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两朝的进士,接近一半是科举出身,另一半是什么出身?

贵圈知多少 2024-09-12 06:23:46

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清朝一直便是我们重点考古的对象。

许多影视剧和小说,也都对清朝颇为的偏爱。

一些学者、专家自然也当仁不让。

有学者对清朝的官员的出身做过粗略的统计。

发现清朝进士、举人出身的官员不到一半。

那么令一大半的官员的都来源于何处?

不通过科举入仕的他们,又是如何稳站在朝堂之上?

0贡监

明代以前,书院只是为割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到了明清之时,进入学院却成为了参加科举的必备之路。

明清之时,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是以,在明初之时,以监生直接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官的官员多不胜数。

随着明成祖朱棣登基,监生直接出任官员的机会越来越少。

想要入朝为官,国子监的学生们只参加乡试,在通过后,便可以直接入朝为官。

相较于普通学子要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一步步打怪升级来说

国子监的学生可以说是一步到位,但是相应的,他们却不能再出任高官。

只能任职一些级别不高的职位。

不得不说,有失必有的得。

这也算是某种以上的公平。

02保举

若要追溯于保举制度的由来,便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它最早出现在秦国律法中。

该律法规定:保举连坐。

这也最大可能的保证了保举的公平公正,约束了举主的私心,保证了被举荐者确实有真才实学。

到了汉朝时期,汉随秦制,继续沿用了保举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细化。

明确要求:官员有为国纳贤的职责,不举荐者要罚,举荐不当亦要罚。

这也迫使当时的官员,要去四处寻找人才,尽最大可能的避免,人才埋没民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到了隋唐时期,即使科举制已经问世。

但是保举制依旧存在,并进一步细化完善。

举报的程序和标准愈加的具体,连坐之法越发的严苛。

时间流转,来到了明朝。

彼时的明朝,百废待兴,再加上历经元朝的统治,此时正是用人之际。

于是举荐制便是迅速填补官员空白,维护朝廷正常运转的最佳途径。

但是大规模的举荐,也造成不少官员心存侥幸,任人唯亲。

所推荐上来的人才良莠不齐。

于是保举制便再次重出江湖,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保举制。

对于被保举的人才,更是不加以限制,甚至颇为偏爱来自民间的人才。

但到了永乐大帝时期,一切发生了些许的改变。

朱棣对被举保对象有了明确的要求,并对保举官员的平级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样使得保举之人相较于洪武时期,更加符合职位的要求。

可以说,只要保举人只要通过内部的一场考核后,便可直接任职风宪、布政司、按察司、府、州、县官这些职位。

到了清朝时期,人死政消。

保举制虽然依旧存在,却并不多见。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便越发的少见。

03世爵世职

世爵世职,在封建王朝早已屡见不鲜。

纵观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

但大多数都只限于皇室宗亲,毕竟人家家里是真的有皇位和王位要继承。

但很少如清朝这般异性爵位世职的。

清朝的异性爵位大多都来源于军功,想当然便是八旗子弟占了多数。

背靠着父辈的荣光,这些八旗子弟不仅生来锦衣玉食。

甚至只要到了年龄,便可以入朝为官且官位不小。

也正是因为这些官员并不具备真才学识,良莠不齐,所以整体素质和能力,都不及科举出身者。

4捐纳

捐纳,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官。

只要钱到位,一切都不是事情。

说起花钱买官汉灵帝并非首创。

真正要追溯花钱买官的由来,还要追溯到秦始皇时期。

彼时的秦始皇曾经下令:

“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无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由此可见,秦始皇此举也是迫不得已。

即使是卖官,卖的也只是无关痛痒的小官职,根本影响不了军国大事。

作为与秦始皇并列的汉武帝,也做过卖官的事情。

毕竟打仗实在是太花钱了。

为了缓解战争所带来的国库空虚,汉武帝也曾以官位为诱饵。

只要钱粮到位,不仅可以当官还可以赎罪。

当然,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武帝十分的理性。

所以汉武帝售卖的官职也只是小鱼小虾,无关痛痒。

但到了汉灵帝时期,却一切玩脱了。

谁能想到,一个九五之尊的皇上,竟会如此的匪夷所思,滥用自己的权利。

甚至连丞相之位和军权也能说卖就卖。

可以说,除了自己屁股底下的皇位不卖完,任何官职汉灵帝就没有不敢卖的。

可想而知,在汉灵帝的胡作非为下,当时的朝廷是怎样一片混乱。

仅凭这一件事情,就注定了汉灵帝在史书上的骂名。

也正是有汉灵帝作榜样,截止到明朝,再无皇帝敢卖官职。

但是到了清朝,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为了弥补平定三藩所带来的国库空虚,财政不足。

康熙帝再次开启了花钱买官的浪潮,并美名其曰:捐纳。

在康熙帝的带头下,清朝之后的皇帝更是上行下效。

尤其是处处最爱学康熙的乾隆,更是有过之而无及。

明明有雍正留下的家底,国库充盈,但是捐纳的现象却依旧存在。

面对朝臣的谏言,乾隆却称,这是“补科目所不及”。

意思是可以通过捐纳,选拔出一批科举制度所没有的人才。

甭管后人对乾隆如何评价。

但不得不说,乾隆确实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皇帝。

在他的震慑下,捐纳处于一种可控的范围。

但自乾隆去世后,清朝的其余皇帝,再也无法控制捐纳这柄双刃剑。

它虽然给清政府的国库带来客观的收入。

但相对,也让清朝的朝廷越发的混乱。

当然,清朝统治者也不是蠢的。

对于花钱买官的官员,他们早已做出了诸多的限制。

比如,不能担任,知县、知州异类的官员。

并且任职仅限5年。

五年一到,必须立马离任回籍。

为此,清朝还专门派人对此进行督促。

一旦发现出现恋权滞留的情况,便要面对严苛的惩罚。

看似一切考虑周全,并不会影响大局。

但是他们却忘了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更没有考虑到,不是每一任继承者都有能力把握住这柄“双刃剑”。

以至于到了道光时期,捐纳更是成为了国库每年固定的大笔收入来源。

据悉,当时的清朝国库每年都有数百万两银子进账入库。

但诚如那句话所言,命运所给予的一切礼物,早已暗中标注好价格。

看似,财源滚滚,国库充盈。

但这触目惊心的数字之后,确是透支清朝的国运换来的。

毕竟,没有真才实学或者心术不正的人,掌握权利。

他所带来的后果,是多么可怕。

更可怕的是,他们所花钱买官的钱,可能在掌握了权利之后,百倍千倍的从百姓身上讨要回来。

结语

除了科举制度外,在古代想要做官,还有很多种渠道。

并非所有人都是寒窗苦读十年。

但要论最优秀,一定是通过科举,层层考上来的。

参考文献

湖南日报,明清两朝的进士,接近一半是这一出身

0 阅读:16

贵圈知多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