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韦小镇

楠楠看看旅游 2024-11-16 05:40:49

室韦小镇

2018年,仲夏。

我到了室韦小镇。

这是一个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小镇,但也加入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现代元素。

细雨霏霏,薄雾蒙蒙,整个小镇都笼罩在的这混沌的世界里。周围的树木,木刻楞,道路,高塔,跑马场,草原,丘陵,以及村庄后面的弯曲悠长的额尔古纳河,还有隔河相望的远山,连同山下村庄,都在静静地沉默在那里。

我们到达室韦,天还没有全黑,只是黑云在我们头顶上,来回盘旋。黑云压城,雨紧一阵,松一阵,断断续续的下着。

灰蒙蒙,雾沉沉的天,让人感觉十分的压抑。忽然,天边一阵风来,吹得人亮晶晶的。

一会儿,云散了,雨停了,风息了。我们沿着泥泞不堪的土路,继续往前走,路两边青树翠蔓,摇曳披缀,参差披拂。

露珠,在草叶被上,打着饱嗝儿,亮闪闪的发着光,有的忍不住地笑,结果一个斤斗栽个底朝天。

花儿,也喝足了水,水灵灵的,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红的像火,在路边的草地上,任意开着。

沿着这山坡路走着走着,就没有道了。谁知?前面来个九十度的急转弯,下坡再上坡,来来回回,兜兜转转。

从高处,望过去,刚才努力向上攀登的路,已被甩在后面。前面的山头,屋子挤挤挨挨,街道纵横交错,那茅檐低小的小屋,就是恩和村吗?感觉像个牛棚,不会有人住吧?

再往前走,出现了一些颇高大的一些建筑群,有些已经古朴沧桑,好像一个岁月的老人,在对一个懵懂的孩童微微叙说一段段着陈年往事。

"这里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居住着俄罗斯人的后裔。雄伟的大兴安岭,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奔跑不息的额尔古纳河。中俄边境线上,人们堆砌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童话般的小木屋;这里不仅有远山、河流,草甸,森林,牧场,而且有着异域风情,如同摄人心魄的“世外桃源”。

天快黑了,我们决定到室韦去住,因为室韦的建筑风格更有情调。钢筋混凝土的索非亚大酒店,虽然富丽堂皇,恢宏而气派,但都少了俄罗斯民族的乡土气息。

我们看了几家民宿,当然都是木刻楞,最后选定一家比较卫生又经济实惠的“图途 安娜之家营地”。

放下行囊,我们去外边就餐。出了门右转,300米再右转,200米处就是东北菜馆。

我们要了小鸡炖蘑菇,红烧茄子,水煮花生米,鸡蛋西红柿汤,外加两瓶啤酒。味道不咸不淡,十分和口。吃饭时,临桌上有人唱俄语歌,尽管我们听不懂,但歌唱人的表情,深沉而悲凉,哀婉而忧伤,很能打动人,好像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顿时,我热泪盈眶,不由得鼓起掌来。

热情的俄罗斯妇女,马上走过来向我们敬酒致谢,并为我们亲自演唱了《喀秋莎》。用俄语和汉语各唱了一遍,我们也跟随她欢快地唱起来。

吃饭一不小心变成了音乐会,整个大厅里热闹非凡,你唱,我唱,他唱,大家一起唱。歌其所歌,悦其所悦。

唱罢,俄罗斯妇女又自我介绍到:“她是临江屯人,是临江第一家民宿的老板,来室韦朋友家做客,并热清邀请我们去临江。”

俄罗斯民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俄罗斯民族的后裔,滞留在异域的土地上,她歌声传达着她的快乐,也传达着她的痛苦。

回酒店的路上,月光照在我的衣襟上,雨洗后的空气格外清新,芳香中混着青草味儿,也含着厚重的泥腥味儿,和家乡的味道一模一样,十分让人迷恋,我觉得深深地吸上几囗,浑身通透,倍感舒爽。

今天的月光,分外明亮。这使我想起“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的明”的诗句来,这些诗都是出自唐朝,是一些战争落难,或游子羁旅他乡的时候,迸发出来的对家乡的爱,对友人的思念,他们有家回不得,有友见不得,只能寄希望于明月。

看到这么好的月亮,又大又圆,直想呼朋引伴,想谪仙人,想杜甫,想苏轼,想我们的不忍心回去,想表达而又穷于无言语,于是,借诗人之口说出的心声,我们就沿着界河向前走。

美丽的河水,美丽的山恋,美丽的月亮,连同周围的一切,我所知与未知的世界,都一并倒影在这美丽的额尔古纳河里。

明月唤醒了我的记忆。我们兴奋地一起背起诗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背罢,不禁无限感慨,赞叹起张若虚来,哪里出来这么好的句子?这哪里是诗?分明是哲学,是艺术,是生活,是美学,是人生的酸甜苦辣,是游子,怨女的苦闷与思念,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神秘境界,全出来了。

“ 从前,这里是不是也有过战争啊?也曾经经济繁荣过?”我说。

“1858年5月28日,中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爱珲条约》,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4个山东省的面积,全是肥沃的土地啊!”

“1900年,沙俄制造了‘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武力侵犯爱珲老城,攻战焚毁了爱珲老城,200多年的老城,毁于一旦。”

“见证松和无字牌,据说是在鉴定了不平等条的后,为不忘国耻,古人特地在鉴订处的院子里栽下了这棵樟子松,成为那段屈辱历史的唯一见证。”

樟子松

你高耸入云,

屹立了一百多年,

屹立在爱珲的风雨中,

今天,你屹立在

我含泪的眼眸里

我看见你举着血红的太阳

对我诉说

一段撕心的历史

先生一五一十地给我进述着历。然后,他继续说。

“十八世纪末,沙皇俄国的贵族,资本家,趁机涌进我国开矿、经商,俄国农民也越境放牧打草,并逐渐定居下来,此时,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的贫困农民,也来这里采金、伐木、打猎、耕种,许多华俄男女就这样结成了妇妻,生儿育女,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

我听着这段血淋淋的历史,怒不可遏。历史的烟云,仿佛笼罩在远去天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从一个叉路口,我们又拐进了“安娜之家”。

没事,我们就和店主人随便聊了起来。女老板说:“她的母亲是俄罗斯族,父亲是山东泰山人,打小就出生在室韦,在室韦长大,丈夫是俄罗斯族后商。”

目前,一家人生活在额尔古纳市,在自家的老宅上,投资了几百万元,建了“木刻楞”做旅店。夏季经营几个月,冬天没生意了,返回城里居住。

女老板,40岁左右,眉清目秀,干净利落,气质优雅。一身淡紫色连衣裙子,上面隐隐约约的有些暗花。知道我们是山东人后,格外热情,带着我们跑前跑后的参观她的家。

前院,为一楼的“木刻楞”。小院干净美丽,更加上有一些红红火火的鲜花做点缀,显得分外妖娆。我们就住这个院子里的一楼。

向右转过前屋,是一个大院和两层的“木刻楞”。院内空地上,用整齐的木栅栏圈出一片空地,一边种着时蔬,一边种着美人蕉。

走进大厅,大厅的布置精致而温馨,华丽而浪漫。桦木框的油画,盆花,插花,绿植,小饰品,摆放得错落有致,颇具匠心而又充满俄罗斯情调,显示了女主人高雅的品味与休养。

女主人还告诉我们,现在的“木刻楞”多是水泥内墙,外面用木柴装修。而她家的这所房子,全部是原木制造,成本很高,但保持了“木刻楞”的原始风貌。后面这栋房子,有标准间,有家庭房。女主人经营方式独特,不接待旅行团体预定,只对旅客,靠着优越的环境和旅客的口碑运作。旺季时房间是十分抢手,需提前预定。看着这根根原木,满满的原始森林味道。

我们睡在这屋里,一觉到天亮,梦里都是花香。

“安娜之家”的餐厅,别具一格,十分温馨。女老板的母亲,亲自用传统手法做的俄罗斯列巴特别好吃,再配上小米稀饭,鸡蛋,和爽囗小菜,妥妥的一顿旅行早餐就结束了。

清晨,我们看着烟雾弥漫的“安娜之家”,那童话般的世界,就要离开了。

随便到街巷转转,上个世纪的水塔还驻守在原处,周边有些古旧的小屋,为了赶上小镇日新月异的变化,塔上被挂上了钟表,俄罗斯少女和中国小伙手捧鲜花欢乐八方来客。现在已成为小镇的地标性建筑。

清晨的阳光,照在河两岸的草原上,草尖上的露珠,熠熠生辉;也照在那唱着欢乐歌谣,流向远方的河流上。

奶牛,一堆堆,一片片,悠闲地啃着青草,时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是在呼唤它的幼仔,还是它的朋友,抑或它的爱人。

站在观景台上,看着远山还在远方,河水沿着河床淙淙向前流淌,它知道它要去的地方,向着海洋永不停歇。

2024.11.15

0 阅读:0
楠楠看看旅游

楠楠看看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