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是苏联解体时第二大的军工技术继承国,但飞机大炮换不来粮食的生活用品,因此苏联刚解体时,乌克兰的经济问题很严重。
于是中国启动了双引工程,和前苏联加盟国们合作引进军工技术。其中乌克兰作为前苏联的工业中心,在21世纪前后的军工发展中帮了大忙。
造船业整个90年代到21世纪初,乌克兰累计以转让、合作等形式为中国提供了约1500项军工技术。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乌克兰的船舶技术,乌克兰作为苏联的造船业中心,制造了苏联全部的航母,有大量造船业人才。
所以双引工程期间,中国吸引了大量乌克兰的造船业技术专家和高级工程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乌克兰黑海造船厂设计部主任巴比奇·瓦列里。
黑海造船厂我们都不陌生,这里可以说是苏联的航母基地,这是苏联唯一一个有航母总装能力的造船厂,所有苏联在役航母都诞生于此。
作为黑海造船厂设计部主任,巴比奇·瓦列里更是参与了苏联每一艘航母的设计。说他是“苏联航母之父”有些夸张,但他的确是我国能吸引过来合作的最懂航母设计的人。
在苏联第一艘航母——莫斯科号设计的时候,瓦列里参与了该型航母的武器设计工作。后来苏联开始设计基辅级航母,瓦列里就参与到了基辅级整体的设计中来。
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加盟国都没有能力再去建造航母,瓦列里就这么失了业。
所以苏联解体后,我刚刚的双引工程一直在拉拢这类人才来中国工作或者是讲课,瓦列里也在我国的盛情邀请之下多次前往中国。
在我国改造瓦良格号以及建造山东舰的时候,瓦列里也都有参与,对我国早期的航母技术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除了人才之外,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也是得益于乌克兰接手的苏联遗产。
这艘航母是苏联建造到一半的瓦良格号,后乌克兰无力将其建造完成便卖给了中国。中国拿到瓦良格号后并非是多了一艘辽宁舰这么简单,还从里面学到了很多航母设计经验。
航母是一种规模极大的系统性工程,而一种“工程”一旦规模大了起来,产生的规模效应是非常恐怖的。
举例来说,导演郭帆在拍摄《流浪地球2》时,对于群演的伙食问题就相当头疼。因为这部电影有2万多个群演,中午吃饭时光是发盒饭就得花好几个小时。没法高效发盒饭就会严重拖累拍摄进度,给拍摄带来各种各样的阻碍。
单就是2万多人吃饭的问题就这么麻烦,就更不要提航母这种需要数千家零件配套厂商和上百万人参与建造的“超级工程”。航母内部是如何布局的、什么地方留多大的空间,甚至是航母的尺寸、高度等方面,都是细微之处决定成败的地方。
航空工业除了造船业,另一个代表性技术领域是航空工业。像我国现在的C919大飞机,相关荣誉奖章的获得者就有部分乌克兰人。
在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是安东诺夫设计局和中国的合作,2008年时,中航更是在北京和安东诺夫设计局合作建立了航空工程研发中心,合作是相当之深的。
可以说,从运-5这种早期飞机型号到现在的C919大飞机和运-20这种大型运输机,乌克兰方面的专家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中国尤其缺乏大型飞机设计制造经验时,有一群有经验的“老师傅”带,让我国少走了很多弯路。
中国和乌克兰方面在航空领域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收购马达西奇。马达西奇也算是乌克兰航空产业的一大龙头企业,曾经差点被中国收购。
不过后来的事情却很不尽如人意,乌克兰在克里米亚事件后迅速转投西方,乌克兰直接将马达西奇国有化,并拒绝赔偿我国已经支付的收购资金。到现在,马达西奇的厂房被俄罗斯炸烂了,让人唏嘘不已。
此外苏系武器的导弹头技术也为中国之后巡航导弹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另还有野牛气垫船、L-15教练机、燃气轮机等方面的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乌克兰专家帮助。
总结可以说,这些乌克兰专家的帮助让中国军工技术发展少花了很多力气,并少走了很多弯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乌克兰专家根本上来说是苏联培养出来的人才,乌克兰属于继承者。并且这些乌克兰专家来帮助中国,本质上也是中国和乌克兰互惠互利。
中国从乌克兰引进技术和人才,给这些人才发工资,解决了乌克兰这些高端人才的失业问题。
并且中国引进乌克兰人才是来去自由,来中国后不喜欢中国可以回国,像我们上边提到的黑海造船厂设计部主任巴比奇·瓦列里,他来中国多是讲课、合作的形式,在中国工作时依旧是乌克兰国籍。
其次中国引进乌克兰技术时,也在对乌克兰其它地方进行合作以补偿乌克兰,比如说增加和乌克兰经贸往来之类的。
本来乌克兰继承的苏联工业就是以军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这玩意儿在国际上很难赚到钱。中国从乌克兰引进军工技术,从经济角度考虑,也是在买乌克兰的产品,更不要提在农业、服务业等方面我国还和乌克兰有合作以补偿重工业方面。所以乌克兰对于中国的帮助的确很大,但双方是互惠互利的对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