在殿前回禀:"回陛下,据查是厨房不慎引起的火灾。当时火势太大,又引燃了储存的火药,以至于..."

"火药?"朱元璋打断道,"为何庆功楼会存放火药?"

陈统领额头沁出冷汗:"这...这个微臣也不知。"

"传旨,立即彻查此事。"朱元璋沉声说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给朕一个交代。"

三日后,一份调查报告呈上龙案。据称是几个看守火药库的侍卫擅自将火药转移到庆功楼,意图谋财。这几个侍卫已经被处决,案子就此了结。

然而从那以后,朝廷内的氛围却悄然改变。原本意气风发的功臣们变得谨言慎行,即便在朝会上,也少有人敢直抒己见。

一个月后的早朝,刘伯温上书请辞:"臣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恳请陛下准许致仕。"

朱元璋看了刘伯温许久,最终批准了他的请求。送别刘伯温时,徐达亲自到城门相送。

"你这一走,朝中就更少说话的人了。"徐达感叹道。

刘伯温整理马鞍,低声说:"身在庙堂,总要懂得全身而退的道理。"

不久后,李善长也以病重为由告老还乡。汤和则被派往边疆督军,从此很少回京。

朱元璋开始重用新一批年轻官员,这些人大多出身寒微,对皇权绝对服从。老一辈功臣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朝廷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陛下,您看这些新任命的官员名单。"一天,内阁大臣呈上一份名册。

朱元璋仔细翻看,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心腹,没有一个出身显赫或功高盖主的家族。

从此以后,大明朝廷的权力更加集中。那些身经百战的开国功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对皇帝惟命是从的新贵。庆功楼的废墟上重新建起了市肆,但那个不寻常的夜晚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传言说,在每年的那个日子,庆功楼旧址都能听到隐约的宴饮声和歌舞声,仿佛是那些逝去的功臣们依然在举杯畅饮,庆祝他们曾经创下的功业。

0 阅读:15
骖驭鹤归

骖驭鹤归

骖鸾驭鹤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